“景德之役”的經過如何?宋真宗真的是軟弱嗎?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西元1004年,此時宋遼兩國互相攻伐已達25年之久。這期間,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燕雲十六州,均遭慘敗。自後周世宗郭榮時代建立、經宋太祖趙匡胤强化的精銳禁軍損失慘重。而遼國名將耶律休哥也多次侵入宋境,卻被宋初名將、太宗趙光義的大舅子、上黨名將李繼隆打敗。這場大戰宋史中稱為“景德之役”。

宋真宗景德元年,即西元1004年,此時宋遼兩國互相攻伐已達25年之久。這期間,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燕雲十六州,均遭慘敗。自後周世宗郭榮時代建立、經宋太祖趙匡胤强化的精銳禁軍損失慘重。而遼國名將耶律休哥也多次侵入宋境,卻被宋初名將、太宗趙光義的大舅子、上黨名將李繼隆打敗。雙方圍繞著燕雲十六州進行反復拉鋸,國境線卻一直維持著後週末年的模樣:遼國佔據了當年石敬瑭割給遼國的燕雲十六州大部,而北宋佔據著當年後周世宗郭榮收復的瓦橋、益津、淤口三關及瀛、莫二州,即關南十縣。

就在景德元年秋天,遼國太后蕭綽(又名蕭燕燕)攜遼聖宗御駕親征,率領遼軍精銳二十餘萬大舉入侵宋境。而宋朝也拼盡全力,起禁軍二十餘萬殊死抵抗,宋真宗趙恒最後御駕親征,抵達澶州與遼軍對峙,這是宋遼相爭以來,第一次皇帝VS皇帝的戰爭。這場大戰宋史中稱為“景德之役”。

景德之役的結果是,宋朝在有戰畧主動權,而且占很大軍事優勢的情况下,在澶州與遼國簽訂了和平協定,放已經深入宋境、且被截斷退路的遼軍安然北返,每年給遼國歲幣30萬,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千百年來,無數人為宋朝惋惜,甚至後來仁宗朝宰相、一代名相富弼出使遼國時,還在遼國朝廷上囂張的說“要不是真宗皇帝開恩,澶州的遼軍精銳將無一人返回遼國”,而遼國君臣居然沒有反駁,還默認了。那麼,宋真宗為什麼在佔據優勢的情况下,一定要同遼國達成和平協定呢?只是因為宋真宗懦弱嗎?今天,杜少就來聊一聊,宋遼澶淵之盟能够達成的前因後果。

一、遼國定下斬首行動,宋遼兩國軍事實力已都不在巔峰

宋真宗趙恒登基後,向遼國示好,表達了和平的意願。但為何實際掌權的蕭太后會置之不理,率遼國主力南侵呢?這可能跟遼國的國內局勢有關。當初,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十二歲登基,大權落入蕭太后手中。她啟用自己幼年時期的愛人漢人韓德讓,二人出則同車,入則共帳,形同夫妻。在二人的領導下,遼國呈現出了興盛繁榮之景。但是,這在漢人中原王朝看來,是典型的“主少國疑、女主亂國”,敗亡之相,宋太宗第二次北伐燕雲就是被這種假像蒙蔽了。沒想到,遼國的“孤兒寡母”卻頂住壓力,將北宋打的十分狼狽。現在宋朝換了真宗皇帝,蕭太后自然不會錯過機會,一方面趁著自己手中大權在握,可以通過南侵鞏固自己的軍權。通過戰利品,進一步籠絡遼國的軍事貴族。另一方面,也是報當年宋太宗趙光義欺負她們孤兒寡母之仇。這一次,遼國找的南侵藉口也很有意思:收復當年被後周世宗郭榮奪走的關南十縣。你宋朝不是要收復燕雲嗎?我也要收復燕雲!

遼國此次二十多萬軍隊入侵,是經過了充分準備的,之前曾做過多次小規模試探進攻。目標只有一個:打下東京開封府,將北宋政權滅亡。五代後晉時期,遼國皇帝耶律德光曾經率契丹鐵騎打下過開封,但是鑒於中原太過難於統治,倉皇北撤,讓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撿了個大便宜,得了中原江山建立了後漢政權。通常來講,遼國這種“斬首行動”是有很大風險的。像北宋這種已經統一並且國土縱深極大的國家,首都被端也不一定會亡國,除非北宋的執政者是宋徽宗和宋欽宗,後世“靖康之變”實為人禍,北宋當時力量還是很强大的。而此時的宋真宗趙恒明顯不是“徽欽二帝”,其執政能力要比後者高出太多。

但遼國的斬首行動並不是沒有成功的可能:自宋太宗趙光義雍熙北伐失敗後,宋軍整體進入守勢。到了真宗年間,北宋開國的那批名將,如潘美、曹彬等人皆已凋零,北宋禁軍整體實力有所下降,禁軍中充斥著沒上過戰場的新兵。但遼國方面也好不到哪去,當年將趙光義打的大敗的耶律斜軫、耶律休哥等名將也都故去,軍中也處於新老交替的時期,巔峰不在。這一戰究竟會如何,無論是蕭太后,還是宋真宗,心裡都是沒底的。

二.宋朝的應對之策:預設戰場本在定州

遼軍剛開始入侵之時,宋朝宰相寇准製定了一個作戰方針,這個作戰方針如下:

一、萬一敵騎已營貝州以南,即自定州發三萬餘人,俾將桑贊等結陣南趨鎮州,再令河東雷有終所部兵由土門會定州。審量事勢,那至邢、洺間,鑾輿方可順動。更敕王超等在定州翼城而陣,以應魏能等,作會合之勢。二、萬一敵人築栅於鎮、定之郊,定州兵不可來,邢、洺之北漸被侵掠,須分三路精兵,就差將帥會合,及令魏能等迤邐東下,傍城牽制,敵必懷後顧之憂,未敢輕議深入。三、若車駕不行,益恐蕃賊戕害生靈,或是革輅親舉,亦須度大河,且幸澶淵,就近易為制置,會合控扼宋史

這個作戰計畫的覈心和預設戰場,就是河北的定州。這裡集中了河北禁軍精銳十萬人,號“定州大陣”,由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統帥。整個宋朝都深信,遼軍如此大規模的行動,是不敢繞過定州大陣,將“十萬人”利劍置於自己身後而不顧的。

然而,事實發展永遠出乎意料。遼軍二十萬主力南侵後,從幽州出發,直接進攻河北保州、威虜軍、北平寨這片地區。但是這片地區是宋軍在河北重點經營的軍鎮,更是有楊延昭(楊家將第二代,楊業長子,演義中的楊六郎)、楊嗣、張凝等一批中級軍官穩穩的打著防守反擊,遼軍損失慘重,卻一個城寨都沒打下來。這裡就暴露了一個問題,遼軍野戰有餘,攻城不足。只要宋軍死守,遼軍基本上毫無辦法。這樣的遼軍,是沒法去硬碰定州十萬宋軍主力的。蕭太后當機立斷,不管定州了,直接南下進攻瀛州(今河北河間)。結果瀛州堅城,遼軍死亡三萬餘人卻沒有攻下。蕭太后很生氣,但是後果也很嚴重:不打堅城了,全都不打了,發揮我們騎兵四條腿的優勢,全都繞過去,穿插迂回,直奔開封!

宋軍的劣勢展現出來了,沒有大規模的騎兵,追不上遼軍!遼軍終於進入河北腹地,奪下了幾乎沒有守軍的小城市祁州(今河北安國)等地,之後一路南下,不久就繞過開封的最後屏障,河北重鎮大名府,大軍兵臨澶州(今河南濮陽)北城下。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這些城說繞過去就繞過去了呢?因為河北大地是平原地區,無險可守,你不讓人家繞過去,就要野戰爭勝。而此時的宋軍,已經不是那個宋初列陣就能在平原與遼軍爭勝的百戰精銳了。近二十萬遼軍精銳,兵臨黃河,離開封一步之遙了。這大大出乎宋朝的預料,寇准的三大作戰方針,直接跨過了第一條和第二條,進入了第三條:皇帝御駕親征。

三.澶州對峙,宋真宗御駕親征,宋軍佔據主動

此時的戰爭局勢是,遼軍深入河北腹地,切斷了開封和河北守軍的聯系。但是遼軍,也被定州大陣斷了退路,切斷了與燕雲遼國國土的聯系。當時楊延昭雖然只是個中層軍官,但是卻是楊家將門第二代,手握萬餘人馬。開戰後,真宗皇帝讓他有便宜行事權,不受河北鎮、定、高陽關三路大帥王超節制,他靈活機動,率領少量騎兵不斷襲殺河北零星的遼軍,並且跨過宋遼邊境,反攻入遼國本土。整個河北大地,亂成了一鍋粥。

但是,開封的宋真宗一開始是不瞭解這種情況的。大軍兵臨黃河,真宗乃至整個朝廷都認為,澶州以北已經都淪陷了。所以按照寇准的預案,真宗要率領開封的十萬禁軍,到澶州與遼軍决一雌雄。這時候,副相參知政事王欽若由於是江南人,勸真宗遷都昇州(南唐舊都金陵)。而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是四川人,建議真宗遷都益州(成都)。宰相寇准說道:“將獻策之人斬首祭旗,然後北伐。倘若採用二策,則人心崩潰,敵騎深入,天下豈能保有?”四百年後,在大明北京朝堂上,面對瓦剌的鐵騎,於謙力挽狂瀾之際,不知道想沒想起寇准這位宋朝宰相。

真宗决定親征,率十萬宋軍北抵澶州。並在寇准的建議下,派副相王欽若出判大名府(宋代凡是擔任過宰執而出知州府,都稱為判,以示比特尊權重),牽制遼軍。行至半途,東京留守雍王趙元份病死的消息傳來,於是真宗命副相王旦回去守東京開封府。臨行前,王旦問真宗:“十日不勝,何以處之?”真宗沉默良久說:“立太子。”可以看出,真宗已經做出了拼死一搏的準備,並預先安排了後事。在去澶州的途中,軍中又流傳出皇帝要巡幸金陵的謠言,真宗也產生動搖,寇准立勸,同時殿前司都指揮使高瓊說:“禁軍將士多為北人,倘若他們不願南下金陵,恐怕要出大亂子。”真宗這才打消了逃跑的念頭。

要說這次親征,真宗皇帝最正確的决定,就是重新啟用了已經被閒置的名將,李繼隆。前面我提到過,李繼隆是一時名將,遼將耶律休哥一生之敵。他的妹妹是太宗趙光義的皇后。但是,太宗駕崩後,其妹不顧已有太子的前提下,準備强行改立太宗長子趙元佐為新皇。事敗後,李繼隆受到牽連,被閒置。到了生死關頭,李繼隆重出江湖,率領這支戰鬥經驗匱乏的開封禁軍,在澶州硬是頂住了遼軍的猛攻,形成僵持。而出判大名府的副相王欽若,雖之前主張逃跑,但是在大名府卻以劣勢兵力頂住了遼國偏師的進攻。可以說,之後合議的達成,李繼隆、王欽若都是有大功的。

澶州,又名澶淵,州治南北跨黃河為城,南城大而北城小,南城比北城安全,但宋軍主力都佈防在北城。由於北城可以說緊挨著遼軍營地,群臣建議皇帝駐蹕南城即可。寇準則力主真宗親赴北城,鼓舞前線士氣。禁軍統帥殿前司都指揮使高瓊甚至說:“陛下如不過河,河北百姓如喪考妣!”簽署樞密院事馮拯呵斥高瓊說話不知分寸,高瓊卻說:“你以文章昇為二府,今天敵騎當前,還指責我無禮,你何不賦詩一首咏退敵騎呢!”此時已是真宗年間,武將敢這麼跟文臣說話,可見局勢危急到了什麼地步。說罷,高瓊直接命令將士抬著真宗皇帝進入北城。沒想到的是,當大宋皇帝的金色頂蓋出現在城頭之時,北宋禁軍聲威大震,山呼萬歲,響聲驚天動地,聲聞十多裏。近三十年了,大宋皇帝再次來到了軍隊之中。

御駕親征的宋真宗趙恒

此後,李繼隆和遼軍主帥蕭撻凜大戰,遼軍大敗,被李繼隆追殺十餘裏。而遼軍統帥蕭撻凜恃勇,率數十輕騎在澶州城下巡視,被宋軍以伏駑出其不意射殺。遼軍失去統帥,士氣受挫,蕭太后等人聞撻凜死,痛哭不已,為之“輟朝五日”。至此,遼軍進入强弩之末,進退維谷。前有大宋禁軍十萬,士氣正旺。後有定州大陣十萬軍隊截斷後路,而且還有楊延昭等不受節制的將領率散騎不斷襲擾。蕭太后無奈,開始與宋真宗和談。消息是怎麼遞過來的呢?通過真宗的發小玩伴,之前被俘虜的降將王繼忠。王繼忠向真宗皇帝吹噓,說河北已經大部分淪陷,使真宗皇帝決議和談。

此時的局勢,可以說宋軍完全佔優勢。宰相寇准堅決反對和談,認為遼軍精銳全在此處,只要全殲遼軍,遼國基本上就完了,收復燕雲都不再是幻想。楊延昭也上書說道:“契丹駐軍澶淵,距北邊境千里,人馬都很疲乏,雖兵眾但易被擊敗,凡是搶劫掠奪的物品,都放在馬上。希望誡勉諸路軍,扼守各自的險要道路,敵兵就可殲滅在此,那麼幽、易數州就可襲擊而奪取。”但是真宗皇帝決議和談,派曹利用赴遼營談判。此時的真宗皇帝一味求和,除了懦弱外,就沒有別的原因了嗎?

四、一場消息不對等的戰爭:定州大陣不聽指揮

其實,我們覺得宋軍占盡優勢,是以旁觀者的身份、開了全圖視角得出來的結論。下麵我分別以遼國蕭太后和宋真宗趙恒的視角來解析此時二比特的心境。

以遼國蕭太后的視角看現時的局勢:前有大宋禁軍,後有定州大陣,與燕雲遼國本土的聯系完全被切斷,統帥戰死,士氣低落,很難再前進一步。所以,趁著自己手下還有十幾萬騎兵,派降將、宋朝皇帝的發小王繼忠(之前宋朝以為王繼忠戰死了)去傳遞消息,並且不斷渲染宋朝在河北的戰況多麼糟糕,好迅速以戰迫和。

以宋真宗趙恒的視角看現時的局勢:雖然宋軍佔據優勢,但是沒有决定性勝利,遼軍精銳尚存,且都是騎兵。天氣已經接近入冬,黃河隨時可能結冰,不再是天險。一旦遼軍决定繞過澶州,繼續南下,宋軍步兵是追不上遼軍的,就算追上了,失去澶州地利的宋軍就要與遼軍野戰,結果很不好說。那麼首都開封就有可能淪陷,從而產生地震級的變故。遼軍主帥已死這事,宋朝方面是不知道的。但是遼國也不知道的是,懸在身後的十萬宋軍,定州大陣,已經根本不聽宋真宗指揮了!這就是本場戰爭中最有趣的,敵我雙方最顧忌的居然是同一件事:定州大陣。

整個景德之役中,本該是主戰場、主力軍的十萬定州軍,在遼國選擇繞道別走之後,在王超的率領下,一直作壁上觀。在御駕親征前,真宗就多次派人催促王超率軍向澶州靠攏,可王超就是不聽。王超,是宋太宗趙光義的潜邸舊人,在趙光義還是晋王的時候就是心腹,資歷頗深。王超想幹什麼?恐怕當時所有宋朝大臣都認為,王超想做杜重威。

1、王超等陣於唐河,執詔書,按兵不出戰2、先是詔王超等率兵赴行在,逾月不至3、車駕幸澶州,大將王超擁兵數十萬屯定州,逗遛不進,知節屢諷之,超不為動。複移書誚讓,超始出兵,猶辭以中渡無橋,徒涉為患宋史

此時,距離五代後晉出帝石重貴時期尚不到60年。當年石重貴登基後,耻於中原天朝卻向遼國稱臣,於是積極反抗遼國。當時的遼國其實並不强,晋出帝幾次和遼國大打出手,勝多敗少。就在局勢一片大好之時,卻錯用大將杜重威。杜重威率領十萬晉軍主力,觀望不前,想謀求自立,坐視遼主耶律德光攻陷開封,滅亡後晉。往事歷歷在目,此時的真宗皇帝不得不後怕。所以,當時宋真宗和蕭太后的心境其實是一樣的,都高估了對方,都怕對方拼死一搏,所以也都不敢逼對方太甚。這就是真宗皇帝答應議和的最直接的原因。

五、如何有面子的停戰,是門學問

確定了議和的基調後,就是談判了。寇准主張,遼國需要歸還燕雲十六州,然後向宋稱臣。否則宋軍就殺的遼軍片甲不留。其實這是談判技巧,先提高價碼的一方會佔據談判的主動,因為寇准是瞭解宋軍真實情况的。而遼國的停戰條件是,要求宋朝歸還被周世宗郭榮奪回的燕雲關南十縣,這也是宋朝絕對不可能接受的。

此時蕭太后的真實想法是:關南十縣最好能要回,否則就要點軍費,回國也有個交代。此時宋真宗的真實想法是:領土一寸也不能給,但是錢可以給,底線是一百萬。

由於寇准的堅持,談判大師曹利用的神操作,最後達成的協定是:首先,宋朝每年給遼朝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合計三十萬。這就是所謂的“歲幣”。但“歲幣”名義上是關南十縣的賦稅,也就是說,宋朝要土地,遼國得賦稅。這樣雙方都有面子。從這可以看出,三十萬,對於宋朝而言,僅是邊境十個縣的一年賦稅。對於宋朝來說,這真的不算是多大開銷。所以,花錢買平安,雖然不好聽,但是真宗皇帝可以接受。其次,宋真宗尊承天太后為叔母,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遼為兄弟之國。因澶州古稱“澶淵”,史稱“澶淵之盟”。

這種停戰條件,是雙方都想停戰才可以達成的結果。試想,真宗皇帝如果知道遼軍的窘境,奮起一搏,以此時北宋禁軍的士氣,就算捨棄定州大陣,那遼軍也可能遭到毀滅性打擊,“匹馬不得北歸”並不是妄言。更何况,楊延昭早都攻進遼鏡了。而如果蕭太后知道定州大陣不聽指揮了,遼國沒有十萬人的一把刀懸在身後,如果殊死一搏,十多萬騎兵一起朝開封突擊,“靖康之變”提前上演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這是在消息不對等的條件下,才可達成的和平協定。談判,永遠以軍事實力為後盾。

最後說說定州大陣主帥王超的結局。事後經過調查,這位大帥並無反叛的心思,只是腦袋抽了。真宗念在他是太宗的舊人,沒有降罪,只是撤銷了他大帥的職務,其他一切照舊。王超究竟有沒有反叛的心思呢?恐怕只有王超自己知道了。有趣的是,王超有個兒子,叫王德用,是後來仁宗朝名將,甚至做過樞密使。他寫下過一句著名的話:“咸平、景德中,賜諸將陣圖,人皆死守戰法,緩急不相救,以至於屢敗。”有了他這句話,宋史學者們更認定,宋朝皇帝都是垃圾,不懂軍事還瞎指揮。但是細細品之就會發現,王德用寫此話,有為其父洗地的嫌疑。因為,他父親哪是被陣圖指揮啊,是連聖旨都調不動啊。

本文標題: “景德之役”的經過如何?宋真宗真的是軟弱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5483397147482
相关資料
李唐皇室有鮮卑血脈,唐朝究竟是漢人王朝還是鮮卑王朝?
唐朝,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唐朝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但近些年對於李唐皇室究竟是漢人還是胡人的爭議不斷。這是因為李淵的生母獨孤氏是鮮卑人,李唐皇室是漢人
標籤: 唐朝 漢人 唐朝疆域 李唐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清朝時期,紹興師爺究竟是有多出名呢?
清朝時期,各個衙門都會聘請一比特師爺,擔任主官的助手,處理刑名、錢谷、文牘等事務。不過師爺中最出名的便是紹興師爺,很多人好奇為什麼師爺會單獨分出一個“紹興師爺”?實際上這也是因為紹興籍的師爺很多,而且流傳度廣,所以一時變成了師爺的統稱。紹興
標籤: 紹興師爺 紹興 清朝 師爺 清朝歷史 中國古代史
司馬昭有弑君行為,為什麼蜀漢囙此興兵討伐?
曹睿去世後,年僅7歲的養子曹芳繼位,由大將軍曹爽和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如今曹髦被殺了,正好以討伐司馬昭悖逆之舉為由出兵北伐,堵住朝臣的嘴。總而言之,蜀漢在曹髦被殺後興師問罪司馬昭是一石三鳥,既有了出兵藉口,又能得到魏國百姓支持,還能趁火打劫
標籤: 司馬昭 歷史 三國 司馬懿 曹魏 曹髦
七王之亂對漢朝造成了什麼重大影響呢?
漢朝初期發生過一件叛亂之事,史稱‘七王之亂’,那麼七王之亂的發生原因以及對漢朝造成了什麼重大影響呢?事情發生在漢景帝時期,漢景帝登基後皇權與諸侯國之間的衝突日益激化,漢景帝為了加强皇權便開始了採取辦法削弱諸侯國的勢力,但諸侯國經過數十年的發
標籤: 七王之亂 漢朝 漢景帝 晁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