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崢嶸赤雲西,日脚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憶昔好追凉,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第三首,敘述鄰里攜酒深情慰問及詩人致謝的情景。由於拿不出好酒,鄉親們再三地表示歉意,並說明原因: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

羌村三首

杜甫〔唐代〕

崢嶸赤雲西,日脚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

鄰人滿牆頭,感歎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複卻去。

憶昔好追凉,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

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複清。

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

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

譯文

西天佈滿重巒疊嶂似的紅雲,陽光透過雲脚斜射在地面上。

經過千里跋涉到了家門,目睹蕭瑟的柴門和鳥雀的聒噪,好生蕭條啊!

妻子和孩子們沒想到我還活著,愣了好一會兒才喜極而泣。

在這兵荒馬亂的時候,能够活著回來,確實有些偶然。

鄰居聞訊而來,圍觀的人在矮牆後擠得滿滿的,無不感慨歎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對而坐,仿佛在夢中,不敢相信這都是真的。

人到晚年了,還感覺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於無奈,終日鬱鬱寡歡。

兒子整日纏在我膝旁,寸步不離,害怕我回家沒幾天又要離開。

閑來繞數漫步,往昔追隨皇帝的情景出現在眼前,可事過境遷,只留下遺憾和歎息。

一陣涼風吹來,更覺自己報國無門,百感交集,備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經秋收了,新釀的家酒雖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從糟床汩汩滲出。

現在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來麻醉一下自己吧。

成群的雞正在亂叫,客人來時,雞又爭又鬥。

把雞趕上了樹端,這才聽到有人在敲柴門。

四五位村中的年長者,來慰問我由遠地歸來。

手裡都帶著禮物,從榼裏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濁。

一再解釋說:“酒味為什麼淡薄,是由於田地沒人去耕耘。

戰爭尚未停息,年輕人全都東征去了。”

請讓我為父老歌唱,在艱難的日子裏,感謝父老攜酒慰問的深情。

吟唱完畢,我不禁仰天長歎,在座的客人也都熱淚縱橫不絕,悲傷之至。

鑒賞

這三首詩是西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載)杜甫從左拾遺任上被放還鄜州羌村(在今陝西富縣南)探家時所作。關於這組詩,《古唐詩合解》這樣評說:“三首哀思苦語,淒惻動人。總之,身雖到家,而心實憂國。實境實情,一語足抵人數語。”足見這組詩所蘊含的社會現實內容。

第一首著重寫詩人剛到家時闔家歡聚驚喜的情景,以及人物在戰亂時期出現的特有心理。

“崢嶸赤雲西,日脚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詩人千里跋涉,終於在薄暮時分風塵僕僕地回到了羌村。天邊的夕陽也急於躲到地平線下休息,柴門前的樹梢上有幾只鳥兒鳴叫不停,這喧賓奪主的聲浪反襯出那個特殊歲月鄉村生活的蕭索荒凉。即便如此,鳥雀的鳴叫聲,也增添了“歸客千里至”的喜悅氣氛,帶有喜迎歸者之意。詩人的歸來連鳥雀都為之歡欣,更何况詩人的妻子和兒女。這首詩開篇四句措詞平實,但蘊意深厚,為下文的敘事抒情渲染了氣氛。

“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此二句詩人逼真地將戰亂時期親人突然相逢時產生的複雜情感傳達了出來。詩人多年來隻身一人在外顛沛流離,又加上兵連禍結,戰亂不休,其生死安危家人無從知曉,常年不歸,加之音訊全無,家人早已抱著凶多吉少的心理,未敢奢望詩人平安歸來。今日親人杜甫驟然而歸,實出家人意料,所以會產生“怪我在”的心理。“驚定還拭淚”,妻子在驚訝、驚奇、驚喜之後,眼中蓄滿了淚水,淚水中有太多複雜的情感因素:辛酸、驚喜、埋怨、感傷等等。這次重逢來得太珍貴了,它是用長久別離和九死一生的痛苦換來的,在那個烽火不息,哀鴻遍野,白骨隨處可見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像杜甫一樣幸運地生還。於是,詩人發出深沉悲切的感慨:“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從詩人倖存的“偶然”,讀者可以體會到悲哀的“必然”。杜詩之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能使讀者在讀後驚心動魄,其秘密就在於它絕不只是反映詩人自己的生活經歷,而是對現實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

詩人生還的喜訊很快傳遍了羌村,鄉鄰們帶著驚喜的心情紛紛趕來探望。“鄰人滿牆頭,感歎亦噓欷”,鄰里們十分知趣地隔牆觀望,不忍破壞詩人一家團圓的喜慶氣氛,看著詩人劫後餘生,鄉鄰們情不自禁地為之感歎,為之唏噓。而在這種感歎和唏噓中,又含有詩人自家的傷痛。“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詩人用極為簡單傳神的景語,將亂離人久別重逢的難以置信的奇幻感受描摹了出來。曾經多少次在夢中呼喚親人的名字,如今親人真的驟然出現在面前,突如其來的相逢反讓詩人感覺不够真實。夜幕降臨,灶台上燃起昏黃的燭火,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朦朧的燈光映照下,此情此景更讓詩人覺得猶如在夢境中一樣。詩人用這樣兩句簡樸的語言將戰爭年代人們的獨特感受更强烈地呈現出來,由寫一人一家的酸甜苦辣波及全天下人的悲苦,這種描寫十分具有典型性。

第二首,寫詩人得還家以後的苦悶和衝突心情,表達出作者身處亂世有心報國而不甘心苟且偷生的心態。

對於一個憂樂關乎天下的詩人來說,相逢時的喜悅是短暫的。“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居定之後,詩人的報國壯志重新高漲,對大唐江山的憂患漸漸沖淡了相逢的喜悅。正值國難當頭,民不聊生之際,詩人卻守著一方小家庭,詩人意識到這種現狀無異於苟且偷生。作者曾經豪情滿志地立下“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志向,在金戈鐵馬、烽火狼烟中淹沒,壯志未酬的苦悶使詩人的臉龐上不再有笑容,日子久了,連孩子也察覺父親的變化。“嬌兒不離膝,畏我複卻去”,看著父親日漸愁苦的臉,懂事的孩子知道父親又在操慮國事了,擔心父親為了理想再度離家而去,於是,孩子們每日守護在父親左右,珍惜和父親在一起的每時每刻。

“憶昔好追凉,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詩人用今昔對比來寄託胸中苦悶,敘事中穿插寫景。“蕭蕭北風”大大添加了悲苦的氛圍,也强化了“百慮”的深沉,其中一個“煎”字,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

作為一個偉大的愛國文人,當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無法解决時,詩人內心開始變得極度焦灼不安,詩人需要尋求一個突破口來傾泄胸中鬱結的情緒。千百年來,無數失意文人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在詩中,杜甫也不約而同地發出感慨:“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詩人名在寫酒,實為說愁。它是詩人百般無奈下的憤激之辭,遲暮之年,壯志難伸,激憤難譴,“且用”二字將詩人有千萬般無奈與痛楚要急於傾瀉的心情表達了出來,這正應了李白的那句“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第三首,敘述鄰里攜酒深情慰問及詩人致謝的情景。通過父老們的話,反映出廣大人民的生活。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群雞的爭鬥亂叫也是暗喻時世的動盪紛亂,同時,這樣的畫面也是鄉村特有的。正是雞叫聲招來了詩人出門驅趕群雞、迎接鄰里的舉動,“驅雞上樹木,始聞扣柴荊”,起首四句,用語簡樸質實,將鄉村特有的景致描繪了出來,而這種質樸,與下文父老鄉鄰的真摯淳厚的情誼相契合。

“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父老”說明了家裡只有老人,沒有稍微年輕的人,這位後文父老感傷的話張本,同時為下文的“兵戈既未息,兒童盡東征”作鋪墊“問”有問候、慰問之義,同時在古代還有“饋贈”的進一步含義,於是又出現“手中各有攜,傾榼濁複清”兩句,鄉親們各自攜酒為贈,前來慶賀杜甫的生還,儘管這些酒清濁不一,但體現了父老鄉親的深情厚意。由於拿不出好酒,鄉親們再三地表示歉意,並說明原因: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連年戰禍,年輕人都被被征上了前線,由此體現出戰亂的危害,短短四句,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由小小的“酒味薄”一事折射出“安史之亂”的全貌,這首詩也由此表現了高度的概括力。

最後四句寫詩人以歌作答,表示自己的感激之情。“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父老鄉鄰的關懷慰問令詩人萬分感動,為表示自己的謝意,詩人即興作詩,以歌作答。“愧”字含義豐富,既有“慚愧”意,又有“感激”、“感謝”意,而“慚愧”和“愧疚”的成分更多一些。面對淳樸誠實的父老鄉親,詩人深感時局危難,生活艱困,可又未能為國家為鄉親造福出力,所以不但心存感激,而且感到慚愧。結局兩句將詩情推向極至,“歌罷仰天歎,四座淚縱橫”,詩人長歌當哭,義憤填膺,悲愴感慨之情驟然高漲。“百慮”化作長歌詠歎,這一聲長歎意味深長,飽含無奈和痛楚,詩人對國事家事的沉痛憂慮讓四座鄉鄰大受感染,產生共鳴,舉座皆是涕淚縱橫。聽者與歌者所悲感者不盡相同,但究其根源皆由是安史之亂引發。詩人的情感思緒已不僅僅是個人的,它能代表千千萬萬黎民蒼生、愛國志士的心聲。杜甫的詩人形象在作品中已經由“小我”昇華為“大我”,“縱橫”之淚是感時局傷亂世之淚,是悲國破悼家亡之淚,組詩潜藏著的情感暗流在結尾處如破堤之水奔湧而出,悲愴之情推倒了最高點,表現出强烈的藝術感染力。

杜甫的《羌村》三首與“三吏”、“三別”等代表作一樣,具有高度的典型意義。雖然作品講述的只是詩人亂後回鄉的個人經歷,但詩中所寫的“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等親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鄰人滿牆頭,感歎亦唏噓”的場面,絕不只是詩人一家特有的生活經歷,它具有普遍意義。這組詩真實地再現了唐代“安史之亂”後的部分社會現實:世亂飄蕩,兵革未息,兒童東征,妻離子散,具有濃烈的“詩史”意味。

在藝術上,詩人熔敘事、抒情、寫景於一爐,結構嚴謹,語言質樸,運用今昔對比,高度概括等手法,表達了詩人崇高的愛國情懷,集中體現了杜甫沉鬱頓挫的詩風。三章詩不僅在形式上連綿一體,而且很好地引導讀者進行聯想和想像,使得這組詩的意蘊超越了其文字本身而顯得豐富深厚。杜甫的《羌村》三首用詩人的親身經歷和體驗反映出安史之亂的嚴重危害,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詩文功底。

創作背景

西元757年舊曆五月,剛任左拾遺不久的杜甫因上書援救被罷相的房琯,觸怒肅宗,閏八月,便命他離開鳳翔。杜甫回羌村前已有十多個月沒和家裡通音信了,由於兵荒馬亂,杜甫當時的心情十分焦慮。亂離中的詩人歷盡艱險,終於平安與家小相聚,於是寫下了著名的組詩《羌村》三首。

本文標題: 《羌村三首》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2545938064365
相关資料
《至後》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青袍白馬有何意,金穀銅駝非故鄉。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冬至之後,白天漸長而黑夜漸短。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
標籤: 杜甫 洛陽 至後 詩歌 梅花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高標跨蒼天,烈風無時休。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登上慈恩寺塔極目遠馳,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構思佳作,探尋勝境。這首詩是杜甫在天寶十一年秋天登慈恩寺塔寫的。唐高宗永
標籤: 同諸公登慈恩寺塔 慈恩寺 唐朝 讀書 高標 舜帝
《成都府》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但逢新人民,未蔔見故鄉。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胡應麟論東漢末年時的《古詩十九首》說:“蓄神奇於溫厚,寓感愴於和平;意愈淺愈深,詞愈近愈遠,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杜甫此篇正繼承了《古詩十九
標籤: 成都府 古詩十九首 文化 讀書 詩歌 杜甫
陳維崧的《南鄉子·江南雜咏六首》是如何直面農民之慘痛的?
天水淪漣,穿籬一隻撅頭船。萬灶炊烟都不起,芒履。落日撈蝦水田裏。陳維崧,字其年,號迪陵。早慧,幼年有神童之稱。陳維崧的詞,數量很多。陳維崧作為該派宗主,自然首當其衝,《南鄉子·江南雜咏六首》即是其中一組力作。以詞特別是小令的形式抒寫類似杜甫
標籤: 陳維崧 南鄉子 文化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