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阮簡介,關於這種傳統樂器有什麼發展歷史?

小阮是一種漢族傳統樂器,阮鹹的簡稱。相傳西晋阮鹹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始於唐代,元代時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有了廣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那麼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小阮,阮鹹的簡稱,還有一意即長頸琵琶,與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

小阮是一種漢族傳統樂器,阮鹹的簡稱。相傳西晋阮鹹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始於唐代,元代時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有了廣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力。那麼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樂器介紹

小阮,阮鹹的簡稱,還有一意即長頸琵琶,與從龜茲傳來的曲項琵琶不同。西晋竹林七賢之一阮鹹善彈琵琶,唐代開元年間從阮鹹墓中出土銅制琵琶一件,命名為“阮鹹”,簡稱“阮”。結構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唐時琵琶是軍中傳令之器,故有欲飲琵琶馬上催的說法。

近代中國的發展的中樂團中,阮鹹類樂器有中阮、大阮。作為彈撥樂器中的中音聲部。

1949年以後,阮鹹類樂器經過改良,發展成阮族樂器,包括高音阮、小阮、中阮、大阮和低音阮。其中高音阮在香港中樂團被用於替代柳琴作為高音彈撥樂器,中阮和大阮為各民樂團常用中低音彈撥樂器。

阮音箱圓形,十二個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撥片彈,可用於獨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參加民族樂團演奏,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發展歷史

起源

起源說法不一,據漢代至魏晋時期的文史資料所載,阮是中國自創的一種圓體、直項、四弦、12柱(品)的樂器。起源大約在西元前217至西元前105年,漢時稱秦琵琶或秦漢子

西晋阮鹹善彈此種琵琶,此琴囙此得名阮鹹。唐代,約在350年前後由西域傳入中國的曲項琵琶盛行,在樂部居於首位。逐漸將曲頸琵琶直稱琵琶,而直柄圓形的琵琶,則稱阮鹹。直到清代,阮雖仍保持著古制,但音域只有1個多八度,在民間流行的舊式阮,則退化為兩條或三條弦。

西晋(西元266年—316年)“竹林七賢”中的阮鹹是傑出的音樂家,最喜彈奏這種樂器,他當時彈奏的已是趨於定型的阮了。由於阮鹹善彈和當時社會對竹林七賢的崇尚,這種樂器一時風行全國各地,成為獨奏、合奏或為相和歌伴奏的主要樂器。後來因為社會動亂,阮曾一度失傳。

唐代

據《新唐書·元行沖》載,唐武則天時(684~701),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得銅器,身正圓似琵琶,與《竹林七賢圖》中阮鹹所彈樂器相似。元行沖認為:“此阮鹹所作器也,命易之林,弦之,其聲高雅,樂家遂謂之阮鹹。”

唐代的阮,有四弦、13柱,發展得已比較完善。在唐代的《清商樂》和《西凉樂》中,阮鹹也是主要的樂器之一。

阮鹹在盛唐時期流傳東瀛。至今,在日本古都奈良東大寺正倉院中,還珍藏著一張唐代傳去的螺鈿紫檀阮鹹。這張阮鹹長100.7釐米,四弦、14品,在圓形共鳴箱的面板上,開有兩個圓形音孔並鑲有音窗,腹部是一副四人奏樂圖。琴頸和琴軫上,都有螺鈿鑲嵌,在琴箱的背板上,更嵌出美麗的花枝圖案,並有兩支飛翔的鳥雀。其工藝之精細,造型之秀美,為後世所罕見。

宋代

阮鹹簡稱為阮,始於宋代。10世紀末,宋太宗趙光義把阮鹹由四弦增至五弦,但不稱其為五弦阮鹹,而稱“五弦阮”,阮之名自此始。

元代

元代,阮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

清代

從中國音樂研究所收藏的一張清代阮看來,直到清代,阮仍保持著古制,音域只有一個多八度。在民間流行的舊式阮,則退化為兩條或三條弦,即使是四條弦,也是每兩條同發一音,音域很窄,音階也不完備。

現代

建國後,阮的改革和演奏藝術發展很快。20世紀50年代對阮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阮具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4個聲部,而自成一族。改革後的阮都為四弦,採用金屬弦,調音方便,音域擴展到三個八度以上,音量增大。半音俱全,可任意轉調。在演奏技巧上,除傳統指法外,還吸收了其他中、外彈撥樂器的技法,大大豐富了阮的表現力。

1977年製成的雙層共鳴箱中阮,是在加大的琴箱內增設一張較薄的共振板,把腔體隔成前後兩部分。這種際音色圓潤渾厚,音量明顯增大。

1979年製成的電擴音中阮,既保持了阮的傳統音色,又豐富了發音的韻味。

20世紀80年代研製的無品大阮,在琴箱中的高音區支有一根音柱,由於降低了山口和縛弦的高度,琴弦距指板較近,便於演奏。它保持了大阮原有的音量,音色較為柔和,演奏上可借鑒三弦、琵琶和箏的抹、滑、揉、打、吟等技法,適於演奏流暢如歌的旋律,表現力極為豐富,具有動人的藝術效果。

資料標籤: 樂器 阮鹹 竹林七賢
本文標題: 小阮簡介,關於這種傳統樂器有什麼發展歷史?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60213021483912
相关資料
名句“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出自於哪裡?
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中間兩句,一句暗示獨坐異鄉,一句明寫想念諸弟,上下綰合,承接自然。兩句合起來,對第三句中表達的“想諸弟”之情起了層層烘染、反復襯托的作用。它與王維《山中送別》詩“春草明年綠,王
標籤: 寒食
名句“回廊遠砌生秋草,夢魂千里青門道”出自於哪裡?
回廊遠砌生秋草,夢魂千里青門道。鸚鵡怨長更,碧籠金鎖橫。“羅幃中夜起”緊承上闋後二句而來,依然是內環境的繼續展現,由於鸚鵡的怨音驚醒了女主人公來往於青門道上的夢魂,而攬衣起坐,依幃而立。“玉露不成圓”,此句最妙,它把自露為霜的微妙變化盡現於
標籤:
蘇軾的《江神子·恨別》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攜手佳人,和淚折殘紅。為問東風餘幾許?春縱在,與誰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歸鴻,去吳中。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此詞寫別恨,採用了化虛為實的藝術手法。結句“流不到,楚江東”,別淚千點因春水溶溶而愈見浩蕩
標籤: 蘇軾 江神子·恨別 隋堤
竇鞏的《襄陽寒食寄宇文籍》原文是什麼?如何理解?
烟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唐]字友封,京兆金城人,竇庠之弟。生卒年均不詳,約自唐肅宗寶應元年至穆宗長慶元年間在世,年六十歲。少博覽,無所不通。
標籤: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竇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