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為什麼會遺失江山,朱允炆是打不過朱棣嗎

建文帝朱允炆為何丟掉江山?有句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不聽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的遺言,最終丟掉了江山。靖難之役發生後,朱允炆太嫩,又用人不當,哪裡打得過老奸巨猾又久經沙場的朱棣,所以最後丟掉了江山。九月,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成為新的皇儲,將來的大明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為何丟掉江山?打不過朱棣?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攷。

有句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不聽明太祖朱元璋生前的遺言,最終丟掉了江山。

朱元璋死前就知道,自己這個孫子太嫩了,鬥不過燕王這些藩王,便給朱允炆留下了削藩三步走的戰畧,既能循序漸進地削弱各藩王的實力,又不至於激反各個藩王,誰知道朱允炆沒按照這個戰略步驟走。

他繼位之後,自以為少年天子,意氣風發,受到黃子澄和齊泰等人一蠱惑,忘記了朱元璋的教誨,著急忙慌就匆匆削藩,終於逼得燕王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造反了。

靖難之役發生後,朱允炆太嫩,又用人不當,哪裡打得過老奸巨猾又久經沙場的朱棣,所以最後丟掉了江山。

西元1391年,即洪武二十四年,這年八月,被明太祖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因病去世。

九月,朱元璋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成為新的皇儲,將來的大明皇帝。

朱元璋之所以隔代傳比特,是看上了朱允炆跟他爹朱標一樣,比較寬大仁厚。

可是幾年之後,已經垂垂老矣、行將就木的朱元璋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朱允炆的那些叔叔們,那些親王藩王們,特別是包括燕王朱棣在內的九大塞王,對年幼稚嫩的朱允炆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

當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面對不少的內憂外患,為了解决這些內憂外患,才滋生出藩王的問題,特別是為了外患北元,朱元璋給了藩王兵權,導致九大塞王個個實力雄厚,尾大不掉。

內憂外患的內就是一大幫功臣,虎視眈眈,對大明朝未來的繼承人來說是個巨大的威脅。

這些功臣,哪個不是戰功赫赫,哪個不是久經沙場,朱元璋擔心自己一死,難保他們不會爭奪明朝的江山。

所以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不斷加強中央集權,先是廢除宰相,後是大殺功臣,經過胡惟庸和藍玉兩個大案,大明朝的開國功臣被他屠戮殆盡,已經沒人再能翻雲覆雨了。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是不放心,他大封兒子為藩王,給藩王護衛親兵和當地鎮兵的指揮權,使藩王能够有效地震懾各地的功臣。

內憂外患的外就是北元的威脅,朱元璋害怕他們捲土重來,囙此一直沒有下定决心定都南京,而是要選擇一個更好的都城,既能抗擊北元,又能統治全國,太子朱標就是去西安考察遷都時染病身亡的。

既然遷都的事兒一時半會解决不了,那就嘗試滅了北元,於是朱元璋派手下大將多次到邊塞要地屯邊屯田,甚至主動討伐北元,力求徹底滅了北元。

然而經過徐達、馮勝、藍玉等人多次北伐,北元雖然元氣大傷,卻並沒有被徹底消滅,還有死灰復燃的可能性。

於是朱元璋又想了一個辦法,分封藩王,把自己的兒子們封為藩王,派到邊塞第一線,給予護衛府兵和鎮兵的指揮權,有他們在,大明朝能够隨時調集兵力抵抗北元恢復精力之後的南侵。

朱元璋的二十幾個兒子,全都封了藩王,根據他們的能力和年齡,這些藩王又分為內藩和外藩。

所謂內藩,就是在後方內地的藩王,比如開封有周王,武昌有楚王,青州有齊王,長沙有潭王,兗州有魯王,成都有蜀王,荊州有湘王,桂林有靖江王。

這些藩王都在內地,不負責邊塞的防務,只是幫助地方上穩定局面、震懾功臣而已。

所謂外藩,就是封在邊塞第一線的王,第一線諸王的任務是防止北元入侵,憑藉天然險要,建立軍事重點,有塞王之稱。

當時明朝號稱有九大塞王,即遼、寧、燕、穀、代、晋、秦、慶、肅。

北聯開原,控扼東北諸部族,以廣寧為中心,建遼國;經漁陽(今河北薊縣)、盧龍,出喜峰口,切斷北元南侵道路,以大寧為中心,包括今朝陽、赤峰一帶,建寧國;北平地勢險要,建燕國;出居庸,蔽雁門,以穀王駐宣府(今河北省宣化),代王駐大同;逾河而西,北保寧夏,倚賀蘭山,以慶王守寧夏;又西向控扼河西走廊,扃嘉峪,護西域諸國,建肅國。

這些王都是一些年齡較大又能力比較强的,他們能帶兵打仗,能當作將領用,而且朱元璋平常還刻意培養他們的軍事能力,讓他們跟隨大將出征打仗,從而鍛煉他們。

像晋王和燕王,就多次跟著馮勝、傅友德等人出塞伐元。這也是後來燕王能打敗建文帝的原因之一,朱棣的軍事能力遠强於成長於深宮的朱允炆。

不但如此,朱元璋還給了這些藩王統兵和指揮軍事之權。

所謂統兵權,是指每個藩王都給他們府兵,我們都知道,明朝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每個衛有五千六百人,衛下麵是所,每個所是一千二百人。像錦衣衛也是一個衛,只是屬於比較特殊的,有三千多人。

明朝的藩王的府兵,基本上少的是不到一個衛,有甲兵三千人,多的達到三個衛甚至四個衛,有甲兵一萬九千人。

至於九大塞王,因為處於邊疆抗元第一線,府兵更加的雄厚,給加派了特殊的護衛軍,像甯王所部,就帶甲八萬人,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蒙古騎兵,驍勇善戰。

朱元璋還特別恩准,將自己的禁軍羽林衛,撥出一部分人來,給秦、晋、燕三王的護衛特別補充兵源,所以他們兵力也很强,僅次於甯王。這也是朱棣後來敢清君側造反的底氣,手裡有兵。

所謂指揮權,是指把藩王所在當地的鎮軍或邊軍的指揮權,也交給藩王。

我們前面講的那都是各個藩王的府兵,是他們的親衛軍,護衛軍,下麵要講的是朝廷佈置到當地的軍隊。

這部分的軍隊,當地的將領,必須得到朝廷和藩王的雙重許可,才可調動,而且朱元璋有時候把這部分的指揮權,交給藩王或直接空降的大將。

當年朱元璋為了防止北元南侵,不但在邊塞佈置塞王,還必須在邊塞佈置常規的邊防軍,這些邊軍平時屯田屯耕,戰時組織起來打仗。但是,朱元璋對這些邊軍也不放心。

於是他對這些邊軍的調動,設了雙保險,要調動邊軍,必須得到朝廷的符印,光有符印也不行,也調不動,還必須得的當地藩王的同意。

比如燕王朱棣所在的北平,那裡的邊軍,不但當地的將領調不動,就算朝廷空降一個大將過去,也調不動,還得朱棣同意之後才指揮得動。

朱元璋的目的就是要用自己的兒子們,監視控制邊軍,防止他們擁兵作亂。當然,這得有個前提,父子同心。

所以,到了建文帝的時候,作為叔叔的朱棣,跟建文帝不是一條心,就把這些邊軍收為己用,調集他們南下清君側了。

從上面藩王的形勢我們看得出來,垂垂老矣的朱元璋,為何擔心皇太孫朱允炆降不住他那幫藩王叔叔了。

因為那些藩王,特別是九大塞王,個個手握雄兵,帶甲數萬,而且久經沙場,都是一些老奸巨猾之人。

囙此,知道自己時日不多的朱元璋,開始為自己的孫子朱允炆鋪路,要削藩,而且得慢慢地削藩,否則容易引起激變,甚至叔侄會兵戎相見。

這時候朱元璋跟朱允炆有一段對話,給朱允炆留下了削藩的三步走戰畧。

有一天,朱元璋對朱允炆說:“朕將抵禦胡虜的大任托付給諸王,可令邊境不亂,留給你安寧”。

朱允炆卻問:“胡虜不安定,自然需要讓諸王防禦,可若是諸王不安分,誰去抵禦諸王呢?”

朱元璋反問朱允炆,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那該怎麼應對呢?

朱允炆回答說,應該先以德懷之,以禮制之。如果諸王不聽勸告,不遵朝廷的旨意,不敬皇帝,則應該削减他們的封地,减少他們的府兵數量。

如果諸王仍然不老實,就把那個王調走,從而削弱他的勢力。

如果諸王還不聽命,就興起大兵討伐他們。

朱元璋認為,朱允炆說的這一戰畧,確實無可代替,是唯一正確的戰畧。

我們看這個削藩的戰畧:

第一步,就是先禮後兵,警告心懷不軌,違法作亂的藩王,並通過削减封地和府兵的管道懲罰他們。

如果這些藩王老老實實,忠心於朝廷,自然不用進一步削藩,問題是他們並不老實。

第二步,如果哪個藩王還不遵紀守法,還跟朝廷對著幹,就把他調走。

把藩王調走,他們就沒有自己的勢力了,特別是九大塞王,個個手握數萬精兵,把他們調到內地去,最多就給他幾千護衛人馬,他就不敢跟朝廷對著幹了,這相當於奪了他們的兵權。

第三步,如果這些個藩王不聽調遣,賴在原地不走,那只好派大軍剿滅了。

他們藩王們,單個來說也就數萬人馬,朝廷有幾十萬上百萬大軍,自然可以打敗他們。

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這三步走的削藩戰畧,不得不說是比較合情合理的,如果循序漸進地進行,不容易激發突然的變故。

可問題是,朱允炆太急切了,他受到手下兩個寵臣黃子澄和齊泰的蠱惑,根本沒按照自己的戰畧走,他一年之內削了四五個王的藩國,打草驚蛇,讓燕王有了戒備。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廢周王橚為庶人。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柏懼罪自焚死,齊王榑、代王桂有罪,廢為庶人。六月廢岷王梗為庶人。

燕王朱棣看到這種狀況,哪能不心驚,過不了多久,就要輪到他了。

於是,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殺掉朝廷在北平的地方大吏,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援引祖訓,入清君側,稱其師曰“靖難”。

這裡要說一下,燕王的清君側,可是師出有名的,這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裏有據可查的,這也是當年朱元璋給藩王的一個特權: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只不過,燕王卻沒得到過建文帝朱允炆的密詔而已,是單方面的清君側,所謂奸惡,就是慫恿建文帝急切削藩的黃子澄和齊泰二人。

黃子澄和齊泰是朱允炆做皇太孫時,東宮裏的老師和屬官,他們兩個都是書生,屬於紙上談兵,對軍國大事根本沒什麼經驗。

他們只是仗著朝廷兵多,一味地慫恿朱允炆急切削藩,卻沒想過後果。

他們哪裡知道,打仗不光看兵力的多寡。

這兩個人也算飽讀詩書,難道就不知道當年魏將吳起,只帶領五萬魏武卒,就大敗秦國五十萬大軍的事兒嗎?

惠帝為皇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謂子澄曰:“諸王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奈何?”對曰:“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漢七國非不强,卒底亡滅。大小强弱勢不同,而順逆之理异也。”太孫是其言。

當燕王朱棣帶領大軍南下的時候,建文帝還在跟方孝孺、陳迪一些文士討論周官法度,更定官制,講求禮文。他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危險。

之後建文帝匆忙派耿炳文帶領大軍前去剿滅燕王,耿炳文是當時明朝開國功臣裏碩果僅存的一比特大將,久經沙場,經驗極為豐富,然而,只是因為他吃了燕王一次敗仗,就被建文帝給撤掉了。

勝敗乃兵家常事,臨陣換將更是兵家大忌,建文帝將經驗老到的耿炳文換成了素不知兵的勳戚李景隆,可謂不懂軍事,又不懂用人。

李景隆剛一上陣,果然就吃了一個大敗仗,幸虧有個盛庸,頗曉軍事,又驍勇善戰,最終在濟南大敗燕王,挽回了局面,數月之後,盛庸為主將,又大敗燕兵於東昌,燕大將張玉戰死,精銳喪失幾盡。

後來燕王捲土重來,徐達的兒子徐祖輝,跟燕王打了個半斤八兩,燕軍正想班師回北平呢,誰知道建文帝又聽信讒言,把徐祖輝又給撤回南京了。

這給了燕王機會,燕王趁機指揮大軍,一路攻城掠地,掩殺到了南京城下,最終攻下南京。

建文帝朱允炆手握優勢兵力,卻不會用人,兩次撤換能打的主將,導致他最終敗給了燕王朱棣。

南京城破後,據說朱允炆自焚而亡,最終丟掉了江山。

本文標題: 朱允炆為什麼會遺失江山,朱允炆是打不過朱棣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3236913860027
相关資料
歷史上霍光成掌權是如何做到的?
霍光,位居“麒麟閣十一功臣”之列,手握漢朝的政治大權。一是通過巫蠱事件,對太子劉據的黨羽進行了地毯式的清理打壓。囙此,打壓他們,就是漢武帝的第一條措施。二是逼死劉弗陵的母親鉤弋夫人。這是霍光之所以能够獲得漢武帝信任的最重要的品質。最終,劉詢
標籤: 霍光 漢武帝 漢朝 劉弗陵 漢宣帝 劉據
藍玉謀反是真的嗎,朱元璋為什麼要執意殺他
藍玉謀反是不是真的?1388年,明朝發生了一件震驚三觀的“藍玉大醜聞”,手握重兵的大將藍玉,在押送元朝皇帝和妃子們回京的途中,姦污了元妃,導致元妃受盡侮辱自殺。此事,激怒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忍了,開國大臣藍玉沒有受到任何懲罰。5年後,太子朱
標籤: 朱元璋 朱標 藍玉 明朝 歷史 明朝歷史
古人口中的“甘露”到底是什麼東西?
在各種古裝影視劇中,一旦提及各種稀有藥材,我們常聽到什麼天泉雪蓮、凝脂甘露之類,其中“甘露”更是堪稱神物,那麼甘露到底是什麼東西,只是露水嗎?然而這只是植物裏的甘露,和古人所說的甘露並不是同一種東西。真正的甘露可並不是什麼露水,而是用來吃的
標籤: 植物
敢給朱元璋駙馬一個下馬威的徐宗實,最後下場好嗎?
眾所周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脾氣不好,但是歷史上曾有這樣一比特勇士,敢於給朱元璋的駙馬一個下馬威,這個人就是徐宗實,那他最後的結局好嗎?徐宗實,少有才,洪武十五年,他得以入京為朝廷效力,朱元璋看了他的奏章之後,發現這個人還是比較務實的,言辭
標籤: 朱元璋 明朝 歷史 明朝歷史 元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