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柴》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幽靜的山谷裏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落日餘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這短暫的“響”,反襯出的是長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鹿柴

王維〔唐代〕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譯文

幽靜的山谷裏看不見人,只聽到人說話的聲音。

落日餘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

鑒賞

這首詩寫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側重於表現山的空寂清冷。之後緊接第二句境界頓出,以局部的、暫時的“響”反襯出全域的、長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寫空山傳語進而描寫深林返照,由聲而色。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於景物之奇。“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我們走進深山密林都有這樣的經驗:山中分明杳無人跡,卻突然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音,前後左右環視尋覓,又見不到一絲人影。詩的前兩句,寫的就是這種情境。能聽到話語,人應在不遠之處,然而竟不得見,可見山林之茂密幽深。山越深,林越密,就越寂靜。按常理,寂靜的空山儘管“不見人”,卻非一片死寂。瑟瑟風聲,潺潺水響,啾啾鳥語,唧唧蟲鳴,大自然的聲音其實是非常豐富多彩的。然而,詩人讓這些聲音都消隱了,只是緊緊抓住偶爾傳來的一陣人語聲。在一切都杳無聲息之中,這突然而至的“人語響”,顯得格外清銳,似乎一下就打破了山中的寂靜。可是,正如南朝王籍的詩所描繪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空穀傳音,只會愈見空穀之空。這短暫的“響”,反襯出的是長久乃至永恒的空和寂。待人語響過,山林複歸於靜,而由於剛才的那一陣“響”,此時的空寂便會更加觸人心目。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景”,日光,“返景”,夕陽返照的餘暉。深林本就幽暗,林間樹下有青苔,更強調了其幽暗。夕陽斜斜地投進深林,又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照映到青苔上。初初讀來,會覺得這一抹餘暉,給幽暗的深林帶來了一線光亮,給冷冷的青苔帶來了一絲暖意。但稍加體會就會感到,實際恰與此相反。斜暉帶來的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無邊的幽暗所構成的强烈對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這就譬如作畫,在大幅冷色的畫面上摻進一點暖色,在四周冷色嚴嚴的包裹下,暖色只會顯得微弱和孤立無援,絕不會改變整幅畫的基調,而被襯托後的冷色,反而會帶給人更深刻的感受。

這首詩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徵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於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這首詩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他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詩人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穀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鹿柴是王維在輞川別業的勝景之一。唐天寶年間,王維在終南山下購置輞川別業。輞川有勝景二十處,王維和他的好友裴迪逐處作詩,編為《輞川集》,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五首。

資料標籤: 鹿柴 詩歌 王維
本文標題: 《鹿柴》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2113926070179
相关資料
《相思》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紅豆生長在陽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長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兒多多採摘,因為它最能寄託相思之情。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詩,是眷懷友人之作。紅豆,生於南國,其果鮮紅渾圓,外表晶瑩剔透,因為常被南方人作為服飾裝飾物。紅豆與相思聯系在一起,則是來
標籤: 紅豆服飾 紅豆 詩歌
《畫》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翻譯呢?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到近處卻聽不到水的聲音。此詩描寫的是自然景物,讚歎的卻是一幅畫。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近聽水無聲”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並無衝突之處.動
標籤: 文化 讀書 無聲 詩歌
《山中》該如何鑒賞?作者又是誰呢?
荊溪潺湲流過露出磷磷白石,天氣變得寒冷紅葉也變得稀稀落落。山間小路上本來沒有下雨,但蒼翠的山色卻濃得仿佛要潤濕人的衣裳。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荊溪白石出”主要寫山中溪水。這裡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
標籤: 山中
《終南別業》該如何賞析?其創作背景是什麼?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中年以後存有較濃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於終南山邊陲。“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輞川別墅所在地。“偶然”二字貫穿上下,成為此次出遊的一個特色。此詩大約寫於西元758年
標籤: 終南別業 文化 讀書 行到水窮處 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