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思是什麼蒙古樂器,和琵琶之間有何關聯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蒙古樂器,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蒙古琵琶火不思:萬裏之外,不見關山的寂寞歲月。火不思,是蒙古族最典型的彈撥樂器,其外形與琵琶極其相似,然而和直項琵琶、曲項琵琶這類琵琶的分類不同,火不思卻似乎是一件蒙古族的專屬樂器,那麼其來歷究竟和琵琶有何關聯呢?

今天老資料網小編給大家準備了:蒙古樂器,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蒙古琵琶火不思:萬裏之外,不見關山的寂寞歲月。

火不思,是蒙古族最典型的彈撥樂器,其外形與琵琶極其相似,然而和直項琵琶、曲項琵琶這類琵琶的分類不同,火不思卻似乎是一件蒙古族的專屬樂器,那麼其來歷究竟和琵琶有何關聯呢?

“枇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這幾乎是所有歷史文獻中對於這件樂器的最覈心記載,然而這樣的說法往往出乎大多數讀者的意料,杜甫《咏懷古迹》五首中其三曾經寫道:“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從這句詩來看,似乎這琵琶與胡人,本應是不相干的兩種事物,那麼為什麼杜甫要這樣寫呢?

實際上,這源自於一件膾炙人口的歷史事件:昭君出塞。

一、昭君出塞與火不思

相傳,王昭君原位漢元帝宮中宮女,西元前54年,漢元帝為了拉攏呼韓邪單于,選宮中女子以公主身份出嫁。而昭君自告奮勇,自此遠離中原,嫁至匈奴為“寧胡閼氏”。《後漢書》曾載:“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在歷史上,這一事件也成了漢朝與匈奴關係緩和的重要歷史節點,而昭君出塞也成了後世人所歌頌的偉大事蹟。

然而,故事卻並不在此時結束,唐董思恭《奉誠昭君》詩雲:“琵琶馬上彈,行路曲中難。漢國明妃去,啼哭到陰山。”自此,琵琶與明妃王昭君結下了不解之緣。然而這時我們所說的蒙古琵琶,並非如今在國內常見的那種樣式,如今的這種其實應該是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逐漸演化而來的產物。

而王昭君當時所持琵琶,還沒有後世的這些變種,其樣式更為簡單,而音色也略有區別。在宋俞琰所著的《席上腐談》中,還曾經提到過此次和親中的一個細節:“王昭君琵琶壞,使胡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渾不似。今訛為胡撥四。”從渾不似到火不思,這種訛傳可能才是這一樂器名稱的真正由來。

這件軼事的背後,所隱藏的其實昭君出塞最淒涼的暗喻:連自己最後可以用來思念家鄉的東西都變了模樣,在此之後,真的還有機會重新回到家鄉麼?若此時為真,那麼昭君用“渾不似”這樣的名字來為自己的樂器命名,其中的絕望和孤寂,是從未感受過此等心境的人所不能瞭解的。

事實上,在此之後,王昭君也的確再未能回到大漢,在其夫呼韓邪單于死後,其子繼位,而根據匈奴習俗,父親去世,其子將繼承其除了生身母親外的所有妻妾,而這對於王昭君這位生於大漢的女子來說自然是無法接受之事,她囙此曾經向漢元帝寫信求告,這便是著名的《王嬙報漢元帝書》。然而此時的漢元帝卻絲毫不念及其遠嫁匈奴之功,對此事置之不理,一代佳人王昭君也囙此老死匈奴,僅留下一座孤墳為後人所紀念。而唯一成為永恒紀念的,可能就是那支被其摩挲了無數遍的“火不思”。

二、火不思的發展

然而這樣的傳說,除了前文提到的《席上腐談》以外,其實並無太多史料的支持。囙此,大多數的史學家,仍然堅持認為火不思的來歷,應該追溯至元朝。還有一些人認為,火不思其實是突厥語的音譯,囙此其最有可能是由唐代的突厥人所製作。無論怎樣,其形狀上和琵琶的類似是毋庸置疑的。

根據《元史·禮樂志》記載,“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相比於琵琶而言,火不思的形狀並無太大的區別,只不過現在的琵琶大多為曲頸,而火不思只有直頸樣式。這也是大多數人分別這兩種樂器的最簡單管道。

在元代蒙古建國之後,火不思作為蒙古特有的樂器被人們所熟知。其實早在成吉思汗西征開始,這一樂器就出現在世人的眼中。西元1221年,以復仇之名追殺花剌子模國王子紮蘭丁的成吉思汗,曾在其軍帳中演奏琵琶和火不思:“酒瓶喉中哽咽,琵琶和三弦在合奏。”

值得注意的是,火不思的發展卻是從明代開始的。隨著明朝驅逐了元蒙殘部,北京這個元朝大都開始成為大明所轄,而到了燕王朱棣登基後,火不思這種在北京盛行的樂器開始流傳開來,最終發揚光大,可以說,其從元代開始成為國樂,在明代則流傳於市井,真正為人所熟知。

到了清代,由於滿族人對蒙古諸部的拉攏,這一階段火不思也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其成為滿蒙皇室的會典用樂也就順理成章了。《大清會典·樂部》:“番部樂器十有五:一曰箏,十四弦,通髹以金漆,梁髹以黑漆,餘以慶隆舞樂箏同。二曰琵琶,通髹以金漆,匙頭及邊均繪金夔龍,餘以慶隆舞樂琵琶同……”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的琵琶已經基本失傳,囙此筆者推測,《大清會典》所記載的琵琶,很有可能就是火不思或者其代替物。

三、如今的火不思

從清朝末年開始,火不思如琵琶一樣開始失傳,蒙古族人的演奏樂器當中,蒙古箏、揚琴卻得以保留下來。失去了這一種特殊的蒙古族樂,自然會令人深感遺憾。

囙此,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內蒙古地區的樂器大師就開始了火不思技藝的尋訪和復原工作,然而直到今天,由於這一樂器彈奏方法已經失傳已久,人們往往只能從其近親“琵琶”上尋找諸多思路。雖然如今已經研製出新式的火不思,但誰也不清楚這一仿製品和其本身究竟有多少异同。

與火不思有關的記載實在是少得可憐,這也為人們修復和尋找其原型帶來了大量的困難。而這也使得這些為之奮鬥多年的音樂工作者將之引為憾事。

結語

王昭君兩千多年前在匈奴之地所彈奏的樂曲,究竟何時可以再現人間,仍然尚未可知。那些眺望萬裏之外,目光被崇山峻嶺所阻的悠悠歲月,終究是只能成為後世人憑弔和感懷的一個故事了。

參考文獻:

1.《大清會典》

2.《元史·禮樂志》

3.《琵琶在蒙古音樂曆史中的應用》

資料標籤: 樂器 琵琶 王昭君
本文標題: 火不思是什麼蒙古樂器,和琵琶之間有何關聯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0558559963828
相关資料
狄仁傑身為宰相也只是三品官,唐朝一二品又是什麼官
對唐朝一二品官員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宰相狄仁傑也僅為三品,唐朝一二品都是什麼官,為何少有提及?那麼,唐朝的一二品官職又是怎麼回事,為何沒人能够擔任呢?
標籤: 唐朝 唐朝官職 狄仁傑 歷史
古代有文舉和武舉,武舉為何沒有文舉出名
古代存在文武科舉,為何一提到科舉,大家首先想到的卻是文舉?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攷。我國古代科舉考試有文武兩舉,但很有意思的是,人們一提到科舉考試,想當然的就是文舉,接著腦海裏就浮現出古代讀
標籤: 歷史 唐朝
為何陳友諒稱帝僅四年就被朱元璋擊敗呢?
陳友諒一代梟雄,坐擁大半個中國,是朱元璋最强大的對手,為何最終輕易的敗給朱元璋?元朝末年,豪傑並起,其中以朱元璋、陳友諒在角逐天下中最具代表性。然而,為何陳友諒稱帝四年後便被實力並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滅?事實上,陳友諒集團就是朱元璋集團的翻版
標籤: 陳友諒 紅巾軍 歷史 明朝 徐壽輝 張士誠
古代侍衛貼身保護皇帝,侍衛為何從來沒有刺殺皇帝
還不知道:為何皇帝不怕被貼身侍衛刺殺的讀者,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古代侍衛隨侍皇帝身邊,且身懷利刃,為何卻沒有侍衛行刺皇帝。
標籤: 大內侍衛 中國古代史 明朝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