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山歌》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中原格鬥且未歸,應結茅齋著青壁。這般前呼後應的詩歌結構,强烈地顯現出《閬山歌》寫作於清明時節的祭祀文化的風格。杜甫在閬中的時間雖然不長,創作的詩篇卻不少。就創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高產期。這首《閬山歌》專咏閬山之勝,它與《閬水歌》一起成為杜甫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閬山歌

杜甫〔唐代〕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

松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

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

中原格鬥且未歸,應結茅齋著青壁。

譯文

閬州城東的靈山呈現一片白色,而閬州城北的玉臺山則一片碧綠。

松樹上浮著欲盡不盡的雲彩,江浪搖動著將崩未崩的石頭。

雖然這裡人也祭拜祖先,可當地的子孫後代卻從來沒有與祖先靈魂或相會。雖然世界上沒有鬼神與人能真正相會,但這裡的祭拜盛况可與嵩山、華山的清明活動相匹敵。

中原地區的戰爭尚未結束,應建個茅屋來把青紗幔掛於屋址的牆壁上。

創作背景

廣德元載(763年)秋天,寓居在梓州(今四川三臺)的杜甫突然得到摯友房琯客死在閬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趕赴閬中,弔唁並料理朋友的後事,並就此迷戀上了閬中的山光水色。廣德二載(764年)春,杜甫在第二次攀登城南錦屏山時,天高心遠,寫下了這首《閬山歌》。

賞析

“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閬州”是說明“地名”,當時閬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賜為“仙穴山”的靈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掛放於滿山、滿坡、滿樹枝,映襯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徵“靈山白”。“城東”“城北”,是在介紹相關的地理位置;“靈山、玉臺”,是專指具體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這兩句敘述了閬中當地的清明祭祀活動之事。

“松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兩句是針對第一聯從現實性出發所記載的閬中當地清明節祭祖活動之盛况。“松浮欲盡”,是指松枝在搖動中“想”把本不屬於松樹的什麼東西搖開。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閬中人在清明節有人先掛在松樹上的白花(詩中喻為白雲)、掛在松樹上的青紗(詩中喻為烏雲)搖散、搖落,但又有後來人在清明時節陸續再在樹枝上掛上白花或青紗,讓閬中的靈山與玉臺山的松樹上在這段時間內,能較長期存在著可擬為白雲或烏雲的白花和青紗,故而能“不盡雲”。接著以唱歎的語氣寫出江面的盛况。唐代閬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靈的活動,因不少儀式是官民共同參與,來自陸路與水路的敬拜者絡繹不絕: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廟祭祖宗,在宇祭上天;這一因船隻在江面湧動、陸上又有吹打彈唱而震得岩體欲崩的群體性民俗活動,能震撼目擊者的心靈。

第三聯上句“那知根無鬼神會”中“根”與“鬼神”均與清明節的活動有直接關係,與《杜臆》所釋“閬中山多仙聖遊迹”相符合。下句“已覺氣與嵩華敵”的詩意不是在講閬山的山勢能與嵩山和華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敵”,而仍然是描寫閬山清明祭祖活動的空前盛况與磅礴氣勢。上句中“那知根”正好與下句“已覺氣”成為一問一答的對應;而“無鬼神會”和“與嵩華敵”的描寫,也是對應式的自問自答。這就是杜甫以《閬山歌》來記敘閬中清明祭祖盛况之詩歌中所表現來的睿智。

最後,“中原格鬥且未歸”是表達詩人在參加閬中清明節的祭祖活動中,仍不忘記國家的大事。杜甫一直關注著國家大事,即使他在參加閬中的清明祭祖活動以及寫其《閬山歌》之際,仍在牽掛著不穩定的中原局勢。此時身在閬州,耳聞目睹閬中人民愛祖愛國的民俗與熱情,詩人表明自己也要與閬中人民同憂同思同作同為——“應結茅齋著青壁”。這個結句有幾層大意:第一,在敘述與感歎中認為自己不能只是一個清明活動的記錄者,也同時應當以行動來表示愛祖愛國;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牆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紗,也是一番衷腸的訴說。第二,詩人從閬中清明祭祀活動中所領會“愛祖愛國民俗”的畫境,和他要求一首詩所應達到“篇終接混茫”的詩境是近似的、相通的。第三,篇首的“靈山白”與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現出“白花與青紗”的對仗。這般前呼後應的詩歌結構,强烈地顯現出《閬山歌》寫作於清明時節的祭祀文化的風格。

杜甫在閬中的時間雖然不長,創作的詩篇卻不少。就創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高產期。這首《閬山歌》專咏閬山之勝,它與《閬水歌》一起成為杜甫在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資料標籤: 閬中 文化 杜甫
本文標題: 《閬山歌》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2718682016903
相关資料
《望嶽三首》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西嶽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嶽樓》特別提出這句詩,並認為無人能繼。咏衡山的《望嶽》寫於作者晚暮之
標籤: 杜甫 望嶽 山東泰山 讀書 文化 詩歌
《望牛頭寺》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牛頭見鶴林,梯逕繞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牛頭山上見到鶴林禪師,禪機如同山路蜿蜒幽深。描寫牛頭寺的景色,表示詩人對禪居生活及心境的嚮往。杜甫寫有禪詩數十首,中多論禪禮佛之句。從此可看出杜甫於佛法確有所得,領會《
標籤: 讀書 杜甫 文化 佛法
《花鴨》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花鴨無泥滓,階前每緩行。羽毛知獨立,黑白太分明。花鴨身上潔淨無泥渣,常常在階前緩步而行。這是花鴨受詩人賞愛的一個原因,也是花鴨致禍的根源。《江頭五咏》便是詩人面對日常生活中熟知的動物、花草,睹物生情的即興之作。《花鴨》便是其中最後一首。
標籤: 花鴨 讀書 文化 杜甫 詩歌
《暮歸》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霜黃碧梧白鶴棲,城上擊柝複烏啼。這首《暮歸》也是一首吳體七律。這首拗體七律體現了杜甫在詩藝上的追求。尤其是第一句“霜黃碧梧白鶴棲”,一句中出現了三種顏色。“虛寫”,實質就是突破詞義的束縛,使詞的組合形式達到意義的豐富性,有更强的藝術感染力。
標籤: 暮歸 文化 讀書 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