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討伐東吳是因為給關羽報仇嗎,劉備有那麼意氣用事嗎

劉備為何要執意征討東吳,真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嗎?當時有傳聞說漢獻帝已經遇害,於是劉備手下的文武大臣便開始上書請求讓其繼承帝位。劉備稱帝後的首件大事,就是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有人說,劉備征討東吳,就是單純的給二弟關羽報仇,畢竟他們兄弟之間感情深厚,劉備這樣做也是合情合理的。

對劉備伐吳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劉備為何要執意征討東吳,真是為了給關羽報仇嗎?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漢稱帝,史稱魏文帝。

當時有傳聞說漢獻帝已經遇害,於是劉備手下的文武大臣便開始上書請求讓其繼承帝位。

事實上,劉備在很早之前就有了稱帝的念頭,但他一直以來打著的都是“恢復漢室”的旂號,所以如果漢獻帝還存在於世間的話,那他就不能這樣做。

不過好在漢獻帝此時已經“遇害”,劉備此刻稱帝不僅能順理成章的繼承漢室正統,還避免了很多“非議”。

建安二十六年四月,劉備於成都稱帝,宣佈“嗣武二祖”(即繼承劉邦、劉秀),年號章武。

劉備稱帝後的首件大事,就是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東吳。

然而很不幸的是,在這期間,他的結義兄弟張飛又被部下所害。

儘管當時“孫劉聯盟”已經破裂,但孫權深知:如果孫劉兩家真打起來的話,最後只能是兩敗俱傷,反而還讓曹丕白撿了一個大便宜。

當然了,更為重要的是,此時蜀國的實力比東吳要强,如果真打起來,東吳不一定能打得贏。

所以對於孫權來說,此時最好的辦法,就是派遣使者前往蜀國與劉備請和。

但劉備哪裡肯答應,堅決要發兵征討東吳。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就會問了:劉備為何要執意征討東吳呢?真是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雪恨嗎?

對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給出的答案都不一樣!

有人說,劉備征討東吳,就是單純的給二弟關羽報仇,畢竟他們兄弟之間感情深厚,劉備這樣做也是合情合理的。

但也有人說,此時劉備已經貴為一國之君,為了給一人報仇就興兵征討,這未免有些意氣用事了。

就算劉備與關羽的感情再深厚,他也不能拿那麼多人的生命開玩笑,更不至於賭上這個剛剛誕生的蜀國的國運吧?所以,劉備發兵征討東吳,一定還有什麼別的原因!

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來說,劉備發兵征討東吳,打著的旂號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而不是為了荊州之失,也不是為了孫權背盟,簡簡單單就一句話——為關羽報仇。

其實關於這一點,在很多史書中都有記載,比如陳壽的《三國志·先主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先主……將東征孫權以複關羽之耻。”

所以僅從這一點來看,劉備征討東吳並非其他什麼別的原因,就是單純地為了給關羽報仇。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如果劉備征討東吳的原因只是為了給關羽報仇,那這是不是有點意氣用事了呢?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為何諸葛亮,還有蜀國的那些文武大臣們不站出來勸阻一下呢?

事實上,諸葛亮是不同意劉備出兵的,趙雲、秦宓等人也不支持劉備出兵。

趙雲曾勸阻道: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

趙雲不愧是一代名將,其考慮問題之深遠,著實令人佩服。但劉備根本聽不進去,他伐吳之意已决,任何人都不能改變。

這難道是因為劉備現在已經擁有一些資本了,所以才變得如此剛愎自用?

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不然,我們只看到了那些封锁劉備東征的人,卻沒有看到那些支持劉備東征的人。

一封來自江東諸葛瑾的書信,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在孫劉兩家開戰前,孫權曾派遣諸葛瑾前往蜀國向劉備請和。

諸葛瑾給劉備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內容基本也都是些希望兩國和平的客套話,但其中有一句非常值得注意:

“陛下若抑威損忿,暫省瑾言者,計可立决,不復諮之於群臣。”

什麼意思呢?

他說:你劉備如果能收回怒氣,聽從我諸葛瑾的建議,就馬上決斷東征之事,就不要再和你的大臣們商議了。

只要細細品味這句話,你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問題!

既然蜀漢群臣幾乎都在反對劉備東征,而作為東吳使者的諸葛瑾也有著同樣的目的,那他為何不勸劉備多聽蜀漢群臣的諫言,反而還希望劉備獨斷專行呢?

事實上,只要你認真翻看一下陳壽的《三國志》就不難看到,當時除了諸葛亮、趙雲、秦宓三人外,所謂的“群臣”再無一人可查。

而這也就是說,劉備並非是一個獨裁、剛愎自用的君主,在他的身後,至少還站著一群支持東征的人。

張飛、黃忠、魏延、馬良、廖立等一大批荊州人士,原本在這個問題上最有發言權,但除了張飛外,其他人都選擇了沉默。

但有些時候,沉默才能更好地表明態度!

想當年劉備剛進入荊州時,身邊能用之人非常少,正是在諸葛亮、龐統等為代表的荊州人士的效力,才使他有了三分天下的資本。

後來入主蜀中,劉備身邊最親信、最有戰鬥力的,也是從荊州帶來的兵馬。

所以這幾十年來,荊州人士早已成為了蜀漢政權的支柱。

但如今荊州失守,在蜀地的荊州人士失去了親人,失去了賴以為生的家園,作為哀兵的他們,又怎會無動於衷呢?

同樣的,對於那些身處“淪陷區”的荊州人,也並非就全心全意接受東吳的統治。

所以,無論是出於道義,還是出於穩定軍心的需要,劉備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坐視荊州人士的激憤而不顧的。

但此時的劉備畢竟是一國之君,他不能只考慮荊州人士的心情,他還得兼顧各方面的想法,比如跟他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丞相諸葛亮的想法。

那麼,諸葛亮又是怎麼想的呢?

事實上,諸葛亮的想法很簡單,那就是——不建議東征。但諸葛亮在這方面表現得比較衝突,也很複雜。

在劉備東征前,諸葛亮雖然不同意,但並沒有像趙雲那樣慷慨陳詞,表達自己的想法,而是在劉備兵敗後,說出了那句感歎的話: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諸葛亮說,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肯定能封锁劉備東征。就算不能封锁,也不至於敗得那麼慘。

諸葛亮這句話,是不是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味道?

首先是時間上,法正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去世的,而關羽敗走麥城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這也就是說,法正親眼目睹了整個荊州事變。

作為劉備最信任的謀士之一,法正自然會跟劉備商量一下日後對東吳的方針戰畧。

正如諸葛亮所言,如果法正還在的話,那麼一定能封锁劉備東征,但劉備最後還是執意東征,這不就從側面表明了法正也支持劉備東征嗎?

諸葛亮後面的一句感歎更為有趣:“就複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就像一個賭徒在賭桌上輸光了全部家當後,不由得發出一句感慨:“要是在前兩把收手,那就不至於輸得那麼慘了。”

當然,不管怎麼樣,諸葛亮本身還是反對東征的,畢竟蜀國剛剛建立不久,需要維持足够的穩定局面,發展國力。

但劉備毅然决然選擇東征,也並非是因為荊州人士的需要,也不是單單出於個人意願,其關鍵還是在於政治形勢的需要。

而其中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要打擊、挫敗孫權的野心。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劉備東征是主動出擊,而東吳則是被動防守。但其實,孫權擊敗關羽,獲得荊州之地後,其野心已經膨脹到了蜀中之地。

在《三國志·周泰傳》中,就有這樣一則記載:

“後權破關羽,欲進圖蜀國……”

所以由此可見,孫權也是一個極富野心之人。當然了,或許“得荊望蜀”,本身就是東吳的國策呢?

要知道,當年周公瑾在世時,就曾有過與劉備共取蜀地的想法;即便是後來魯肅、呂蒙等人,也大都有此想法。

所以,東吳以白衣渡江的管道襲取荊州後,下一步就應該是圖謀劉備的蜀地了。

既然這樣,劉備出兵伐吳,其目的就不單單是為了給關羽報仇,也不是為了所謂的戰畧反擊,而是典型的——以攻代守,目的就是為了讓蜀國獲得長久的和平。

不過這裡面也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夷陵之戰劉備大敗後,為何東吳不乘勝進軍,一舉拿下蜀地,反而要求和呢?

在《三國志·先主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聞先主往白帝,甚懼,遣使請和。”

你是不是很奇怪,東吳作為夷陵之戰勝利的一方,竟然害怕了,想要求和,這究竟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劉備雖然東征失敗了,但卻表現出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氣勢,只要你東吳生了异心,那我就要不惜一切代價與你決戰。

簡單來說,劉備東征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東吳徹底放弃圖謀蜀地的念頭。

事實上,在北方曹魏的虎視眈眈下,蜀、吳兩國想要長久保持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只有一條路可走,那就是維繫之前的——孫劉聯盟,否則,鷸蚌相爭的後果必然是漁翁得利。

經過夷陵這一戰後,已經失去魯肅的孫權終於記起了這個道理;

劉備雖敗,但卻沒有動搖其國本,如果孫劉兩家相爭,那麼只會便宜北方的曹丕。

不過話說回來,劉備發動東征,也絕不僅僅只是被動地以攻代守,在此基礎之上,他還有主動的戰略目標——奪回荊州!

說到這裡,劉備東征的目的我們基本上都分清了,既有感情層面的因素,也有政治考慮。

首先來說,關羽與劉備的感情,絕不僅僅只體現在小說裏,它是真真切切存在於歷史上的。

所以,劉備東征的目的之一,就是為了給關羽報仇。

其次,在佔領荊州後,東吳已有圖謀蜀地的想法,於是,劉備便發動東征,以攻為守。

第三,荊州之地被東吳佔據後,蜀中的荊州將士人心不安,囙此劉備此舉也是為了穩定軍心。

最後一點,便是劉備想借此機會,收回遺失的荊州,從而使蜀漢的統治更為穩固。

總而言之,劉備東征,並非他一意孤行,更是當時蜀漢君臣人心所向的共識。

無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從理性上,這一戰似乎都非打不可。

但天不遂人願,陸遜一把大火,燒掉了劉備所有的希望!

劉備失敗之後,他所面臨的是蜀漢內部已經隱隱呈現出來的衝突和裂隙。

但無論是好,還是壞,能不能將其糾正、根絕,對他來說,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他此刻已經收到曹操的請柬……

本文標題: 劉備討伐東吳是因為給關羽報仇嗎,劉備有那麼意氣用事嗎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0644994078578
相关資料
趙國危難時向齊國借糧,齊國為何見死不救?
長平之戰,趙國向齊國借糧,齊國為何見死不救?因為齊國的末代國君田建即位了,他的短見無能改變了天下的格局,為了一國之安寧而拋弃了縱盟,使得秦國終於能統一天下。樂毅率領六國聯軍討伐齊國,齊國本已奄奄一息,田單又憑藉著他的聰明才智將燕軍逐出齊國,
標籤: 齊國 趙國 春秋戰國 歷史 長平之戰 秦國
界橋之戰發生在什麼時候?最後的結局怎麼樣?
界橋之戰,這場戰役實際上是官渡之戰的微縮版。感興趣的讀者和老資料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界橋之戰是西元191年冬,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是漢末各路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一次會戰。袁紹帳下麴義率八百步兵在千張强弩的掩護下,大破公孫瓚的
標籤: 公孫瓚 袁紹 白馬義從 歷史 三國 步兵
謀劃十多年三十萬餘聚眾,黃巾起義為何不到一年就失敗了
對黃巾起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黃巾起義是歷史上有名的農民起義,與其他農民起義不太相同,這一場農民起義是以宗教形式組織的大規模民變,對東漢影響極大。通過十多年的謀劃和努力,張角聚眾三十餘萬,决定推翻東漢政
標籤: 黃巾起義 張角 黃巾軍 東漢皇帝 歷史 地主階級
手握大軍的郭子儀是如何消除皇帝的懷疑的?
在這種情況下,郭子儀如何消除皇帝對自己的恐懼?牆外的房子被拆毀了,郭子儀還是不放心,竟然用這樣做法徹底驅散了皇上的疑心,知道在遠古時代一個人的名譽很重要,如果郭子儀想做皇帝,
標籤: 郭子儀 歷史 安史之亂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