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洲正藍旗的地位高嗎?旗的圖案長什麼樣?

想知道滿洲正藍旗的地位高嗎?旗的圖案長什麼樣嗎?正藍旗是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的,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正藍旗建於此時,因旗色純藍而得名。

想知道滿洲正藍旗的地位高嗎?旗的圖案長什麼樣嗎?正藍旗是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的,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正藍旗建於此時,因旗色純藍而得名。

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送給多鐸多鐸成為正藍旗旗主一年後去世,由多鐸嫡子多尼繼承為正藍旗旗主。

1626年,皇太極繼承汗比特之後,為名正言順及鞏固權力,將多鐸、阿濟格二人統領的正黃、鑲黃二旗改色為正白旗與鑲白旗,而將自己親領的原正白旗改色為正黃旗,又奪取杜度的原鑲白旗主之比特,交由長子豪格擔任,改色為鑲黃旗。

1635年,正藍旗主莽古爾泰意圖謀反事敗遭誅,該旗由皇太極所得,皇太極將其與自己親領的正黃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並從中分出8個牛錄給予豪格統領的原鑲黃旗,又再次將其改色為正藍旗。

1648年,豪格因1643年的繼位之爭被攝政王多爾袞陷害下獄暴亡,正藍旗又為多爾袞所得,多爾袞將其與自己統領的正白旗混編重組,成為新的正白旗和鑲白旗,將胞弟多鐸統領的原鑲白旗改色為正藍旗。此後八旗旗色再未變化。

莽古爾泰


愛新覺羅·莽古爾泰(1587年-1633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五子,母為繼妃富察·袞代,領正藍旗。莽古爾泰和代善、阿敏、皇太極並稱清初四大貝勒。

少時跟隨努爾哈赤征伐烏拉部,英勇善戰,連克六城。天命元年(1616年)四月,受封為和碩貝勒。天命四年(1619年),參加了薩爾滸大戰,先隨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全殲明總兵杜松所率的六萬之軍,又南下殲滅劉綎部四萬餘眾。天命五年(1620年)受命追襲明軍,直至渾河。天命十一年(1626年)攻擊喀爾喀巴林部,獨自率兵渡河,斬俘甚眾。太宗即位後,數次進攻明軍,屢立戰功。

天聰六年末(1633年1月11日)莽古爾泰逝世。死後被揭發有謀上之罪,被追奪其封爵。

主要成就

莽古爾泰的軍事成就是在努爾哈赤時期開始的。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的時候莽古爾泰就跟隨努爾哈赤征伐烏拉,英勇善戰,沉重打擊了海西女真的烏拉部。天命四年(1619年),莽古爾泰參加了努爾哈赤大敗明軍的薩爾滸戰役,莽古爾泰跟從努爾哈赤伏兵於薩爾滸穀口,在薩爾滸大破明軍,擊斃明軍將領杜松。又跟從努爾哈赤回軍擊斬劉綎。

同年跟從八旗討伐扈倫四部的最後一部——葉赫。天命五年(1620年),努爾哈赤進攻明朝的懿路、蒲城兩個城池,莽古爾泰率健銳百人追擊明兵至渾河。並且率兵救援被察哈爾部林丹汗攻打的科爾沁部取得勝利,林丹汗敗逃。天命十一年(1626年),在努爾哈赤討伐喀爾喀巴林部的時候,莽古爾泰獨自領兵在夜間渡河攻擊並且俘獲無數。

清太宗皇太極即位後,莽古爾泰數次進攻明軍,屢立戰功。天聰元年(1627年),他率兵攻擊明軍右屯衛。天聰三年(1629年),跟從大軍伐明,偕同多爾袞、多鐸為接應,逼降漢兒莊,莽古爾泰自漢兒莊綜合軍隊擊敗明總兵趙率教。天聰四年(1630年)二月,攻克永平、遵化。天聰五年(1631年),跟從大軍圍攻大淩河,莽古爾泰跟從皇太極攻擊明軍,俘虜張春等。天聰六年(1632年),跟從大軍伐察哈爾,林丹汗逃遁。

資料標籤: 努爾哈赤 歷史 明軍
本文標題: 滿洲正藍旗的地位高嗎?旗的圖案長什麼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3928122728061
相关資料
清朝鑲白旗的地位高嗎?旗的圖案長什麼樣?
旗的圖案長什麼樣?其實鑲白旗建於萬曆四十三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清末時規模是84個整佐領,兵丁2.6萬丁,男女老少總人口約13萬人。
標籤: 清朝歷史
清朝正白旗的地位高嗎?旗的圖案長什麼樣?
想知道清朝正白旗的地位高嗎?旗的圖案長什麼樣?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制。正白旗是皇帝親統之一,旗內無王,兵為皇帝親兵
標籤: 正白旗 清朝 中國古代史
賈元春回家省親時,面對齡官的擰巴為何會心內甚喜?
為了迎接賈元春的省親活動,寧榮兩府那是耗時耗力,緊趕慢趕的終於在一年之期內把一座煞費心學的景色絕人的大觀園給建造完成。
標籤: 賈元春 齡官 賈薔
自從在大觀園領了職,這些女人們為何都壞了心腸?
薛寶釵也點明了,在“利”的基礎上,這些負責營生的婆子們絕對會用心經營,但也在“利”字的驅使下,為了各人的利益實現最大化,這些婆子們一個個就慢慢壞了心腸,在下人圈裏形成惡性迴圈。
標籤: 大觀園 薛寶釵 讀書 賈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