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嶽三首》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咏衡山的《望嶽》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最後以祀嶽之意作結,

望嶽三首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穀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歘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歎問府主,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譯文

泰山到底怎麼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

大自然把神奇秀麗的景色都彙聚於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為一明一暗兩部分。

冉冉升起的雲霞蕩滌我的心靈,睜大眼睛追跡那暮歸的鳥兒隱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眾山,而眾山在我眼中是多麼的渺小。

當人登上山的絕頂,就會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餘。

西嶽高聳似一比特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圍則像他的兒孫。

怎麼才能求得仙人杖,拄著它登上華山去玉女祠呢?

可進了車箱穀就難以回歸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門,難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氣轉凉後,登上山頂去,看山本貌。

傳說南嶽有朱雀,從百代以前的帝王開始,就有為嶽分上下之禮。

在大半廣闊的南方之地祀嶽時,迅速吸取天地靈氣。

朝廷對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國家在於德政而不是燒香點蠟。

巡視地方祭祀南嶽,何等寂寥,當年的先人已早離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禮教德的阻礙,現在終於越瀟湘,來到衡山了。

我終日或遊走於山崖峻嶺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極為高聳,山頂似乎直觸低處的昴星。

但諸峰中唯有紫蓋山與華山不相上下,似與華山爭高。

又聽說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後與群仙翱翔於華山之空。

有時群峰頂上的氣候,刮起的風像飛霜一樣。

走長途的時間很緊,沒有時間拄著杖爬上高崇的山嶺。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對話,問他這怎會有這樣雄偉的衡山?這不得不詠贊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間之俗,而用於祭祀,但神會囙此而降福人間的。

賞析

第一首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嶽”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歎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是經過一番揣摹後得出的答案。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雲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嶽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一個“鐘”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於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於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裡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

“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决眦”二字尤為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够,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得更為形象鮮明。“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

末句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嶽產生了登嶽的想法,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够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的想望本身,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攝全篇,句句寫望嶽,但通篇並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佈局和藝術構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託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迹。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後出之作難以企及。

第二首

詠華山一首,作者所寫的華山亦同樣雄偉。不過,與年青時代一首相比,這無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寶亂來,作者飽曆憂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遺一年境遇較佳,一直極備艱辛。囙此,詩中亦有流露出失意彷徨之感。作者發端“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即寫華山崇高。作者雖然極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節杖”一句“安得”二字詰問,已表明了作者之願難以實現。這好比作者欲要報國,卻總是報國無門,無可奈何的心情。“車箱入穀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兩句寫作者仰望之餘,預計攀登之路。不過這始終並未實行,只是作者在望嶽時的盤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縱有一腔抱負理想,卻只能空自盤算,無法行之於世。最後,本詩以“稍待西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作結,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見。現實環境的不順,使得作者產生了厭倦宦途之情,期望於熱鬧中尋得凉冷以自療創痛。以華山之頂比白帝之居,更表現了作者自感理想無可實現的失意彷徨。

第三首

咏衡山的《望嶽》寫於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發議論,中間寫景敘事。“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欻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幾句寫歷代帝王皆設職官崇禮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諷喻之意,以微婉之詞道出,勸勉君主要以德治國。九、十兩句,作者敘自己因世亂所驅投奔南國,所以有望嶽的機會。接下來自“渴日絕壁出”至“散風如飛霜”寫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後以祀嶽之意作結,呼應起筆“秩禮”。而“曷以贊我皇”一句,杜甫愛國之心,强烈地洋溢於字裡行間。這首《望嶽》通篇皆流露著作者忠君愛國的情懷,即使飄泊江湖,仍是關心朝政,無日或忘。

總結

三首《望嶽》旨趣、風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個時期的心態。咏泰山的《望嶽》表現的是一種積極用世的思想,代表杜甫青年時期光芒四射,積極進取的人生,因而予人雄奇壯闊的感覺,全詩形成了遒勁峻潔、氣魄雄放的風格;詠華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報國無門之情,代表杜甫中年時期失徨,動極思靜的人生,此詩因而顯得委婉曲折,沉鬱頓挫;咏衡山的《望嶽》即或是有所諷喻,代表杜甫晚年時期內斂安命,與人為善的人生。從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轉變的軌跡。不過,無論他的心態如何改變,有一點始終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愛國之心了。青年時杜甫想要為國出力,中年時他雖不得意,卻仍有報國之思,晚年時他念茲在茲仍是君主與朝政。

創作背景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遊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第一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第二首詩作於作者中年時,宰相房琯敗績喪師於陳濤斜被罰,抗疏救之而獲罪被貶而滿是失意。第三首作於作者暮年。

本文標題: 《望嶽三首》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2718684236077
相关資料
《望牛頭寺》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牛頭見鶴林,梯逕繞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牛頭山上見到鶴林禪師,禪機如同山路蜿蜒幽深。描寫牛頭寺的景色,表示詩人對禪居生活及心境的嚮往。杜甫寫有禪詩數十首,中多論禪禮佛之句。從此可看出杜甫於佛法確有所得,領會《
標籤: 讀書 杜甫 文化 佛法
《花鴨》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花鴨身上潔淨無泥渣,常常在階前緩步而行。這是花鴨受詩人賞愛的一個原因,也是花鴨致禍的根源。《江頭五咏》便是詩人面對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動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興之作。《花鴨》便是其中最後一首。
標籤: 花鴨 讀書 文化 杜甫 詩歌
《暮歸》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霜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複烏啼。這首《暮歸》也是一首吳體七律。這首拗體七律體現了杜甫在詩藝上的追求。尤其是第一句“霜黃碧梧白鶴棲”,一句中出現了三種顏色。“虛寫”,實質就是突破詞義的束縛,使詞的組合形式達到意義的豐富性,有更强的藝術感染力。
標籤: 暮歸 文化 讀書 杜甫
《田舍》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田舍清江曲,柴門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懶衣裳。櫸柳枝枝弱,枇杷樹樹香。《晋書·陶潜傳》:惟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左思《蜀都賦》,“其園則有林檎枇杷。”
標籤: 杜甫 枇杷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