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地延安,這裡是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是“新聞人的根”

2019年7月,從軍校畢業的我帶著一紙派遣單來到革命聖地延安。臨行前,講授《中國新聞事業史》的周偉業教授曾叮囑我,延安是紅色資源的富礦,去了延安一定要到清凉山下的延安新聞紀念館參觀,那是“新聞人的根”。因為延安有我們共同的根,因為延安是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因為延安精神永遠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聖地尋根

■李超

2019年7月,從軍校畢業的我帶著一紙派遣單來到革命聖地延安。臨行前,講授《中國新聞事業史》的周偉業教授曾叮囑我,延安是紅色資源的富礦,去了延安一定要到清凉山下的延安新聞紀念館參觀,那是“新聞人的根”。

於是,我到組織報到後的第一次週末外出,便來到這座獨具延安特色的窑洞式紀念館。

當塵封的歷史照進現實,我在移步換景的參觀中,觸摸到鏽跡斑駁的油印機、聆聽到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播音……這些歷史記憶匯成一段難忘的紅色新聞史,讓人近距離感受到延安時期新聞事業蓬勃發展的力量。我被革命前輩們的精神感動著,也為自己是一名黨員、一名軍人和一名新聞專業的畢業生感到自豪。

走出紀念館,望著屹立的寶塔山,我的耳畔仿佛響起那首信天遊:“寶塔山山高高,延河水水清清,信天遊唱了一年又一年,咱百姓年年都唱朗格格的東方紅……”寶塔山,在中國的西北角,見證著革命的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點亮了祖國的萬里山河。

漫步在延安的大街小巷,不禁讓人思索,在這片熱土之下,中國共產黨人究竟紮下了怎樣的根?發生了哪些精彩動人的故事?為何能在歷史長河中描繪出如此濃墨重彩的一筆?

後來的日子裏,帶著這些疑問,我在革命聖地延安的尋根版圖逐漸擴大。

作家何其芳給了我啟發。他在《我歌唱延安》中寫道:“在青年們的嘴裡、耳裏、想像裏、回憶裏,延安像一支崇高的名曲的開端,響著洪亮的動人的音調。”循著這“洪亮的動人的音調”,我經常利用週末休息時間去延河兩岸的紅色革命舊址尋根拜訪,傾聽那些鏗鏘的歷史足音。

“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一個晴朗的週末午後,陽光穿過樹葉落在“為人民服務”講話臺上,留下一片閃亮的光斑。置身於歷史和現實的交匯點,我在那裡重溫了1944年9月8日,毛主席在追悼張思德衕誌的會上發表的經典講話。

我抬頭仰望著高大的張思德雕像,仿佛能感受到一股衝破時空的力量。我想,這大概就是尋訪紅色革命舊址帶來的收穫。

走進延河岸畔的楊家嶺,可以看到毛澤東衕誌在窑洞前種過的菜地沒有荒蕪,田埂依舊清晰可見,茂盛的農作物茁壯生長,使人聯想到當年的大生產運動中,人們辛勤勞作的火熱場景。繼續探尋,在中共七大會址、延安艺文座談會會址,我仔細觀看那些老照片和實物展陳,仿佛置身於熱烈討論的現場,歷史的迴響在山風中久久回蕩。

走出楊家嶺,延河再次映入眼簾。作為黃河的一級支流,它吸引著我的目光投向遠方。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又一個週末,站在黃河壺口瀑布的岸邊,我被河水汹湧奔騰的氣勢震撼,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黃河大合唱》中《保衛黃河》篇章。

那一刻,黃河水撞擊岩石濺起的水滴撲面而來,用巨大的聲響衝擊著人們的耳膜和心房。

我知道,流經紅色革命舊址的延河水也包含其中,它在用自己的管道傳唱著歷史的輝煌篇章。

中共中央在延安的歲月裏,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使得延安宛如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全國各地的進步人士。

讓我在尋根之旅中印象深刻的是,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後,一批愛國青年以救亡團體的名義,歷時13個月,徒步一萬多裏,到達延安。當他們到達延安時已是衣衫襤褸,但每個人依然鬥志昂揚,高唱著自編的歌曲:“割掉皮肉還有筋,打斷骨頭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要爬到延安城。”

如今,當我深入學習延安精神,重溫那些令人動容的紅色故事,我終於明白了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條件艱苦的延安,為何會成為千千萬萬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心中崇高的革命聖地。

因為延安有我們共同的根,因為延安是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因為延安精神永遠閃耀著時代的光芒。

資料標籤: 延安時期 延安精神
本文標題: 聖地延安,這裡是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是“新聞人的根”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4273868792691
相关資料
喜迎黨的二十大特刊丨一座紅色教育基地的換羽重生
隨著黨的二十大日益臨近,位於江西省於都縣於都河畔的中央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遊人如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地方相繼出臺一系列有關紅色資源保護利用的政策法規,在完善紅色資源保護體制、明確管理職責、强化保護責任、加大開發利用等
標籤: 紅軍長征 國防教育 於都
聯奎書院,點燃井岡山星火的紅色書院
聯奎書院位於江西井岡山市古城鎮,最初是古城鄉民集資創辦的一所鄉塾,因“舊署一、五、六保以接壤聯為一區”而得名“聯奎”。正因如此,聯奎書院在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井岡山革命遺址”的具體保護項目之一。
標籤: 江西井岡山 中國近代史 歷史 毛澤東 袁文才 馬克思主義
陳莊殲滅戰,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敵後“模範的殲滅戰”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國民黨河北省博野公安局長、中共黨員張仲瀚按照組織安排,組織平時培訓的各鄉“自衛隊”組成了一支1000餘人的河北民軍,公開舉旗抗日。陳莊殲滅戰共殲敵1400人,被譽為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敵後“模範的殲滅戰”,其中,津
標籤: 抗日戰爭 中國近代史 歷史 太平洋戰爭 偽滿洲國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步、炮協同作戰克堅城
1947年,人民解放軍東北民主聯軍發動秋季攻勢後,國民黨軍節節敗退,只得將主要兵力部署於瀋陽、鐵嶺、吉林、長春、四平等戰畧要點。針對國民黨軍固守堅城要地、運動戰日益减少的情况,東北民主聯軍决定利用江河封凍、便於機動的有利條件發起冬季攻勢,集
標籤: 軍事歷史 解放戰爭 歷史 陸軍 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