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楊寘序》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鬱,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送楊寘序

歐陽修〔宋代〕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淒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歎息,雌雄雍雍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歎也。喜怒哀樂,動人必深。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异。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鬱,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及從蔭調,為尉於劍浦,區區在東南數千裡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异宜。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鬱鬱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亦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

譯文

我曾經得了憂勞的病症,退下來閒居,沒有醫治好。後來在朋友孫道滋那裡學習彈琴。學習了五聲和幾支樂曲,時間一長覺得很快樂,不知道那疾病還在自己身上呢。

彈琴作為一種技藝,是很小的了。等這技藝到了極點,大的是最低的聲音,小的是最高的聲音,按著琴弦迅急彈奏,聲調便隨著情感的變化而變化;聲音急促的,顯得很淒慘;聲音和緩的,顯得很舒暢。有時好像山崩石裂,泉水從高山上湧出來,又好像夜晚發生了大風大雨;有時像曠夫、寡婦的歎息聲,又好像和睦的雌鳥、雄鳥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憂慮悠遠的思緒,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遺音;它的悲慘、愁悶、感慨、憤激,就是孤兒伯奇、忠臣屈原所發出的歎息。喜、怒、哀、樂的情緒,一定深深地打動人家的心弦;純厚、古雅、淡泊的音色,卻跟堯舜三代的語言、孔子的文章、《易經》所表現的憂患、《詩經》所包含的怨恨諷刺,沒有什麼區別。它能够憑耳朵聽出來,能够隨手彈出來。如果選取那和諧的音調,排遣憂鬱,散發幽思,那麼,往往感動人心,極為深切。

我的朋友楊君,喜歡研究學問,很會寫文章,屢次參加進士考試,都不得意。等到依靠祖上的官勳,才調到劍浦去做了縣尉。小小的劍浦在東南面幾千里路以外,在這種情況下,他心裡確實有不平的地方。並且從小又多疾病,可是南方缺少名醫良藥,風俗飲食與中原兩樣。以他多病的身體,抱著不平的心思,卻生活在風俗不同的地方,哪裡能够長久地沉悶下去呢?然而要平靜他的心思,療養他的疾病,那麼彈琴也能够收到一點好處吧!囙此我寫了這篇談琴的文章來給他送行,並且邀請孫道滋參加,喝一杯灑,彈一回琴,當做臨別的紀念。

創作背景

《送楊寘序》作於西元1047年(慶曆七年),當時作者有感於楊寘的仕途坎坷,生計多艱,且身體又不好,加之心情的憂鬱,所在南方之地風土人情又皆有不慣,於是給楊寘寫了這篇送別的文章。

賞析

本文是歐陽修為好友楊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贈序。文章開篇後用較大的篇幅寫作者自己學琴、愛琴的經歷以及琴聲對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敘述為好友楊寘送行。全文結構嚴密,首尾呼應,情感表達含蓄、委婉。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寫學琴。“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不能治”,言憂鬱之深,“即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學琴竟然治好了,用藥物不能治的“幽憂之疾”,這就巧妙地把“琴”和“疾”聯系了起來。琴聲能使人達到忘我的境界,一切憂愁自然煙消雲散了,“幽憂之疾”自然樂而忘懷了。琴可治疾,故而臨別贈琴、說琴。

第二段,寫琴聲。作者首先寫琴聲和人思想感情的聯系:“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淒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琴聲千變萬化,使人“淒然”悲傷,又使人“舒然”歡暢。接著,作者用各種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琴聲所表達的各種感情:“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到也”,這是寫琴聲的高吭、悠揚、淒厲;“如怨夫寡婦之歎息”,寫琴聲的幽傷、哀怨;“雌雄雍雍之相鳴”,寫琴聲的婉囀、和諧。這樣比喻琴聲,作者似乎覺得還不够,又用更神奇的想像進行描繪:琴聲所抒發的“憂深思遠”的感情,好像“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琴聲所抒發的“悲愁感憤”的感情,好像“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歎”,所以“喜怒哀樂,動人必深”;琴聲所抒發的“純古淡泊”的感情,“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异”。這一系列的排比形容描繪寫出了琴聲的清高,典雅和深沉,這正是琴聲和琵琶、洞簫、古箏等的不同之處。琴聲的“憂深思遠”、“悲愁感憤”、“純古淡泊”,是作者此時和友人楊寘感受最深的。這段末尾寫出琴聲的感人作用:“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鬱,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它可以消散憂悶,抒發幽思,使人進入無憂無慮的境界。

第三段,寫贈琴。首先描寫介紹楊寘的情况:“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寫其懷才不遇;“及從蔭調,為尉於劍浦。區區在東南數千裡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寫其官職低微,任所途遠,內心不平;“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异宜”,寫其多病、少藥、不服飲食;“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鬱鬱以久乎”,作者實在放心不下,但卻又無能為力,只有贈琴,“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末尾幾句不僅點出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更主要闡明自己說琴、贈琴的原因。琴聲醫治了自己的“幽憂之疾”,但願琴聲伴隨友人到數千里之外,以平和友人憂鬱之心,治療友人的多疾之體。

文章在描寫操琴及聲響效果上,運用了比喻、象徵等一系列的手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加以描繪、烘托,仿佛使讀者身臨其境,去聯想、去揣摩。另外,作者在形象基礎上又加以對歷史的聯想,可謂於琴聲中發思古之幽情。全文寫得含蓄真切,讀來十分感人。對琴聲的描寫,形象、生動。文筆也富於變化,並帶有較為濃厚的感情色彩。

本文標題: 《送楊寘序》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9089870372362
相关資料
《滁州西澗》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鑒賞呢?
唯獨喜歡澗邊幽谷裏生長的野草,還有那樹叢深處婉轉啼鳴的黃鸝。傍晚時分,春潮上漲,春雨淅瀝,西澗水勢頓見湍急,荒野渡口無人,只有一隻小船悠閒地橫在水面。作者任滁州刺史時,遊覽至滁州西澗,寫下了這首詩情濃郁的小詩。作者非常喜愛西澗清幽的景色,一
標籤: 滁州西澗 詩歌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江漢曾為客,相逢每醉還。浮雲一別後,流水十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今日相見,歡笑融洽的情態一如從前,人已頭髮稀疏,兩鬢斑白了。因為淮上風景秀美的秋山。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詩人在淮上遇見了十年前在梁州江漢一帶有過交往的故人,故有感
標籤: 淮上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文化 讀書 詩歌
《秋夜寄邱員外》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懷君屬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在這秋夜我心中懷念著你,一邊散步一邊詠歎這初凉的天氣。一作“邱二十二員外”。陸機在《文賦》中指出,作者在構思時,可以“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這些話說明文思是最活躍的,是不受時空限制的。
標籤: 秋夜寄邱員外 讀書 文化
《簡盧陟》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鑒賞呢?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可惜這高雅的《白雪》古曲,沒有遇到欣賞它的知音。而此句是出自詩人韋應物的《簡盧陟》,這位山水田園詩人,詩風恬淡高遠,清新自然。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兩卷本《韋蘇州
標籤: 簡盧陟 詩歌 韋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