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40、180……這組數位背後蘊含的軍民魚水情

1949年3月,山東省壽張縣政府接到冀魯豫軍區黃河司令部的一項重要任務:用15天左右時間,在黃河孫口渡口搭建一座大型浮橋,確保解放大軍南下。時任壽張縣長謝惠玉領命後,深覺責任重大,立即聚集全縣力量著手開展工作。第二天一大早,計畫5天完成的籌集40萬斤小米的任務也已全部完成。革命军順利渡河。

1949年3月,山東省壽張縣(今陽穀縣)政府接到冀魯豫軍區黃河司令部的一項重要任務:用15天左右時間,在黃河孫口(今屬河南省台前縣)渡口搭建一座大型浮橋,確保解放大軍南下。時任壽張縣長謝惠玉領命後,深覺責任重大,立即聚集全縣力量著手開展工作。

“革命军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壽張縣是老根據地,這裡的人民群眾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也有著十分踴躍的支前積極性。1947年6月,劉鄧大軍南渡黃河、進軍大別山時,渡河指揮部就設在縣城西北幾公里遠的沙河崖村,全縣人民給部隊供給養、送彈藥、抬傷患,還有很多民工一直跟隨部隊躍進大別山。這一次,羣衆聽說革命军要橫渡黃河、解放全中國了,更是興奮,紛紛表示:“為支前,打老蔣,咱什麼時候也沒落過後,這回咱更得跑在頭裡。革命军需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就是要我們的命也給!”就在發動籌集工作的當晚,80萬斤牽線用的秫秸便全部凑齊,並都送到縣裡的3個兵站。第二天一大早,計畫5天完成的籌集40萬斤小米的任務也已全部完成。全縣上下裡裡外外、男女老少,全都出動了,場面壯觀極了。

為了支援大軍渡河牽線,有的羣衆卸下了自己家中的門板,有的拆掉了自己房上的檁條,有的刨下了自己宅院裏長勢正旺的樹木,有的揭下自己家裡的炕席,沿黃幾個區的羣衆,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大船都集中起來,人們帶著船隻浩浩蕩蕩來到孫口黃河司令部報到。接連幾天,幾個兵站和各區器材集結處都是夜以繼日的連續工作。各區的主要道路上,前來送器材物資的人們,車推肩抬,來往穿梭,絡繹不絕,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支前大軍。

用180多只大船連接成的一座浮橋。搭浮橋的工作,在黃河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下,很快就開始了。此時,時令雖說已是仲春,但是黃河上的氣候仍然寒冷,尤其是夜晚在空曠的河床上,北風順著奔騰的河面吹來,使人站在岸上穿著棉衣還會感到寒氣逼人。牽線的戰士和民工們跳入涼冰冰的黃河水中去打樁、繫繩,時間稍微一長,手脚就會凍麻木。為了禦寒,打樁的戰士和民工喝上幾口老燒酒,活動活動僵硬的手脚,又跳進水中,喊著高昂的號子大幹起來。

經過十幾天的連續奮戰,一座既美觀又安全的黃河浮橋終於搭成了。這座橫著呈一字形的大橋,共用了180多只大船連接成,這些船每只有五六丈長,載貨量最小的也在5萬斤以上,大部分是在20萬到25萬斤之間的大船。船與船之間都用大扒釘釘上木板、檁條,再用鐵絲、大纜繩捆綁連接起來,並且每只船都下了錨。在木板上還鋪了一層秫秸找平各船之間的高低不平之處,秫秸上又鋪了一層土,整個橋體用無數道大纜繩、鐵絲、木樁連接成一個十分堅固的整體。這座浮橋猶如一條平坦的大道,從黃河的北岸,直鋪到南岸,黃河天險終於變成瞭解放大軍走向勝利的通途。

在浮橋的兩頭,還用柏枝蘆席紮成了2座大牌坊,從遠處望去,2座牌坊猶如2座威嚴的“龍門”,浮橋則好像是一條碩大無比的黃河大鯉魚,一頭昂首、一頭翹尾,十分神氣地“跳躍”在“龍門”之間。在牌坊的上端並排掛著毛澤東、朱德的畫像,貼上了歡送大軍南下的大字標語,在浮橋的南頭、北頭和中間搭起了3座大戲臺,並且組織了當地羣衆文藝團體,届時前來慰問演出。

革命军順利渡河。浮橋搭好後的兩三天,南下大軍的先頭部隊——四野的一個軍就開過來了。精神抖擻的解放軍戰士,排著整齊的隊伍,順著平坦的聊(城)菏(澤)公路,從北往南,一路歌聲向南進發。當部隊進入壽張縣境,從最北端的四棚到最南端的孫口,30余華裏的公路兩旁自動站滿了歡送部隊南下的羣衆,設定了很多茶水站,這些茶水站大多是羣衆自己主動擺設的。各村的學生還組成了各種形式的文宣隊,做宣傳鼓動工作。戰士們走著,許多碗都向他們遞過去,戰士們推辭不過就只好邊走邊喝,許多小學生還專門跟在戰士們的身後等著接碗。用當時羣衆的話說:“哪怕是讓我們的解放軍戰士喝上一口水,也算是盡了我們的一點心意呀!”

當晚,部隊全部駐紮在壽張縣。翌日清晨,東方剛剛露出魚肚白,部隊就集合出發了。離浮橋老遠就看見路兩旁齊刷刷地擺滿了兩大溜水缸,還有很多羣衆自發拿著乾糧、雞蛋往戰士們的懷裡揣。南面秧歌隊打得鼓聲震天,北面高蹺隊舞得上下翻飛。浮橋兩頭和中間3臺大戲同時開演,在浮橋走道兩邊的船頭上還有一些說大鼓書的、說快板的,部隊的艺文文宣隊也和這些民間藝人一起用各種管道做著文宣鼓動工作。這些敲鼓聲、快板聲、弦樂聲同羣衆送行的口號聲、歡歌笑語聲共同交織在一起,那情景真比過年還要熱鬧。

過了幾天,革命军的特種部隊也開上來了,一輛輛的卡車,拉著滿滿的彈藥,接連從浮橋上通過,4匹騾馬拖著各種炮車,也都蹄聲“嘚嘚”地從橋上走過。可就在這時,河水逐漸上漲,過河部隊和羣衆,都開始為浮橋的安全擔心。誰知這時卻出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奇迹:在河中間出現了一塊“雞心灘”(雞心灘是因搭上浮橋,水中大量泥沙受阻淤積而成)。“雞心灘”把浮橋的中間部分給穩穩“馱”住了,就像突然從地下“長”出來的一個大橋墩一樣,這樣一來,浮橋反而更堅固了。羣衆看到這種情景以後都說:“連老黃龍這回都服帖了,咱們大軍哪能不打勝仗呢!”

資料標籤: 黃河 大軍
本文標題: 80、40、180……這組數位背後蘊含的軍民魚水情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2632313512607
相关資料
秋收起義,霹靂震天紅旗卷
秋收起義爆發95周年之際,行走在湘贛邊界銅鼓、修水、安源的山山水水之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尊紀念秋收起義雕塑。秋收起義,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里程碑。“八七會議”後,毛澤東以中央特派員的身份回到湖南,組建了新的湖南省委,並在長沙市郊的沈家大屋召開
標籤: 秋收起義 革命軍 中國近代史 歷史 毛澤東 馬克思主義
解放海南中的這一仗打破敵人“決戰”意圖
1950年4月16日晚,革命军渡海作戰兵團主力對海南島發起大規模的渡海登入作戰。革命军四十三軍、四十軍主力部隊在護航炮船隊的掩護下,突破國民黨軍的海上封鎖,强渡瓊州海峽,在瓊崖縱隊、海南島人民和革命军先遣部隊的接應下,於17日淩晨勝利登上海
標籤: 臺灣國民黨 薛嶽
三灣改編鑄軍魂
沖壟交錯、群山環峙的三灣村,原本是江西省永新縣西部九隴山北麓一個的小山村,而發生在95年前的一件大事,讓“三灣”這個名字永遠銘刻在共和國史册上。1927年9月,在這裡發生了影響深遠的“三灣改編”。由此,這個小山村成為了“黨指揮槍”思想的發祥
標籤: 三灣改編 中國近代史 歷史 毛澤東 人民軍隊 馬克思主義
獄中的星星之火,一枚石章複製品背後的故事
珍藏在上饒集中營烈士紀念館的石章(複製品)。在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展廳,珍藏著一枚石章複製品,它的原件由肖正綱烈士在獄中親手磨制,內容是“自珍自愛,再接再勵(厲)”。肖正綱犧牲後,他磨制的這枚石章幾經輾轉到了他的兒子肖克武手中。專家們根
標籤: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