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縷曲·聞杜鵑》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聽長亭,青山落日,不如歸去。十八年間來往斷,白首人間今古。又驚絕,五更一句。道是流離蜀天子,甚當初,一似吳兒語。臣再拜,淚如雨。在歸途上聽到杜鵑哀鳴,將孫先賦了一首《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詞,情辭淒苦,劉辰翁依其韻而賦了《金縷曲·聞杜鵑》。

金縷曲·聞杜鵑

劉辰翁〔宋代〕

少日都門路。聽長亭,青山落日,不如歸去。十八年間來往斷,白首人間今古。又驚絕,五更一句。道是流離蜀天子,甚當初,一似吳兒語。臣再拜,淚如雨。

畫堂客館真無數。記畫橋,黃竹歌聲,桃花前度。風雨斷魂蘇季子,春夢家山何處?誰不願,封侯萬戶?寂寞江南輪四角,問長安,道上無人住。啼盡血,向誰訴?

譯文

少年時代上都門遊學,長亭薄暮,幾聲鵑鳴,勾引起了羈旅之愁,不如回家去。十八年間,來往於“都門路”上,昔日少年,今朝白首。本來已在為世事的變幻而感歎不已,又那堪忍受杜鵑一夜啼到天明。想到恭帝在北方顛沛流離,與當年蜀天子的遭遇相似,遙遙再拜,淚如雨下。

重來臨安的時候,畫堂依然,客館無恙,但在畫橋邊哀民遍地,南宋末年的愛國志士們為抗擊元軍,恢復失土,英勇獻身,不能歸鄉,在夢裡家鄉在何處?誰不願意,封侯萬戶?江南寂寞,道路難行。看臨安,街道上沒有人住,杜鵑終日啼鳴,縱然啼盡鮮血,又向誰去訴說這一切人間的悲苦呢?

創作背景

作者自宋度宗鹹淳五年(西元1269年)夏由中書架閣任奔母喪離杭返回廬陵,直至宋亡五年後的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1284),才帶了兒子劉將孫一起來到杭州憑弔。在歸途上聽到杜鵑哀鳴,將孫先賦了一首《摸魚兒·甲申客路聞鵑》詞,情辭淒苦,劉辰翁依其韻而賦了《金縷曲·聞杜鵑》。

賞析

這是一篇愛國詞,詞的上片描寫作者因為聽到杜鵑“不如歸去”的催促聲,從而喚起了自己對往昔的回憶,對古今滄桑的感慨,尤其是對失去國家、被虜北上的宋恭帝的思念與惋惜。下片運用李商隱的詩句和蘇秦的故事,表達對昔日繁華都城淪陷敵手、故國一片荒凉的憤恨不平,尤其是對抗金志士報國無門的人民遭受深重災難的無限悲哀與同情。這首詞題為“聞杜鵑”,全篇詞意都從“聞杜鵑”生髮開去,由此發端,由此收煞,由此過變,由此轉換。

詞的上片寫出作者自己少年時代上都門遊學、求取仕進的心情,地在長亭,時在薄暮,聽到杜鵑的叫聲,勾引起了羈旅之愁,產生了“不如歸去”的意念,這與秦觀《踏莎行》“杜鵑聲裏斜陽暮”的意境是相似的。十八年間,詞人來往於“都門路”上;一眨眼,又有十六年沒到過杭州,其間的變化,誠有隔世之感。詞人用“白首人間今古”,概括這種生活體驗。昔日少年,今朝白首,人事滄桑有如“古”“今”之變。“又驚絕,五更一句”,一個“又”字,詞意深進一層。

“五更”句,指的是劉將孫《摸魚兒》詞裏的句子:“今又古。任啼到天明,清血流紅雨。”本來已在為世事的變幻而感歎不已,又那堪忍受杜鵑一夜啼到天明,故曰“驚絕”。寫作這首詞時,詞人已經五十三歲,此時聽到杜鵑聲的感受,與少年時代的感受已迥然不同,既產生“黍離”、“麥秀”之感,又產生許多聯想:由杜宇聯想到被擄北去的恭帝。恭帝在北方顛沛流離,與當年蜀天子的遭遇相似,故曰“道是流離蜀天子”;而當初他在臨安時講的是吳語,故曰“甚當初,一似吳兒語”。

前片結尾二句:“臣再拜,淚如雨。”隱括杜甫詩意。杜甫《杜鵑》:“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詞人效法杜甫,把杜鵑當作流離北方的恭帝,遙遙再拜,淚如雨下。

下片描寫了臨安的凋敝和抗元英雄的犧牲。當詞人“桃花前度”,重來臨安的時候,畫堂依然,客館無恙,但在畫橋邊哀民遍地,一派“黃竹歌聲”。此用李商隱《瑤池》“黃竹歌聲動地哀”詩意。過片這幾句,因中有“記”這一領字銜接上下,又有“真無數”、“畫橋”、“前度”等字樣,所寫乃是臨安失陷前的繁華景象,這是虛寫;而“黃竹歌聲”,才是眼前所見的淒涼景象,這是實寫。詞人將昔日之繁華和今日之冷落對照起來,虛實相生,倍增傷感,意涵極含蓄。

“風雨斷魂蘇季子”三句,以“蘇季子”比喻抗元英雄。蘇季子即蘇秦,他當年遊說六國以抗秦,意欲封侯萬戶,後乃金盡裘敝,落魄而歸。南宋末年的愛國志士們為抗擊元軍,恢復失土,英勇獻身,不能歸鄉,只得夢回家山。“誰不願、封侯萬戶?”建功立業,本是封建知識份子的共同願望,但在國家多難的時候,為國捐軀的人,雖未封侯拜爵,卻得到人們的普遍崇敬和深深憶念。

“寂寞江南”二句,描寫臨安附近人迹稀少。京都道上,人烟蕭瑟,江南寂寞,道路難行,詞人觸景生情,家國之痛,湧上心頭,從而逼出結句“啼盡血,向誰訴”,重又回環到“杜鵑”上,用擬人化的口吻,說杜鵑終日啼鳴,縱然啼盡鮮血,又向誰去訴說這一切人間的悲苦呢?結局有不盡之意,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像餘地。

這首詞題為“聞杜鵑”,全篇詞意都從“聞杜鵑”生髮開去,由此發端,由此收煞,由此過變,由此轉換。在羈旅者的耳中,杜鵑聲聲,猶如家人“不如歸去”的催喚聲;而在遺民的心靈上,杜鵑聲聲,卻喚起了對舊帝、對抗元英雄、對苦難人民的深深憶念和同情。杜鵑聲是貫串全篇的詞脈。這首詞採用了總起分承的過變手法,將下片看來似乎不相連屬,與杜鵑毫無關涉的數層詞意,綰合起來,具見作者的藝術匠心。

本文標題: 《金縷曲·聞杜鵑》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1336353976002
相关資料
《浣溪沙·春日即事》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遠遠遊蜂不記家,數行新柳自啼鴉,尋思舊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畫卷,燕歸無言傍人斜,晚風吹落小瓶花。春天到了,幾行翠綠的新柳上幾只烏鴉在啼叫,想想當初春天離開家,便是天涯相隔。他一生一生致力於文學創作和文學批評活動,為後人留下了可貴的豐厚文化遺
標籤: 浣溪沙 文化 讀書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鉤說。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在這裡,“辛苦最憐天上月”為倒裝句。所以作者將天上的月亮,作為歌咏對象作詞一首。
標籤: 蝶戀花·辛苦最憐天上月 蝶戀花 納蘭
《采桑子·誰翻樂府淒凉曲》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誰翻樂府淒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是誰在翻唱著淒切悲凉的樂府舊曲?不知道是什麼事縈繞心懷,難以放下,醒時醉時都一樣無聊難耐,就是夢裏也沒有到過謝橋。
標籤: 採桑子·誰翻樂府淒涼曲 採桑子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鑒賞呢?
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淒涼別後兩應同,最是不勝清怨月明中。憶來何事最銷魂,第一折枝花樣畫羅裙。當年在曲折的回廊深處,我再一次與你相逢。發端二句“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很明顯出自於李煜在《菩薩蠻》中的“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一句
標籤: 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虞美人 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