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皮影戲的唱腔是什麼樣的?分為哪些種類?

想知道湖北皮影戲的唱腔是什麼樣的?分為哪些種類嗎?湖北皮影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湖北皮影戲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是我國藝術菀裏的一朵奇葩。沔陽皮影戲中的各種人物、動物和道具是用牛皮採用雕花剪紙的工藝手法精心雕刻而成。

想知道湖北皮影戲的唱腔是什麼樣的?分為哪些種類嗎?其實主要分“門神譜”(大皮影)和“魏譜”(小皮影)兩大類:“門神譜”主要集中在湖北江漢平原的仙桃、天門、雲夢、應城、黃陂、孝感、漢川等地;“魏譜”皮影分佈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穀城、保康、遠安、南漳、襄陽、隨州一帶,其形制及風格與陝豫皮影相似,是陝豫鄂三地民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簡介

湖北皮影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主要分“門神譜”(大皮影)和“魏譜”(小皮影)兩大類:“門神譜”主要集中在湖北中部、東部的仙桃、天門、雲夢、應城、黃陂、孝感、漢川等地;“魏譜”皮影分佈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穀城、保康、遠安、南漳、襄陽、隨州一帶,其形制及風格與陝豫皮影相似,是陝豫鄂三地民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江漢平原屬於荊楚腹地,楚文化底蘊豐厚,古代的青銅、竹木硬雕和皮革、雕花剪紙等軟雕工藝為皮影的誕生準備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據說在明成化年間,在竹溪豐壩鄉和中峰鎮就有皮影戲班。鄂西北一帶有“西革”、“漢革”兩種影戲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黃”腔,屬陝西影系;“漢革”影偶較大,唱本地高腔,應屬江漢平原影系。

湖北皮影戲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是我國藝術菀裏的一朵奇葩。沔陽皮影戲中的各種人物、動物和道具是用牛皮採用雕花剪紙的工藝手法精心雕刻而成。用上等黃牛皮為原材料,正派人物用陽刻手法,花臉、丑角等用陰刻手法,各行當臉譜造形和行頭源於戲劇,文影裝一隻手,武影裝兩隻手,雕刻工藝總體上講究圓潤,既要有裝潢美,也要充分體現誇張、浪漫的手法。

操作技巧分“生、旦、淨、醜”四大角色的種類、武打招勢及現代皮影人物操作。內容豐富,有楚漢相爭、三國、水滸、西遊等300多個劇碼。這些“劇本”實際上只有劇碼的條文,在表演時全靠藝人根據歷史故事展開情節和刻畫人物,唱、做、念、打渾然一體,其口頭文學藝術形式是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又一主要特徵。


武漢皮影融黃陂皮影戲、孝感東鄉影戲影於一爐。表演時無固定本子憑韻册隨口編唱,“出口是才”。

在孝感,也流傳著“一評二鼓三皮影,智勝項羽三千兵”的民謠。雲夢舊時也有26臺皮影戲。生於皮影世家的老藝人陸春元能雕會唱唐、宋、元、明、清等各朝歷史故事。

潜江湯玉堂、郭大彪等名藝人,分別創立江漢平原皮影的“湯格”和“郭格”,使這兩派皮影在江漢平原一帶擁有不少傳人和弟子。

皮影唱腔

歌腔、漁鼓腔是江漢平原民間流傳的民歌小調,經過歷代藝人們的吸收和演進,成為了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兩大唱腔。

“歌腔”是源於東周時期楚國之民歌“雞鳴歌”,傳到後來,雞鳴歌與皮影戲相結合,演變為《雞鳴腔》。江漢平原皮影藝人用“舌生花”、“口生香”、“臉生色”、“目生光”的演唱技藝,不斷地修改,後與《薅草歌》相融才變為歌腔,成為江漢皮影戲的主要唱腔。

“歌腔”中的雞鳴腔,高亢委婉、圓潤激昂。凡學唱者,必先學會“公雞打鳴”,以雄雞鳴叫發音為起音,尾音為拖腔,跳度高達17度,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它是江漢皮影戲的獨特音調,分為六類音調板式:男腔、女腔、醜腔、雜花腔、天官賜福腔、八不就腔。

“漁鼓腔”因演唱器具“漁鼓筒”得名。迨至清未(約1900年左右),沔陽漁鼓腔與皮影戲二者完全合流而融為一體,成為獨具特色的漁鼓腔皮影戲,甚至取代了部分地區的歌腔皮影戲。漁鼓皮影以沔陽漁鼓調為主腔,後又融合了沔陽花鼓戲、漢劇、楚劇等唱腔,具有節奏歡快活潑、曲調高亢、豪放等特點藝人.根據呆(音ái)口本子中的條子(梗概)臨場發揮,通常是一韻到底、通俗易懂。有時還即興添進“浩水詞”或“搭白”,如“唱了這一會,茶水無一杯,雖說東家茶水貴,可用罐子煨”。

皮影戲演唱的沔陽漁鼓唱腔分平腔、悲腔、魚尾腔(或曰鳳尾腔)、琵琶腔、雜花腔五類。演唱者使用真假嗓音,音階跳度大,音域寬,音色美,高吭,婉轉,傳情達意,十分動人。

其中,皮影戲中的男女悲腔,酷似江漢平原婦女哭聲和花鼓戲悲腔,哀怨淒涼,催人淚下。特別是皮影戲的每段唱詞尾句的“抖包袱”(藝人叫“扣子”),為一唱眾和的“幫腔”(稱為“甩腔”),以“哎、咳、呀、喲”等襯詞,補充延伸詞意和樂意,擴展曲式結構,在長達十多個音節或幾十個音節的和唱中起伏跌宕、氣勢雄渾、節奏明快、聲情並茂,分外悅耳動聽,使人久聽不厭。

漁鼓皮影後來又融合了沔陽花鼓戲腔,具有節奏歡快、活潑、曲調亮亢、豪放等特點。它的伴奏採用漁鼓筒和簡板,後來藝人們又新增了鑼鼓和管弦樂。特別是簡板和漁鼓筒兩件樂器的聲調輕重、節奏緩急,能烘托氣氛。

沔陽皮影戲的唱腔以漁鼓腔、歌腔為主,配打擊樂伴奏,以一唱眾和的形式進行演唱。早期漁鼓皮影戲無管弦樂伴奏,只有漁鼓筒和雲板打板眼,鼓、鈸、大鑼、小鑼、馬鑼打鬧臺、間奏和唱腔過門。開始皮影戲班由三至四人組成,兩人掌影子兼演唱,一人操漁鼓、雲板、一人“打夾手”(鑼鼓等)。

後來引進民族器樂(二胡、京胡、揚琴、嗩呐、笛子等)伴奏和增添女藝人唱女詞,皮影戲班人數增至五至八人,進一步增強了皮影戲唱腔的藝術效果;加上服裝燈光面景、擴音設備,使皮影戲極富藝術感染力。

代表劇碼

劇碼十分豐富,據老藝人講,“三根半筒子”之一的張洪顯一人就能唱三百餘本皮影案卷戲。舊社會,皮影戲得不到統治者與文人的重視,藝人傳徒全憑口傳心授,因而多數劇碼失傳。

按湖北省曲協統計,取材於傳奇、演義小說的皮影劇碼有《封神榜》、《並吞六國》、《孫龐鬥智》、《三國志》、《隋唐演義》、《西遊記》、《薛仁貴征東》、《薛剛反唐》、《羅通掃北》、《五虎平西》、《五虎平南》、《七俠五義》、《楊家將演義》、《武松打店》、《英烈傳》等;取材於歷史故事的皮影戲劇碼有《昭君和番》、《嶽飛傳》、《洪秀全》、《乾隆遊江南》等;

取材於案卷的皮影劇碼有《包公案》、《施公案》、《四下河南》、《五美圖》等;取材於戲曲故事的皮影劇碼有《吳漢殺妻》、《呂蒙正趕齋》、《二度梅》、《孟麗君》、《瓦車棚》等;取材於二十四孝故事的皮影劇碼有《一家賢》、《董婆教女》等;取材於民間故事的皮影劇碼有《雙頭驢》、《三門街》、《十三款》等。

本文標題: 湖北皮影戲的唱腔是什麼樣的?分為哪些種類?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3582502352487
相关資料
四川皮影戲盛行於哪個朝代?有哪些特色?
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誇張、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因而很有地方特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陝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誇張幅度大,注重刻劃人物的性格,尤其著力人物
標籤: 皮影戲 文化 清朝 藝術
北京皮影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色?
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西城毛家灣的“和順社”是西派,以外都是東派的領域了。此後以路家為代表的北京西路皮影傳承斷。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國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
標籤: 文化 蒲團
皮影製作的綴結過程具體是什麼樣的?難度大嗎?
皮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那麼皮影製作的綴結過程具體是什麼樣的?皮影人的四肢和頭部是分別雕成的,用線聯綴而成,以便表演時活動自如。在皮影戲盛行的地區,人們會親切地稱它為“一擔挑”藝
標籤: 藝術 文化 手工藝
皮影製作的敷彩發汗熨平,具體是採用什麼樣的方法?
皮影雕完之後是敷彩。老藝人用色十分講究。大都自己用紫銅、銀朱、普蘭等礦植物炮製出大紅、大綠、杏黃等顏色著色。著色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敷色後還要給皮影脫水發汗,這是一項關鍵性工藝。它的目的是為了使敷彩經過適當高溫吃入牛皮內,並使皮內保留的水分得
標籤: 手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