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敦,東晉時期大臣,權重遭忌,後舉兵反叛

王敦,字處仲,琅琊臨沂人。東晉時期大臣,晋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治書侍御史王基的兒子。永嘉之亂後,消滅江州刺史華軼、鎮壓荊湘流民起義,與堂弟王導一同輔佐晋元帝建立東晉,擔任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侯。太寧二年,王敦再次起兵進攻建康,不久病逝於軍中,時年五十九歲,不久後,叛亂平息,王敦被剖棺戮屍。

王敦(266年~324年),字處仲,琅琊臨沂人。東晉時期大臣,晋武帝司馬炎的女婿,治書侍御史王基的兒子。接下來老資料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敦出身琅琊王氏,善於清談,迎娶襄城公主,授駙馬都尉,歷任太子舍人、給事黃門侍郎。支持晋惠帝復位,授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卿、侍中,出任青、揚二州刺史。永嘉之亂後,消滅江州刺史華軼、鎮壓荊湘流民起義,與堂弟王導一同輔佐晋元帝建立東晉,擔任大將軍、江州牧,封漢安侯。他掌控長江中上游的軍隊,統轄州郡,自收貢賦,對東晉政權造成極大威脅。晋元帝重用劉隗、刁協與之抗衡,並以北討後趙為名將劉隗、戴淵外放,以防禦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以誅殺劉隗為名,起兵於武昌,攻入建康,誅除异己,被拜為丞相、江州牧,進爵武昌郡公。他還屯武昌,後又移鎮姑孰,自領揚州牧。太寧二年(324年),王敦再次起兵進攻建康,不久病逝於軍中,時年五十九歲,不久後,叛亂平息,王敦被剖棺戮屍。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敦年輕時相貌俊秀,生性灑脫,善於評鑒人物,精通《左氏春秋》,尤喜清談,深得族兄王戎讚賞。他因娶晋武帝之女襄城公主(《世說新語注》作舞陽公主)為妻,被拜為駙馬都尉,後又擔任太子舍人。

元康九年(299年),皇后賈南風廢黜太子司馬遹,將其送往許昌幽禁,並嚴禁東宮官屬送行。王敦卻違反禁令,與同僚江統、潘滔、杜蕤、魯瑤等人在路側送行,望著司馬遹痛哭拜送,受到時論的稱讚。他們囙此被司隸校尉滿奮收捕入獄,但在河南尹樂廣、都官從事孫琰的營救下,最終都得以釋放。後來,王敦又改任給事黃門侍郎。

立身亂局

永寧元年(301年),趙王司馬倫篡位稱帝。當時,王敦的叔父王彥正任兗州刺史。司馬倫遂命王敦到兗州慰勞王彥,加以籠絡。不久,齊王司馬冏傳檄天下,起兵討伐司馬倫。王彥雖收到檄命,但因畏懼司馬倫兵力强盛,不敢應命,後因王敦力勸方才舉兵。是年四月,司馬倫兵敗被殺,晋惠帝復位。王敦因功升任散騎常侍、左衛將軍、大鴻臚、侍中。

永嘉元年(307年),王敦在族兄王衍的安排下,外任廣武將軍、青州刺史,後又被征拜為中書監。當時天下大亂,王敦將襄城公主的陪嫁侍婢百餘人全部許配給軍中將士,散盡府中庫財,獨自返回洛陽。

永嘉三年(309年),東海王司馬越自滎陽入朝,不顧幕僚潘滔的反對,任命王敦為揚州刺史。當時,琅琊王司馬睿正以安東將軍之職鎮守建業(揚州州治,今江蘇南京)。而王敦的從弟王導則在司馬睿幕府擔任安東司馬,深受司馬睿信任。王敦遂與王導一同幫助司馬睿在江東樹立威望,使得司馬睿逐漸獲取江東士族的擁戴。

永嘉四年(310年),王敦被征拜為尚書,與建武將軍錢璯一同北返洛陽。但錢璯行至廣陵(治今江蘇揚州),卻舉兵叛亂,轉而攻打王敦。王敦逃回建業,向司馬睿告變。司馬睿授王敦為安東軍谘祭酒。王敦遂留在揚州,未再回朝。

助建東晉

永嘉五年(311年),揚州刺史劉陶病逝。王敦被再次任命為揚州刺史,並加廣武將軍,不久又進拜左將軍、假節、都督征討諸軍事。同年,匈奴漢國攻破洛陽,俘獲晋懷帝,史稱永嘉之亂。皇室、士族紛紛南下江東。當時,司馬睿被推為盟主,承制任命官吏。江州刺史華軼卻不肯從命。司馬睿遂命王敦與曆陽內史甘卓、揚烈將軍周訪共討華軼。華軼兵敗被殺。

永嘉六年(312年),巴蜀流民在湘州(治今湖南長沙)作亂,推杜弢為首領。亂軍北上席捲荊州、江州,甚至威脅到揚州的安全。王敦進屯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命武昌太守陶侃、豫章太守周訪共討杜弢。當時,荊州刺史王澄因平亂失利而遭免職,調赴建康(即建業)。他途經豫章,前去拜訪王敦。王敦與王澄不睦,竟以勾結杜弢為罪名,將王澄殺死。

建興元年(313年),陶侃大破杜弢,被王敦錶薦為荊州刺史。但他隨即就因竟陵太守杜曾叛亂,大敗而回。王敦以“處分失所”為由,請求自貶為廣武將軍。但司馬睿沒有同意。

建興三年(315年),陶侃討平杜弢之亂。王敦作為統軍元帥,進拜鎮東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都督江揚荊湘交廣六州諸軍事、江州刺史,封漢安侯,可自行選置刺史以下官吏。不久,陶侃欲回鎮荊州,前來向王敦辭行。王敦忌於陶侃的軍功,竟趁機將其扣留,調任為廣州刺史,以堂弟王廙接掌荊州。他甚至想殺死陶侃,但因忌憚其親家周訪,最終沒有動手。

建武元年(317年),司馬睿稱晋王,建立東晉,並於次年正式稱帝,史稱晋元帝。王敦此時已升任征南大將軍,又進拜大將軍,加侍中、江州牧。當時,杜曾仍在荊州一帶作亂。王敦遣部將朱軌、趙誘征討杜曾,但均被杜曾擊敗。他上錶自請貶職,被免去侍中,後又請辭江州牧。司馬睿又任命王敦為荊州牧。但王敦仍力辭州牧一職,最終被授為荊州刺史。

權重遭忌

司馬睿能立國於江南,是因得到了南北門閥大族的支持。琅琊王氏在其中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故而在東晉建立後權勢極盛。王導內掌朝政,王敦外握兵權,王氏子弟皆位居要職,以致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但也囙此引起了司馬睿的忌憚。而在同時,王敦亦漸見專擅,如私自擢用降將杜弘,自行加任割據險處的何欽為將軍等。司馬睿更是厭惡。他為了减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重用丹陽尹劉隗、尚書令刁協等親信,並逐漸疏遠王導。王敦對此也是極為不滿。君臣之間逐漸產生嫌隙。

太興三年(320年),梁州刺史周訪病逝。湘州刺史甘卓調鎮梁州。王敦趁機請求以親信陳頒接任湘州刺史。湘州所處位置十分緊要,素有牽制荊州的作用,司馬睿不願讓湘州被王敦所控制。劉隗也建議司馬睿派遣心腹重臣出鎮湘州,以防備王敦。司馬睿遂以宗室司馬承為湘州刺史。王敦又上錶陳說古今忠臣如何被皇帝猜疑、如何被小人離間,想以此感動司馬睿。司馬睿卻對王敦更為忌憚,但在明面上是還是給王敦新增屬官、賞賜羽葆鼓吹等儀仗,提高他的待遇。

太興四年(321年),司馬睿在刁協的建議下,將揚州諸郡的僮客恢復良民身份,以備征役,隨後又以戴淵、劉隗出鎮合肥、淮陰。他還將所徵發的兵卒全部分配給戴淵、劉隗,名義上是抵禦北方的後趙政權,但其實是在防備王敦。王敦致信劉隗,表示要和他修好,同心戮力共輔王室,卻被劉隗所拒絕。他不禁更為惱怒。而就在當年九月,豫州刺史祖逖病逝。王敦最為忌憚的周訪和祖逖,至此全都去世。王敦認為再無人可以在軍事上威脅自己,囙此决意舉兵入京。

舉兵叛亂

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江州州治,在今湖北鄂州)起兵,以討伐奸臣劉隗的名義東攻建康。他上疏列舉劉隗十大罪狀,表示只要劉隗授首便撤軍退回。黨羽沈充在吳興(治今浙江湖州)舉兵響應。不久,王敦兵至蕪湖,又奏列刁協罪狀。司馬睿大怒,下詔定王敦為“大逆”,表示要親率六軍與其決戰,並急調劉隗、戴淵入衛建康。但當時門閥士族對王敦起兵大多態度曖昧。溫嶠便曾表示王敦所為必有原因,不算過分。王敦的兄長王含時為光祿勳,亦聞訊叛投王敦。

王敦起兵之初,曾遣使前往梁州、湘州,約甘卓、司馬承一同東下。甘卓雖允諾,但卻一直未曾出兵,在朝廷和王敦之間持觀望態度。而司馬承則囚禁來使,在長沙(湘州州治,即今湖南長沙)舉兵聲討王敦,並攻殺王敦的姐夫湘東太守鄭澹。

王敦一面命南蠻校尉魏乂、將軍李恒等率兩萬兵馬攻打長沙,一面命參軍樂道融去遊說甘卓出兵支持自己。樂道融本就不滿王敦叛亂之舉,趁機背叛了王敦,反勸甘卓襲擊武昌。當時,司馬承亦命主簿鄧騫到梁州勸說甘卓,促請其起兵勤王。甘卓經過多番猶豫,最終還是决定支持朝廷,遂傳檄聲討王敦。武昌震動。王敦忙遣使向甘卓求和,請他罷兵退回梁州。甘卓再次猶豫,剛剛行至猪口(在今湖北仙桃北)便停軍不進。

劉隗很快便與戴淵相繼趕回建康,並與刁協一同入宮,請求司馬睿誅殺留在京中的琅邪王氏族人,卻被司馬睿所拒絕。當時,王導率宗族子弟二十多人,每日至台城待罪,最終都得司馬睿寬恕。司馬睿又命王廙去勸止王敦。但王廙非但不能諫阻王敦,反而被王敦留下,協助王敦的行動。就在當年三月,王敦大軍逼近建康。司馬睿以右將軍周劄守衛石頭城(建康軍事要塞,在今清凉山一帶),並親自披甲出鎮城郊,準備迎戰。而劉隗則戍守金城(在今江蘇句容),作為外援。

王敦欲先攻金城,打擊劉隗。杜弘卻認為周劄刻薄少恩不得軍心,建議先取石頭城。王敦遂進攻石頭城。周劄開城投降。司馬睿忙命劉隗、戴淵等率部反攻石頭城,但皆大敗而回。太子司馬紹聞聽諸軍皆敗,欲親率將士出城決戰,被溫嶠諫止。劉隗、刁協率敗兵回到台城。司馬睿給二人配備人馬,讓他們逃離建康,自尋生路。刁協剛剛逃至江乘(治今江蘇句容北),便被隨從斬殺,首級送呈王敦。而劉隗則逃回淮陰,但卻遭到劉遐的襲擊,只得率妻小親信投奔後趙。

專掌朝政

王敦起兵打的旂號是清君側,而此時刁協伏誅、劉隗北逃,朝中“奸臣”業已清除。但他卻繼續擁兵石頭城,不但不到台城朝見司馬睿,反而縱兵四處劫掠。建康大亂,台城中的官員、衛士盡皆逃散,只剩安東將軍劉超與兩名侍中隨侍在司馬睿身側。司馬睿無奈,只得遣使向王敦求和。他命公卿百官到石頭城拜見王敦,同時大赦天下,宣告王敦等無罪,以王敦為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食邑萬戶。至此,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王敦掌權後,因戴淵、周顗素有人望,將二人收捕殺害。當時,甘卓仍停駐於猪口。王敦以朝廷的名義發出騶虞幡(繪有騶虞圖形的旗幟,用以傳旨解兵),命甘卓退兵。甘卓擔心繼續進攻武昌會逼得王敦劫持天子,遂下令撤軍。樂道融與都尉秦康都認為應繼續進軍,並建議甘卓分兵截斷彭澤湖口(彭澤湖長江入口,在今江西湖口西),斷絕王敦在建康與後方武昌的聯系,然後一鼓解决王敦。甘卓不聽,逕自撤回梁州。隨後,王敦又對朝廷官員及軍鎮將領進行了一番調整。

王敦當時駐兵石頭城,一直不肯到台城朝見司馬睿。長史謝鯤試圖勸說王敦,讓他朝見天子,以消除君臣之間的隔閡。但王敦卻擔心入朝時會發生變故,竟“不朝而去”,逕自回鎮武昌,遙控朝政。不久,魏乂攻破湘州,擒獲司馬承,將其用檻車解送武昌。王敦命荊州刺史王廙在半路將司馬承殺害,同時又指使襄陽太守周慮襲殺甘卓,控制了湘州、梁州這兩個能够牽制江州的軍事重鎮。而與此同時,沈充亦由吳興攻入吳國(治今江蘇蘇州),殺死了吳國內史張茂。

王敦在武昌大肆謀害忠良,扶植親黨,後又自領寧、益二州都督。他還取消司徒一職,將司徒府官屬全部併入自己的丞相府。司馬睿因大權旁落,於是年(322年)年末憂憤而死。司馬紹即位,史稱晋明帝。當時,王敦因司馬紹勇而有謀,欲誣以不孝之名將其廢黜,但卻遭到溫嶠等大臣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得逞。他為了就近掌控朝政,又暗示朝廷征己入朝。司馬紹遂手詔徵召王敦入朝,授其假黃鉞以及“奏事不名,入朝不趨,劍覆上殿”等殊禮,賜班劍甲士二十人。

圖謀篡位

太寧元年(323年)四月,王敦由武昌移鎮姑孰(在今安徽當塗),屯駐於城東的於湖,並自領揚州牧,直接控制了京畿地區。此後,王敦權勢更盛,甚至達到“四方貢獻多入己府,將相嶽牧悉出其門”的地步。他控制揚州江州、荊州、徐州等重鎮,以沈充、錢鳳為謀主,以諸葛瑤、鄧嶽、周撫、李恒、謝雍為爪牙,更縱容沈充等人胡作非為,有篡奪晋室之意。但在當時,王氏兄弟如王導、王彬、王舒、王棱等,都或明或暗地反對王敦。王棱甚至囙此被王敦暗殺。

司馬紹面對“王敦專制,內外危逼”的局面,命郗鑒以兗州刺史之職鎮守合肥,欲以其為外援對抗王敦。但王敦卻錶舉郗鑒為尚書令,迫使司馬紹將郗鑒召回朝中。郗鑒在入朝途中被王敦扣留於姑孰,但因素有名望,使得王敦未敢輕易加害。他最終還是被放回了建康,遂與司馬紹共謀討伐王敦。當時,王敦與錢鳳等親信密謀篡晋,不慎被堂侄王允之(王舒之子)獲悉。王允之假裝酒醉沉睡,騙過了王敦。他不久便以回京探父為由回到建康,通過王舒、王導將王敦的圖謀報告給了司馬紹。

王敦於不久後患病,因會稽內史周劄一族(義興周氏)勢力强盛,便採納錢鳳的建議,决定剷除周氏,為後嗣子孫消除禍患。他指使廬江太守李恒,誣稱周氏勾結妖道李弘圖謀不軌。當時,周劄的侄子周筵正在王敦的軍府擔任谘議參軍。王敦遂在軍中將周筵收捕處死,同時命沈充前往義興(治今浙江宜興)盡殺周氏子弟,隨後又進兵突襲會稽(治今浙江紹興),攻殺周劄。後來,王敦又殺害司馬紹的心腹冉曾、公乘雄等人,並以“三番休二”的管道减少宿衛的當值兵力。

王敦病勢愈來愈重,遂矯詔拜養子王應(王含之子)為武衛將軍,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他認為王應年少難當大事,在與錢鳳等謀劃後事時提出了三套方案:上策為放弃兵權,複歸朝廷;中策為退回武昌,擁兵自守;下策為舉兵東下,顛覆朝廷。錢鳳卻認為下策才是最好的計謀,遂與沈充决定在王敦死後發動叛亂。而與此同時,司馬紹一面命侍中陳晷、散騎常侍虞騑去探問王敦病况,一面卻微服到蕪湖察看王敦大軍的營壘預作討伐的準備,還不斷派遣大臣去詢問王敦的起居。

身死軍敗

太寧二年(324年)六月,王敦以左司馬溫嶠為丹陽尹,意圖借此監視朝廷動靜。但溫嶠卻將王敦的謀劃盡數稟報給司馬紹。司馬紹當即決定討伐王敦,親自駐屯於台城宣陽門外的中堂,並作出一系列軍事部署:

以王導為大都督,總領征討諸軍。

以郗鑒為衛將軍,統領從駕諸軍。

以溫嶠為中壘將軍,與右將軍卞敦負責守衛石頭城。

以光祿勳應詹為護軍將軍,負責守衛建康城南的朱雀橋(秦淮河上的浮橋)。

命徐州王邃、豫州祖約、兗州劉遐、臨淮蘇峻、廣陵陶瞻等邊軍鎮將率部入衛建康。

司馬紹為了消除將士對王敦的畏懼之心,對外宣稱王敦已死,只是以錢鳳為討伐對象。王導亦率宗族子弟為王敦發喪。晉軍將士對王敦的“死訊”信以為真,登時士氣大振。王敦大怒,遂以誅殺溫嶠等奸臣為名,再次舉兵。他此時病勢沉重不能領兵,便以王含為元帥,與錢鳳、鄧嶽、周撫等率五萬大軍向建康進發,並暗示錢鳳等在破城後殺死司馬紹。沈充亦於吳興起兵,直趨建康。

王含、錢鳳等軍水陸並進,很快便攻至建康,屯於秦淮河南岸。溫嶠移駐北岸,因宿衛兵力薄弱而所征邊軍尚未抵達,下令燒毀朱雀橋,與叛軍隔河對峙。王導期間曾試圖勸降王含,但未能成功。不久,司馬紹出屯南皇堂,命將軍段秀和中軍司馬曹渾等率數千甲卒,乘夜渡河襲擊叛軍,在越城(在今江蘇南京南)大敗王含,斬殺其前鋒將領何康。王敦聞敗震怒,欲强撐病體親赴前線督戰,最終因病重乏力而未能成行。

王敦在重病之中憤恨交加,當日便死在姑孰軍府,終年五十九歲。他臨終遺命,讓王應先即位稱帝再為自己操辦喪事。但王應卻秘不發喪,只用草席包裹王敦屍身,外塗白蠟後埋於軍府廳堂之中,而後便和諸葛瑤等縱酒行樂。與此同時,沈充亦進至建康城外,與王含等部會合。而劉遐、蘇峻等部邊軍隨後也都相繼趕到建康。沈充、錢鳳等認為邊軍遠來疲憊“未堪攻戰”,遂領兵渡過秦淮河,想趁虛擊潰邊軍。他們雖一度攻至宣陽門外,但最終還是被邊軍打退。

王敦的死訊此時也逐漸傳開,叛軍頓時軍心渙散。王含、沈充等自知大勢已去,遂連夜燒營潰逃。司馬紹命庾亮、蘇峻等追擊沈充,又命溫嶠、劉遐等追擊王含、錢鳳。王含、王應父子逃奔荊州,卻被王舒溺殺於長江。錢鳳、沈充也相繼被殺,首級傳送京師。司馬紹又命起出王敦的屍首,焚毀其所著衣冠,擺成長跪的姿勢斬首戮屍,隨後將王敦、沈充等人的首級一同懸掛在城南朱雀橋上示眾。時為太寧二年(324年)七月,王敦之亂至此被徹底平定。

本文標題: 王敦,東晉時期大臣,權重遭忌,後舉兵反叛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4360164669229
相关資料
東漢王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是什麼東西導致的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帶來東漢王朝是因為什麼而走向了滅亡?東漢王朝一共持續了195年,經歷了14個皇帝,那麼東漢王朝又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滅亡的呢?東漢滅亡的主要原因還是外戚和宦官勢力兩相爭鬥,直接削弱了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形同虛設,雖然最終兩
標籤: 漢朝 東漢皇帝 歷史
賀循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會稽郡山陰縣人,兩晉時期名臣,孫吳後將軍賀齊曾孫、孫吳中書令賀邵之子。接下來老資料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賀循早有名聲,與紀瞻、閔鴻、顧榮、薛購並稱“五俊”。琅玡王司馬睿(晋元帝)出鎮建業後,賀循應邀為其效力,曆官
標籤:
賀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頗有政績,對朝廷禮儀多有補助
會稽郡山陰縣人,兩晉時期名臣,孫吳後將軍賀齊曾孫、孫吳中書令賀邵之子。賀循早有名聲,與紀瞻、閔鴻、顧榮、薛購並稱“五俊”。初任五官掾、陽羨縣令、武康縣令、太子舍人等職,在地方頗有政績。琅玡王司馬睿(晋元帝)出鎮建業後,賀循應邀為其效力,曆官
標籤: 司馬睿 王司馬
崇禎臨死前送走三個兒子,他們分別是誰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崇禎自縊前將三個兒子分別送走,他的三個兒子都是誰?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的叛軍在京城被包圍,崇禎無法召集朝臣上朝,他知道大勢已去,大明滅亡在即,所以他派出了三個兒子,以保全自己的血脈。
標籤: 崇禎 李自成 明朝 吳三桂 康熙 中國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