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台詩案發生後,宋神宗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烏台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時禦史何正臣等上錶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錶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隨後又牽連出大量蘇軾詩文為證。這案件先由監察禦史告發,後在禦史台獄受審。“烏台詩案”由此得名。

烏台詩案發生於元豐二年(1079年),時禦史何正臣等上錶彈劾蘇軾,奏蘇軾移知湖州到任後謝恩的上錶中,用語暗藏譏刺朝政,隨後又牽連出大量蘇軾詩文為證。這案件先由監察禦史告發,後在禦史台獄受審。據《漢書·薛宣朱博傳》記載,禦史台中有柏樹,野烏鴉數千棲居其上,故稱禦史台為“烏臺”,亦稱“柏臺”。“烏台詩案”由此得名。下麵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烏台詩案”是一場非常標準的“文字獄”,受到牽連者眾多,它從一開始就被炒作成為一場敏感的政治事件,也讓當時的皇帝宋神宗左右為難。宋神宗左右為難的根源在於:新黨要置蘇軾於死地,且拿出了各種證據,但是另一方面,許多朝中大臣都站出來為蘇軾求情,那麼究竟是“於情”還是“於理”,這是讓宋神宗頗感為難的一點。

這不是簡單的宋神宗想不想殺蘇軾的問題,而是兩個政黨以及皇帝之間的博弈。宋神宗想殺蘇軾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偏偏有一群人在他耳邊請求他不要殺,又有另一群人在他耳邊請求殺掉蘇軾,究竟殺還是不殺,這是一個問題,因為對這個問題處理不好極有可能掀起一場政治地震。

烏台詩案背景

宋神宗啟用王安石變法,但是卻讓朝廷分成了兩個黨派。一個是支持變法的元豐新黨,一個是保守的元佑舊黨,王安石的變法從一開始就遭到來自守舊官員的反對,蘇軾並不全然反對王安石變法,但是對變法內容中的青苗法、食鹽專賣法表示反對。

在當時的形勢下,朝廷中絕大多數官員都不支持王安石,為了使自己的變法順利進行,王安石被迫啟用呂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呂嘉問、蔡京、李定、鄧綰、薛向這些個人品格多有問題的官員,同時對保守派官員多有打擊,蘇軾就在其列,當時新舊兩黨之間的對立情緒十分嚴重。

而“烏台詩案”正是這種對立情緒的爆發。

勸殺派

“烏台詩案”最初是蘇軾在元豐二年(1079年)四月由徐州調任湖州知州時,寫了一篇奏摺《湖州謝上錶》給宋神宗,表示對神宗的感謝。但是直到七月,禦史台才開始彈劾蘇軾,這其中究竟經歷了什麼變故,恐怕是有心人在其中操作的結果。

禦史台的官員李定、何正臣、舒亶從這篇奏摺裏挑選了一句話彈劾蘇軾,即蘇軾在《湖州謝上錶》裏寫的:“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禦史官員們抓住“新進”、“生事”兩個字眼彈劾蘇軾妄議朝政,攻擊朝廷,其中的“新進”被解釋為新啟用的變法人士,“生事”則是說他們改變祖宗之法,滋生事端,其實就是在隱晦但又明確的表示自己和變法派的立場問題。

神宗很快做出批示,要求對這件事嚴查,蘇軾當即從湖州被押解回到都城拘押在禦史台。

很快禦史官員們就從蘇軾的詩歌中找到更多譏諷朝政的證據:在《山村五絕》裏蘇軾寫“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被蘇軾承認是抨擊青苗法,其依據是青苗法是一種宋代國家貸款政策,在每年的春夏之際由各地官府貸款或貸糧給農民。

由於在最開始執行的過程中,發生過官府把糧倉裏的糧食一股腦全貸出去,結果到了灾荒之年無糧賑災。囙此規定必須要留一半在糧倉中,而蘇軾此詩句中的“一年强辦在城中”就和青苗法扯上了關係。

此外,在《山村五絕》組詩其三中,蘇軾又寫“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後來蘇軾承認這是在抨擊食鹽專賣法,這是因為當時鹽法普遍存在“價貴質低”的現象,囙此很多百姓都不願購買這種食鹽。

凡此種種,蘇軾最終都選擇了承認,禦史台在收集了大量有關於蘇軾抨擊、非議朝政的證據後,就開始向宋神宗上奏請求處死蘇軾。但當時大理寺給出的審判結果是“當徒二年,會赦當原”,這對李定等新黨人士來說當然是極為不滿的。

蘇軾在當時已經頗有名氣,李定他們正要借此機會對舊黨進行打擊,所以當大理寺的審判結果出來後,李定等人繼續上奏說“所懷如此,顧可置而不誅乎”。意思就是蘇軾做的這些事情影響非常不好,不殺不足以平息事端。

但根據大理寺的審判結果,蘇軾原本只需要被流放兩年即可,但當時宋神宗發佈了徒刑釋之的赦令,所以蘇軾本來是可以避免被處罰的。李定他們繞過大理寺的審判,堅決要求處死蘇軾。

勸免派

面對禦史們咄咄逼人的氣勢,當時的很多的大臣都參與到營救蘇軾的行動中來,這讓本就猶豫不定的宋神宗變得更加為難。

宰相吳充向宋神宗上奏說:“陛下以堯舜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猶能容禰衡,陛下不能容一蘇軾何也?”

如章惇、王安石都出面為蘇軾求情,這些大臣為什麼如此積極地營救蘇軾,除了說當時蘇軾的名聲,文采不錯外,還和宋代對士大夫的重視有關。

重文輕武的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風氣

宋朝是典型的文官治國,宋太祖趙匡胤還留下過遺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祖宗的誓言以及宋代的政治風氣也是影響宋神宗做决定的一個因素,在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宋代,除了皇帝不能輕易殺大臣以外,大臣也不會讓皇帝輕易殺人。談到這個風氣,就不得不談談發生在宋神宗身上的一件事。

據高文虎《蓼花洲閑錄》就記載了宋神宗想要殺死一名小小的漕官,卻遭到反對的事情:“神宗時以陝西用兵失利,內批出令斬一漕官。明日,宰相蔡確奏事,上曰:‘昨日批出斬某人,今已行否?’確曰:‘方欲奏知。’上曰:‘此人何疑?’確曰:‘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上沉吟久之曰:‘可與刺面配遠惡處。’門下侍郎章惇曰:‘如此即不若殺之。’上曰:‘何故?’曰:‘士可殺不可辱。’上聲色俱厲曰:‘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惇曰:‘如此快意,不做得也好。’”

可見在宋代那種士大夫被賦予極高的政治地位的背景之下,宋神宗想要殺死一個小小的漕官都會引來大臣們的反對和議論,何况要殺死蘇軾這種重量級的文壇人物呢。而且就內心來說,宋神宗也不想殺死蘇軾。

王安石隱居金陵時,宰相王珪附和著舊黨建議處死蘇軾,並以蘇軾所做的一首詩歌《王複秀才所居雙檜》為藉口說蘇軾有不臣之意,宋神宗予以反駁說:“詩人之詞,安可如此論,彼自咏檜,何預朕事。”

新黨人士章惇也在一旁解釋說:“龍者非獨人君,人臣皆可以言龍也。”

可見當時的宋神宗就內心來說是不願處死蘇軾的,再加上隱居金陵的王安石也上奏神宗說:“聖朝不宜誅名士。”

再加上太皇太后曹氏也出面干預,勸說宋神宗:“昔仁宗策賢良歸,喜甚,曰:‘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蓋軾、轍也,而殺之可乎?”

這件事說的就是宋仁宗當年對蘇軾兩兄弟的評估,最終在多方人士的努力下,宋神宗最終才沒有殺蘇軾,僅僅以貶官黃州為處理結果,最終制止了這一政治事件進一步擴大的可能,沒有演變為後來像“車蓋亭詩案”那樣波及政壇的政治事件。

即便如此,也有三十多位官員受到牽連,其中最嚴重的如駙馬王詵被削除一切官爵,蘇軾的朋友王鞏也被發配嶺南,蘇軾的弟弟蘇轍也被降職處理,其它官員以司馬光為首的都做出了相應處罰紅銅二十斤的處理。

而這個處理結果對於李定等人來說肯定是大失所望,而這件事對於蘇軾的影響也是轉折性的,從此以後頗有一絲看破紅塵的意思,囙此在黃州時自號東坡居士,對世俗開始表現出淡泊的心態。

本文標題: 烏台詩案發生後,宋神宗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9521822080440
相关資料
朱常洛成了明朝最短命的皇帝,他為什麼登基不到一個月就死了
好不容易等到萬曆皇帝死了,朱常洛終於登上了皇位,但是本身身體就不好,再加上登上皇位之後又開始放縱,結果一個月就病死了。
標籤: 明朝 泰昌皇帝 中國古代史 歷史 明朝歷史 歷史學
張居正生前作為一個能臣,死後為何會被抄家
對明朝張居正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張居正這樣一個能臣為何最後卻被抄家,到底錯在了哪裡?張居正的死標誌著萬曆改革的結束,此後,不少官員和前政敵,立即將矛頭指向張居正相關的一切人員,萬曆皇帝當即下令,剝奪張居
標籤: 張居正 張居正改革 明朝 中國古代史
王翦和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兩人到底誰更加厲害一些
對王翦和白起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王翦和白起究竟誰更强?從兩人的戰績看來,根本沒有可比性。王翦和白起同為戰國四大名將,而且都是秦國的戰將。魏趙兩國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魏國大片城池,此戰共斬首魏趙聯軍15
標籤: 王翦 白起 趙國 戰國四大名將 楚國 春秋戰國
秦昭襄王的位置是什麼來的,真的是秦武王指定的嗎
許多電視劇都把秦昭襄王的繼位當作是秦武王的指定,但秦武王其實並未指定繼承人,秦昭襄王的上位是一場王位爭奪戰的結果。西元前307年,年輕的秦武王因比賽舉鼎,失手被鼎砸傷,重傷而亡。
標籤: 秦昭襄王 秦武王 歷史 三國 趙國 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