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為什麼宮變那麼頻繁呢?與李世民有關嗎?

唐朝宮變知多少?皇子公主太監個個參與,都因李世民帶了個壞頭!唐朝為何宮變頻繁?連李承乾差點也成功逼宮,都是李世民惹的禍!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繁榮昌盛的王朝之一,它的影響是世界級的。唐朝的宮廷內外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搞政變,始作俑者為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宮變知多少?皇子公主太監個個參與,都因李世民帶了個壞頭!唐朝為何宮變頻繁?連李承乾差點也成功逼宮,都是李世民惹的禍!

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繁榮昌盛的王朝之一,它的影響是世界級的。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强盛的國家,聲譽遠揚海外,唐朝以後海外華人多自稱為唐人。唐朝之所以能有如此輝煌,是與李世民在初唐時期的“貞觀之治”分不開的。

但是,熟悉唐朝的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共曆21帝享國289年的唐朝,其宮廷並不太平,可以說是宮廷政變頻發,參與者有皇子、公主、太子、皇后,甚至還有太監與外臣,唐朝最終也是滅於政變之手。如果沒有如此之多的宮廷政變,唐朝的輝煌與壽命,或許就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也不一定能形成五代十國的大分裂、大混亂,中國的歷史也極有可能被改寫。

唐朝的宮廷內外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搞政變,始作俑者為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唐高祖李淵的嫡次子,李世民的武功遠高於其身為太子的哥哥李建成,自己常年征戰,卻只能屈居為臣,這讓李世民很不甘心。於是,在一幫謀臣良將的擁戴下,悍然於武德九年六月初四(西元626年7月2日)發動了玄武門事變,一舉將太子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的勢力蕩平。

李建成、李元吉死後,李世民又他們的子孫都屠殺殆盡,只將齊王妃楊氏收歸己有。玄武門事變成功之後,李世民進宮一番懺悔後,又逼迫其父李淵退位,從而順利成為大唐的當家老大。

嫡長子繼承制是封建王朝為了保證王權的平穩過渡而設計的。嫡長子繼承制是維持皇室內部安寧的一個重要保障。只有堅持嫡長子繼承制,其他皇子才會各安天命,不會貿然生出奪比特之野心。但是,這個制度,卻阻礙了有野心的王子皇子們的進身之路,所以,從戰國時期開始,就有了充滿血腥的宮廷內鬥。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給他的後世子孫留下了一個不好的開端——從此,在李唐皇室的皇子們心中,皇位是可以通過政變流血的管道去謀取的。弑兄殺弟都沒有關係,只要我以後當個好皇帝就行了。李世民為後世子孫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大家都覺得只有靠打打殺殺才能當皇帝,所以在唐朝,一言不合就掀桌子搞政變的事情特別多。

遠的不說,就是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就效仿過他老爹,還想興兵逼宮,由於計畫失密,結果功敗垂成。李承乾是唐太宗的嫡長子,生母為長孫皇后。李世民宮變成功,即位為帝后,就立時年8歲的李承乾為太子,可見,李世民對他是寵愛有加的。但是,後來由於其同父异母弟、魏王李泰寵冠諸王,也有了謀嫡之想,這對李承乾的太子之比特產生了巨大威脅。李承乾為了自保,準備暗中將李泰除掉,結果暗殺失敗。

為了一勞永逸,李承乾又效仿其父玄武門之變的舊事,與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及陳國公侯君集等人勾結,打算先下手為強起兵逼宮,結果,李承乾沒有乃父的運氣好,逼宮計畫又敗露了。

李世民心痛無奈之下,將其幽禁別室,將由大臣議決。歷史上那些走上謀反之路並失敗的皇子,下場往往只有一死,但是,輪到如何處理李承乾時,李世民卻猶豫了。面對自己的親兒子,當初他屠殺李建成與李元吉全家的狠毒沒有了。太子謀反的處理結果是,漢王李元昌賜令自盡,杜荷與侯君集等人盡皆伏誅,主犯李承乾只被廢為庶人,徙居黔州。

緊隨李承乾之後發動宮廷守權之變的,是李世民的老婆兼兒媳武則天。她先是廢除了唐中宗李顯,貶為廬陵王,後又架空唐睿宗李旦,自個兒臨朝稱制,自專朝政,其後篡唐自立,改國號為周,一大拔李氏皇親遭到屠殺。

武則天晚年病重,移居在迎仙宮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於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餘人,沖入宮中,殺死二張,隨即包圍武則天所寢集仙殿,要求武則天退位。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這就是有名的“神龍政變”。隨後,武則天徙居上陽宮,一年後就抑鬱而終。

之後的之後,大唐皇室就像都陷入了一個解不開的魔咒,政變接踵而至——唐高宗年間,太子李忠因為宮廷鬥爭被廢黜;唐中宗年間,太子李重俊舉兵逼宮造反……

西元720年,韋皇后與安樂公主毒殺唐中宗,立溫王李重茂,是為少帝。韋後臨朝聽政,謀效武後所為。於是,又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唐隆政變”。唐隆元年六月庚子(710年7月21日),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於帝都長安城共同發起了一場宮廷政變。李隆基以禁軍殺了韋後、安樂公主,並徹底剿滅了韋氏集團。這次政變的後果是,即位不足一個月的李重茂退位,李旦復辟為唐睿宗,李隆基被立為皇太子。

太平公主自恃擁立睿宗有功,經常干預政事。她又感到太子李隆基精明能幹,妨礙自己參政,總想另易太子。太平公主與皇太子之間的衝突與鬥爭,愈演愈烈,睿宗對此感到不安。李旦怕在這樣下去,李唐江山又大亂,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把帝位讓給了李隆基,改元先天。只是,李旦讓位不讓權,自己仍然掌握了朝政大權: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軍政大事的決定權。

李旦的讓位加劇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衝突,雙方都在積蓄力量,準備除掉對方。太平公主的追隨者們製定好幾套除掉李隆基的方案,聞報後的李隆基决定先下手為強。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突然發難,將太平公主的黨羽被誅殺殆盡,太平公主逃入佛寺,三日後返回。李旦出面請李隆基恕其死罪,被李隆基拒絕,太平公主最終被賜死家中,這就是李隆基為上位發動的“先天政變”。

“先天政變”後,李隆基一脚將太上皇李旦踢開,自己接掌了皇帝應有的權力。這一年,李隆基把年號改為開元,表明了自己勵精圖治,再創唐朝偉業的决心。李隆基即位之初,也確實愛崗敬業,將大唐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唐朝由此進入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李隆基在開創了“開元盛世”之後,就耽於享樂,先是專寵武惠妃,因聽信武惠妃的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武惠妃病死後,他又將壽王妃楊玉環弄進宮中,為詩楊玉環的歡心,李隆基可謂費盡心機。因為楊玉環的關係,她的堂弟楊國忠也平步青雲,一步登天,做上了唐朝宰相。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其結果是,楊玉環被處死,李隆基被迫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即帝位,是為唐肅宗。

除了皇室內鬥外,將這些風雲變幻看在眼裡的太監與外臣們也躍躍欲試,晚唐的幾任皇帝,幾乎都是在太監們的控制下“絕地求生”的。比如,西元820年,宦官陳弘志殺唐憲宗,托言服金丹毒發而卒;西元827年,宦官劉克明等殺唐敬宗……

西元835年(唐太和九年),27歲的唐文宗不甘為宦官控制,以觀露為名,將宦官頭目仇士良騙至禁衛軍的後院欲斬殺,被仇士良發覺,雙方激烈戰鬥。結果李訓、王涯、賈餗、舒元輿、王璠、郭行餘、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朝廷重要官員被宦官殺死,其家人也受到牽連而滅門,在這次事變後受株連被殺的一千多人。史稱“甘露之變”。

而唐朝的最終滅亡,則是來自外臣朱溫發動的宮廷血案。朱溫本是黃巢手下的叛將,叛齊降唐後,受到唐僖宗李儇的重用,下詔授給朱溫左金吾衛大將軍的官職,擔任河中行營副招討使,又賜名“全忠”。不久,朱溫又升任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的一路升遷,就是唐朝的自掘墳墓。

唐僖宗架崩後,李曄即位,是為唐昭宗。唐昭宗即位之始,制訂出一套適應形勢的統治方略,發動平定四川陳敬瑄與河東李克用的戰爭,最終消滅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是,中央禁軍也折損大半,國力兵員不足,坐視宣武節度使朱溫實力發展壯大,逐漸成為中原霸主,為唐朝滅亡埋下了禍根。此後,唐昭宗一直受制於宦官、李茂貞與朱溫。天佑元年(904),為朱溫所弑,時年38歲。

唐昭宗遇害後,蔣玄暉假傳遺詔擁立唐昭宗年僅13歲的第九子李柷即位,是為唐朝的末代皇帝唐哀宗。李柷在位期間,並無實權,一切政事由朱溫決策。西元907年,朱溫迫唐哀宗李柷禪讓帝位,自己取而代之,並改名朱晃,國號梁,是為後梁太祖。廢唐哀宗李柷為濟陰王,第二年,朱溫又將李柷殺掉了。曾經風光無限的盛世大唐,就些湮滅。

本文標題: 唐朝為什麼宮變那麼頻繁呢?與李世民有關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3755438056586
相关資料
中國古代為何會被稱為封建社會呢?
照著中國歷史,中國最開始是原始社會,然後到了奴隸社會,接著進入封建社會,又從封建社會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最後就是現在的社會主義社會,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半殖民地社會、社會主義社會這些詞都好理解,顧名思義,也能看出個一二來,獨獨這封建社會
標籤: 封建社會 歷史 社會 清朝
在古代正統開國皇帝中,太子為什麼基本都沒有善終
對歷史上著名的太子詛咒:為何九個正統王朝的開國太子,無一善終?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歷史上九個正統王朝,開國皇帝所立的太子,基本上沒有善終的。能够成功繼任者,都
標籤: 歷史 中國古代史 唐朝 宋朝 趙匡胤 努爾哈赤
王溫舒在歷史上是什麼形象?他最後的下場怎麼樣?
多行不義必自斃出自《左傳·隱公元年》,指的是一個人如果不義的事情做多了,必然會自取滅亡。王溫舒,陽陵人。所謂多行不義必自斃,貪迹敗露之後就絕對逃不脫可悲的下場。王溫舒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選擇自殺,他的弟弟及岳父家都遭到了誅殺,除他自己外,五
標籤: 歷史 王溫舒 漢朝 張湯 西漢
諸葛亮手中為何總是拿著一把羽扇,是怎麼來的?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下麵由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接著往下看吧。諸葛亮不論是出入庭院還是帶兵打仗,手裡都會拿著一把羽扇,那麼這把扇子有何講究和來歷嗎?雖然孔明先生的扇子來歷說法不一,但此扇陪伴諸葛亮
標籤: 諸葛亮 黃月英 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