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路六侍禦入朝》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更為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於棉。關於路六侍禦的生平,詳不可考,從詩的開頭一句看,是杜甫兒時舊友。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唐軍收復幽燕,史朝義自縊身死。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經激化了的各類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解决。

送路六侍禦入朝

杜甫〔唐代〕

童稚情親四十年,中間消息兩茫然。

更為後會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別筵!

不分桃花紅似錦,生憎柳絮白於棉。

劍南春色還無賴,觸忤愁人到酒邊。

譯文

與兒時的舊友分別了四十年,在此之間的杳無音信令我們都感到茫然失落。一別四十年,時間是這樣久,誰能想到在某地能重新會合?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現在我不去讚美桃花秀麗的如錦緞一般,卻反而憎惡柳絮比棉花還要白。我惱怒劍南的春色無賴,是因為它冒犯了我這個愁人;而它之所以冒犯了我,是由於我和朋友後會無期,離懷難遣。

賞析

關於路六侍禦的生平,詳不可考,從詩的開頭一句看,是杜甫兒時舊友。作此詩時,杜甫五十一歲,四十年前,他們都在十歲左右,正是竹馬童年。詩人用“童稚情親四十年”完滿地表現出童年夥伴那種特有的親切的感情。“四十年”,在這裡不僅點明分別的時間,更主要的是表明童年時代的友情,並不隨著四十年漫長歲月的遷流而歸於淡忘。正因為如此,下句說,“中間消息兩茫然”。在兵戈滿地,流離轉徙的動亂年代裏,朋友間失去聯繫,想知道他的消息而又無從問訊,故有“茫然”之感。而這種心情,彼此間是相同的,所以說“兩茫然”。一別四十年,時間是這樣的久,沒能想到會有重新相見的一天。所以說“忽漫相逢”。他鄉遇故知,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同樣沒有想到,久別重逢,乍逢又別;當故交敘舊之日,即離筵餞別之時。“忽漫相逢是別筵”,在“相逢”和“別筵”之間著一“是”字,使會合的歡娛,立即轉化為別離的愁思。筆力千鈞,直透紙背。

從過去到重逢,聚散離合是這樣的迷離莫測;從分別懸想將來,詩人把感慨集中地寫在“更為後會知何地”這句話裏。這是全詩的主腦。它包涵有下列兩重意思:路六侍禦這次離開梓州,回到長安去做官,勾起了杜甫滿腹心事。他設想:“倘若今後能和路六再度相見,這地點又將在哪裡?自己能不能够也被召還朝廷?”回答是不可知的。從他自身蹭蹬坎坷的生活歷程,從這次和路六的聚散離合,詩人懂得了亂世人生,有如飄蓬泛梗,一切都無從說起。這是就空間而言的。從時間方面來說,過去的分別,一別就是四十年;別時彼此都在童年,相見時俱入老境。人生苦短,“更為後會”,實際上是不大可能的。詩人沒有直說後會無期,而是以詰問語發出詠歎,體現出他的嚮往之切、感慨之深。

前四句寫送別之情,詩人由“過去”想到“現在”,再由“現在”想到“未來”,它本身有個時間的層次。詩從“童稚情親”依次寫來,寫到四十年來,“中間消息兩茫然”,不接著寫相逢和送別,而突然插入“更為後會知何地”。表明看,恍如天外奇峰,劈空飛來。但實際上,“更為後會”,就已逆攝了下文的“忽漫相逢”。因為沒有眼前的“忽漫相逢”,詩人是不可能想到將來的“更為後會”的。這句對上句來說,是突接。由於這樣的突接,所以能掀起波瀾,把詩人感傷離亂的情懷,表現得沉鬱蒼涼,百端交集。就下文來說,這是在一聯之內的逆挽,也就是顛倒其次序,用上句帶動下句。由於這樣的逆挽,所以能化板滯為飛動,使得全詩神完氣足,精彩四溢。如果沒有詩人思想情感上的深度和廣度以及他在詩歌藝術上深湛的造詣,也是不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詩的後四句寫景,另起了一個頭,頸聯和頷聯似乎毫無相干。其實,這景物描寫,全是從上文的“別筵”生髮出來的。尾聯結句“觸忤愁人到酒邊”的“酒”,正是“別筵”餞別之酒:“酒邊”的“劍南春色”,也就是詩人“別筵”的眼前風光。“桃紅似錦”,“絮白於棉”,這風光是明豔的,而詩偏說是“不分”,“生憎”,惱怒春色“無賴”,是因為它“觸忤”了“愁人”;而它之所以“觸忤愁人”,則是由於後會無期,離懷難遣,對景傷情的緣故。頸聯中的“不分”和“生憎”,恰恰成為綰合上半篇和下半篇的紐帶,把情景融為不可分割的完美的詩的整體。全詩句句提得起,處處打得通,一氣運轉,跌宕起伏;而詩句的措辭,脈絡的貫通,則又絲絲入扣,在宏大中體現了精細的特點。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唐軍收復幽燕,史朝義自縊身死。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雖然告一段落,但是已經激化了的各類社會矛盾並沒有得到解决。曾經因勝利而一度在杜甫心底燃起的歡快的火花,很快就熄滅了。這詩也是借聚散離合之情,寫遲暮飄零的身世之感的。

本文標題: 《送路六侍禦入朝》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2632280310103
相关資料
《冬至》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三秦。每年冬至我總是在他鄉做客,窮困和愁苦膠滯糾纏,讓人神情恍惚。長年為客流落異鄉的杜甫每逢歲時節令都會生髮無窮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冬至》抒懷。這首
標籤: 冬至 文化 讀書 杜甫 詩歌 形容
《燕子來舟中作》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舊入故園嘗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可憐處處巢居室,何异飄飄托此身。“熟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燕子來舟中作》是杜集中最後一首七律,可以看作詩人臨終的哀鳴。此詩為唐代宗大曆五年在長沙所作。七律《燕子來舟
標籤: 燕子來舟中作 文化 讀書 小燕子 詩歌 杜甫
《歎庭前甘菊花》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籬邊野外多眾芳,採擷細瑣昇中堂。庭前的甘菊花因為移栽得晚,到重陽節時花蕊還是青的沒有開花,不能摘來觀賞。此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年重陽節,時杜甫居長安下杜城。詩人看到庭前遲開的
標籤: 歎庭前甘菊花 菊花 讀書 詩歌 杜甫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過於低小,囙此常常飛到這裡築巢。燕子銜來築巢的泥弄髒了我的琴和書,它們還不停地追逐飛蟲碰著了人。燕子頻頻而來,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煩惱。這首詩的主旨也可以理解為詩人通過對燕子頻頻飛入草堂書齋擾人情景的生動描寫,借燕子引出
標籤: 絕句漫興九首 文化 讀書 詩歌 小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