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皮影戲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其發展史

眾所周知皮影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那麼山西皮影戲是如何發展的?其實山西皮影興於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絳、曲沃、臨汾、運城等地為代表。北路皮影,以廣靈、靈丘、代縣、渾源等地為代表。山西皮影戲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民間,在農村,是山西廣大農村羣衆喜聞樂見的艺文活動形式之一。

眾所周知皮影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那麼山西皮影戲是如何發展的?其實山西皮影興於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絳、曲沃、臨汾、運城等地為代表。

北路皮影,以廣靈、靈丘、代縣、渾源等地為代表。南路皮影,受到陝西省皮影流派中東路流派的影響,皮影作品形體小巧玲瓏,刻工精細,裝潢性强,而且色彩簡練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響,作品的形體略顯肥大,刻工縝密而且精細,色澤明快豔麗。

簡介

山西皮影戲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民間,在農村,是山西廣大農村羣衆喜聞樂見的艺文活動形式之一。山西皮影興於清代,分南路和北路二派。南路皮影,以新絳、曲沃、臨汾、運城等地為代表。北路皮影,以廣靈、靈丘、代縣、渾源等地為代表。南路皮影,受到陝西省皮影流派中東路流派的影響,皮影作品形體小巧玲瓏,刻工精細,裝潢性强,而且色彩簡練明快;北路皮影,受北京西派皮影的影響,作品的形體略顯肥大,刻工縝密而且精細,色澤明快豔麗。

南路即晋南皮影,分佈在侯馬、運城、臨汾、新鋒、曲沃等地,造型受陝西東路皮影影響,影人高約33釐米,裝潢性强;

北路即晋中皮影,分佈在孝義、文水、廣靈、靈丘、渾源、代縣等地,影人造型和演出風格受北京西城派皮影影響,早期用紙糊舞臺,後改用紗蒙舞臺。

山西皮影製作多用小口齒母牛皮,選料考究,不用病死或老牛皮。唱腔在不同地區採用上黨梆子和蒲劇。


歷史發展

山西皮影起源很早。從1980年10月,在孝義縣西約五十華里許榆樹坪村南,金正隆元年七邊形磚砌單室墓中出土的皮影頭像壁畫可知,早在八百多年前的宋金時期,孝義皮腔紙影戲已然有之,是山西現時發現最早的皮影。

山西皮影戲,主要活動在晋中、晋南以及呂梁、晉東南、晋北部分地區。

晋中一帶,皮影戲班社甚多。數百年來,它以孝義為中心,先後在汾陽、文水、交城、太原、榆次、祁縣、太谷、平遙、介休、靈石、隰縣、交口、沁源等縣廣為流傳,並安家落戶。不少大商號、大戶人家,出於吉慶之意、喜愛之心,都供起了皮影班。有的供一班,有的供兩班,甚至三班。文水縣徐家鎮商號“元生合”就供有兩班影戲,即“吉慶班”、“成慶班”。不少商號的影戲班,是以商號名為班名。介休城南街“增盛昌”賃鋪,供有三班皮影戲,兩班叫“增盛昌”,一班叫“增盛軒”。

至於有“皮影之鄉”盛譽的孝義縣境內的皮影班社就更多,據老藝人回憶,清末民初,全縣有近四十個皮影戲班。可記班名者二十有餘,從事其職業者達數百人之多。民國年間,儘管戰亂頻仍,皮影活動卻從未停息。到建國初期,在文化館備案演出的皮影班還有九個,參與者近百人。1953年,孝義皮影曾參加“山西省首届民間藝術會演大會”。事後,調孝義老藝師那鵬飛領導的第一班皮影回省備案,即太原市月影劇團之前身。

在晋南一帶,以曲沃為源頭,碗碗腔影戲,先後傳播到平陽、蒲州、解州等地。多少年來為羣衆喜聞樂見,凡遇婚嫁喪葬、得子續後,都肯出錢唱臺皮影小戲。有些富裕人家,就連大牲畜下了駒,也要請皮影戲熱鬧兩天,以示祝賀。似乎不這樣做,就覺得不喜慶,逐漸成為一種民間習俗。

南北兩路的皮影班社,均為半農半藝的臨時組織。農忙種地,農閒唱戲。在人員配備上大抵相同,都是“七緊八慢九消停”的班子。意思是,只要有七個人,雖然緊張,但勉强可以開戲,如有八個人正好,九個人就比較消停。但在活動形式上卻有所區別。南路皮影班內容單純,只演皮影戲。而晋中皮影班卻是皮、木同台,晝夜不一。白天以晉劇形式演木偶戲,晚上以皮腔或者碗碗腔演皮影戲。

由於南北兩路皮影活動形式有別,所以,在演出設施要求上亦有所不同。最早,皮影戲沒有固定的場所,都是臨時搭台。唱完拆掉,再唱再搭。在晋南一帶,素有“七長八短”之說法。即七根長椽、八根短椽就可以搭就一個皮影戲臺,非常簡便。而在晋中一帶,卻是皮影,木偶同台演出,戲臺太小,難以行動。


所以,不僅要求範圍大,而且要有前後臺之分,常以蘆席為之。在孝義境內,早在清中晚期就有了皮影戲的專用戲臺,分皮影戲台和皮、木兩用戲臺。尤其在縣西山區,幾乎村村壁壁都有。大者二十平方米,小者僅十平方米左右。至今仍保留有清乾隆、道光、光緒、民國等不同時期的皮影戲臺實體十餘座。為山西別處少見之建築。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化,以及其它種種原因,皮影藝術趨於衰敗。南北兩路皮影班社,倖存者無幾。到五十年代後期及六十年代初期,都改為真人扮演角色,搬上了戲曲舞臺。

造型特點

山西皮影作為一種民間傳統的小戲,在表演時,以驢皮、牛皮刻制的人物、布景和道具搬上舞臺,造成影像,亦即“皮影戲”。這種形像的造型特點是:戲劇中的人物形像都是正面和側面的。由於皮影戲表演中的局限性,只能通過正側面的影像的活動展開戲劇情節。自然,這種美術造型也只能是運用正側面這種角度才能最為典型地表現出戲劇藝術造型。

由於皮影戲只宜表現高、長度的空間,因而與剪紙的表現方法有相似之處。人物的生、旦、淨、末、醜各種角色,與戲劇上的臉譜、服裝的程式是相通的。皮影戲的裝潢性,尤其是誇張手法極强,在佈景方面,有著殿閣、樓臺、庭院、山水、樹石等;道具中,有桌、椅、車、劍、戟、刀槍等,造型頗為概括洗練。

本文標題: 山西皮影戲是如何發展的?詳解其發展史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3582487279677
相关資料
湖南皮影戲的歷史有多悠久?形成於哪個朝代?
湖南皮影戲,舊稱“燈戲”、“影子戲”或“燈影戲”,那麼皮影戲的歷史有多悠久?形成於哪個朝代?湖南皮影戲源遠流長,且廣泛流傳於湖南民間。湖南皮影戲的創作歷來有注重角色性格的塑造,強調戲劇衝突,劇碼中蘊含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的傳統。湖南皮影戲主要
標籤: 皮影戲 文化 藝術 手工藝 長沙 湖南發展
湖北皮影戲的唱腔是什麼樣的?分為哪些種類?
想知道湖北皮影戲的唱腔是什麼樣的?分為哪些種類嗎?湖北皮影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湖北皮影戲融傳統繪畫、雕刻、美術於一體,集電影、電視動畫於一身,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是我國藝術菀裏的一朵奇葩。沔陽皮影戲中的各種人物、
標籤: 皮影戲 藝術 文化 手工藝
四川皮影戲盛行於哪個朝代?有哪些特色?
四川皮影所演劇目除歷史、神話、傳說外,多為諧劇。影人造型誇張、滑稽,臉譜服飾多仿川劇,因而很有地方特色。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四川皮影又叫“燈影戲”。四川皮影的臉譜造型,比陝西和北京更有特色,它誇張幅度大,注重刻劃人物的性格,尤其著力人物
標籤: 皮影戲 文化 清朝 藝術
北京皮影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有哪些特色?
皮影自明中葉從蘭州和華亭先傳入河北涿州、後再傳到京西、北郊農村,然後入城。西城毛家灣的“和順社”是西派,以外都是東派的領域了。此後以路家為代表的北京西路皮影傳承斷。當時的北京影戲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則於堂會唱影戲,有不少國劇演員也參加影戲班演
標籤: 文化 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