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鴨》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花鴨身上潔淨無泥渣,常常在階前緩步而行。這是花鴨受詩人賞愛的一個原因,也是花鴨致禍的根源。《江頭五咏》便是詩人面對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動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興之作。《花鴨》便是其中最後一首。

花鴨

杜甫〔唐代〕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

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

譯文

花鴨身上潔淨無泥渣,常常在階前緩步而行。

它讓羽毛不同於群鴨,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渾然不覺眾鴨的驚猜與嫉妒,不要惹得眾眼受驚。

你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萬不要先出聲。

賞析

這是是一首詠物詩。前四句寫花鴨身無泥渣,階前徐行,羽毛獨立,黑白分明。頷聯展現了詩人發現花鴨致禍根源焦躁和急切的情狀,進而在尾聯直接呼勸花鴨:受人恩惠就不要“先鳴”,這也是遭斥一事而發的“自警”之語。這首詩借物說事,筆調輕鬆而情感含蓄蘊藉。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詩人明白提醒讀者,江頭所見的“花鴨”,羽毛潔淨,不染泥滓,而且步態從容不迫。屋簷下的階除大約是眾鴨得食之所,詩人把花鴨放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寫,是為了收到一種對比的效果。眾鴨競食,花鴨卻獨自緩步於階前。舉止顯得與眾不同,花鴨不與眾鴨爭食,也許表現了它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這肯定會引起眾鴨注目,並招來不測之灾。

“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仍是寫詩人所見。原來“花鴨”毛色不雜,只有“黑”“白”二色,但這是富有象徵意義的兩種對比色。它正象徵著花鴨,甚至也是詩人那“黑白分明、的處世態度。可見“花鴨”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詩人注意、得到詩人讚賞的。

這句詩中的“太”字也值得特別玩味,它至少含有兩層意思:其一是讚賞花鴨立身行事,態度特別分明、不容絲毫苟且;其一是飽含著詩人對花鴨處世過於分明會導致禍患的深深憂慮。體會到這一點,在讀到後面詩人直接出場呼勸花鴨的詩句時,才不會感到突然。

“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前一句仍是敘寫,但已側面展現了詩人焦躁和急切的情狀,後一句則是直接呼勸了。“不覺”二字,表現出花鴨十分超然的精神,對眾鴨的驚猜、嫉妒渾然不覺,或者竟是滿不在乎。這是花鴨受詩人賞愛的一個原因,也是花鴨致禍的根源。花鴨自然不明其中的道理,但詩人卻已有過類似的教訓。回想當初疏救房琯那慘痛的一幕,正是與花鴨此時處境很相似。詩人由己及鴨,不由為花鴨的處境憂心忡忡。詩人動了感情,撇開鴨與人的界限,便要直接呼勸花鴨了。實際上,“不覺”一句已暗含了詩人的勸誡,聯系後一句“休牽眾眼驚”的明勸,這一句所暗諭的花鴨要“警覺”“群心妒”之意就容易理解了。

“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鳴”,是進一層勸說。這兩句的字面意思是:你花鴨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萬不要率先嗚叫了,那樣會觸怒主人,失掉既得的稻粱恩的!但這兩句詩還有更深的含義,可以把它看作是詩人反思自己沾受肅宗之恩作左拾遺,最後終因疏救房琯而遭斥一事而發的“自警”之語。

杜甫這裡的“莫先鳴”,其精義就是要處於“鳴”與不“先鳴”之間,不能不鳴,也不能先鳴。杜甫丟掉諫官,緣於先鳴。以後流離隴蜀,依人為生,不鳴則無從致“稻粱”;當然更不能先鳴,一旦先鳴,既沾之“稻粱”又會失去。杜甫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通過提醒和勸誡花鴨而曲曲傳出,讀者自然能想像到杜甫當時處境之艱難。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西元762年(唐代宗寶應元年)。西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他舉家由隴入蜀。此間,杜甫在縱情領略自然、生命之美的同時,也對自己的人生遭遇進行冷靜的反思。《江頭五咏》便是詩人面對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動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興之作。《花鴨》便是其中最後一首。

資料標籤: 花鴨 讀書 文化 杜甫 詩歌
本文標題: 《花鴨》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2718688764966
相关資料
《暮歸》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霜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複烏啼。這首《暮歸》也是一首吳體七律。這首拗體七律體現了杜甫在詩藝上的追求。尤其是第一句“霜黃碧梧白鶴棲”,一句中出現了三種顏色。“虛寫”,實質就是突破詞義的束縛,使詞的組合形式達到意義的豐富性,有更强的藝術感染力。
標籤: 暮歸 文化 讀書 杜甫
《田舍》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晋書·陶潜傳》:惟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左思《蜀都賦》,“其園則有林檎枇杷。”
標籤: 杜甫 枇杷 讀書
《歸雁二首》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萬裏衡陽雁,今年又北歸。雙雙瞻客上,一一背人飛。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杜甫自大曆三年正月帶著全家離開四川,在湖北、湖南飄泊了兩年多,寫下九十多首詩,其中以《歸雁》為題的詩寫了四首。到了衡州,杜甫寫《歸雁二首》,對衡陽雁北飛寄予無限牽掛。
標籤: 杜甫 文化 讀書
《悲青阪》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我軍青阪在東門,天寒飲馬太白窟。山雪河冰野蕭瑟,青是烽烟白人骨。這時杜甫淪陷在長安城中,聽到這一消息,便寫了《悲陳陶》《悲青阪》兩首詩。這個評語,反映出邵子湘認為兩個結句有衝突,囙此他把《悲陳陶》的結句說是人民的感情如此;把《悲青阪》的結句
標籤: 悲青阪 歷史 悲陳陶 杜甫 長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