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皇帝的叔叔不是比舅舅更親嗎,皇帝為何多重用舅舅

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皇帝對為官做宰的親戚們的態度是複雜的,既有依賴,更有防備,尤其是皇帝的叔侄們往往被重用的程度不如舅舅,這與男權社會下的宗族種姓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

對古代皇帝和舅舅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老資料網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攷。古代皇帝為什麼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不重用叔叔呢?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國家實行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皇帝將國家的最高決策權和統治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在集權這件事上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天下把控在皇帝的家族之中,可謂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皇帝的親戚們不出意外的話,都會在朝廷中擔任重要職務,“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

皇帝對為官做宰的親戚們的態度是複雜的,既有依賴,更有防備,尤其是皇帝的叔侄們往往被重用的程度不如舅舅,這與男權社會下的宗族種姓傳統有著密切的關係。

叔侄系出同宗,堂親皆為正統

在我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最初始於男女天生力量懸殊的原因,導致早先小到一個部落,後來大到一個國家,即便偶爾有特殊情况的發生,但最高權力統治者大多為男性。

縱觀歷史,在我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也只出現了武則天這樣一位女性皇帝,其他人都為男性統治者。正是由於這樣的情况,久而久之,男性的地位空前高漲,女性的社會地位則相對十分低下。

與此趨勢所對應的,父系一方的親屬就被視作為血緣關係更為密切的宗親,具體表現的情况為無論是民間還是皇室,家產、權勢都會傳給男子。

對於小輩來說,與父輩的兄弟即叔叔輩更為親切,我們現在多以兩代人或者同輩人這樣的小家庭為組織來生活,對於堂表親的感覺似乎都差不多,只有逢年過節才會與叔伯堂親聚在一起共亯天倫之樂。

但是,在古代三世同堂乃至四世同堂這樣的龐大家族稀鬆平常的社會常態下,叔伯兄弟們從小便共同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一起長大,是為一家人。

一般來說,小輩們長大後有能力者會自立門戶,建設自己的小家;但是許多極其重視家族人脈旺盛的高門大戶即便是後代結婚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仍然共同住在一個大院之中。

如此代代相傳,系出同宗的叔侄以及他們的後代們密切的親屬關係會一直傳承下去,堂親的親密程度便遠遠大於表親;而將這種叔侄關係放在皇家親族血脈相承的父系一脈中,叔侄在繼承人這一身份上皆為正統。

這樣的親屬關係放在平民百姓身上也許是親如一家,但若是放在站在權力巔峰的皇室成員身上則是十分危險的。

因為在父系男權社會中,皇帝的位置在一家之中傳承,而繼承的規則有兩種,“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無論哪一種,都是合情合理的。

這便造成了一種兒子可以繼承父親的皇位、弟弟也可以繼承兄長的皇位的局面;在此情况下,叔侄二人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敵對的競爭關係。

叔侄眾多,享有天下至尊權利地位的皇位卻只有一個;在狼多肉少的分配關係中,皇位成為了皇室成員眼中炙手可熱的存在,都說皇家之中親情冷漠淡薄,那是因為貪婪的人心對權勢的渴望淹沒了最後一絲親情孝義。

縱觀我國封建歷史,叔侄二人影響奪皇位導致反目成仇甚至發生政變、流血相殺的先例數不勝數;譬如最著名的就有明朝朱棣不滿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壓制而發動靖難之役,最終取而代之,朱棣由燕王搖身一變成了明成祖。

舅舅是為外戚,不足為懼

在我國古代封建男權社會中,相比於血脈相連的父系堂親,母系姨舅表親則由於女性地位不如男性的原因,被視作疏遠於堂親關係之外。

所以,儘管從遺傳學的角度上來說,父系一方的堂親與母系一方的表親屬於同等親疏程度的親屬,但在男權當道的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皇帝的母系一族被視作與外臣類似的“外戚”,地位是萬萬比不上系出同宗的父系堂親的。

在極其重視皇親貴族正統血脈的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比起對皇位有正統的繼承權利以及覬覦野心的父系叔堂親而言,在許多皇帝眼中一路扶持自己登上皇位的母系舅表親則更為安全可靠。

因為絕大多數外戚滿門榮耀都是拜自己的皇帝外甥所賜,尤其是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為人臣子者早已經被統治者宣導的“忠君愛國”的思想洗腦了,沒有正統血脈為資本的外戚往往不敢生出不臣之心。

即便是野心勃勃企圖取而代之,也往往師出無名,不會得到他人的擁護,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所以一般情况下,外戚們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况下是不會輕易放弃尊貴的地位與榮耀鋌而走險的。

當然,在我國漫長的封建歷史中也不是沒有特殊情况的出現,但這些外戚專權、叛亂謀反者往往都只是曇花一現,終是難成氣候。

正統與外戚,重用程度有別

基於叔侄、舅甥的血脈差异,古代封建王朝中的歷代統治者對於同是親屬長輩的叔叔與舅舅的任用程度也有所區別。

皇帝的叔叔們原是上一任皇帝的手足兄弟,再往前追溯是為有可能會登上皇位的皇子,所以他們的身份與生俱來便十分尊貴,一般都是輔助幾朝皇帝的王侯重將。

皇帝一般是不會讓叔叔們直接接觸中央政治事務的,以防結黨營私,謀反叛亂,畢竟叔叔們是名正言順的皇室正統血脈,坐上皇位也未嘗不會得到臣子的擁護。

所以皇帝給叔叔們派去的任務多為守護邊疆、保家衛國這樣的軍事任務,既給了他們一定的軍權,又以整個家族的利益為牽動加以轄制,使其不敢生出二心。

到了國泰民安,沒有戰亂的時候,皇帝的叔叔們還會可能會被削藩,力量被削弱,漸漸不被重用。

相較於叔叔,歷代皇帝多偏向重用舅舅,因為他們既無皇家血脈,而且姐姐或妹妹身處深宮,全族的尊榮都要仰仗於皇帝的賞賜,身為臣子必當對皇帝忠心不二方可保全族安寧與富貴。

古代皇帝大多數都重用舅舅,而提防著系出同宗的叔叔,這主要就是受到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社會中盛行的男權思想的影響,同樣身為皇室正統血脈的父系叔堂親要比身為外戚的母系舅表親奪權篡比特的危險指數更大。

本文標題: 身為皇帝的叔叔不是比舅舅更親嗎,皇帝為何多重用舅舅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9003419680570
相关資料
在張飛眼中,蜀漢五虎將中誰的實力最强?
東漢末年朝局動盪,各地割據政權相繼建立,漢王朝名存實亡。他們憑藉著卓越戰功,英雄豪氣流芳百世,在這一大批英豪中,被稱為“五虎上將”的趙雲就是其中之一。
標籤: 張飛 呂布 趙雲 關羽 蜀漢五虎將 五虎將
夷陵之戰失敗的真相是什麼呢?是因為劉備實力不行?
夷陵之戰是改變蜀漢命運的一場世紀大戰,蜀漢的君主劉備在關羽遺失荊州之後,發兵攻打東吳,卻被陸遜打得大敗。這次失敗,蜀漢政權實力受到嚴重的打擊,不僅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同時劉備悉心培養的二代將領也損失了很多人。而劉備本人也因為這場失敗,最終
標籤: 劉備 夷陵之戰 荊州 三國 關羽 陸遜
諸呂之亂起因是什麼,呂家真的謀反了嗎
劉盈去世後,呂後臨朝稱制,把持朝政,呂後的時代正式到來。隨後,周勃等人將諸呂剷除殆盡,諸呂之亂遂被平定。至於“諸呂之亂”的起因,不重要,成王敗寇,我說你是作亂,你就是作亂。
標籤: 歷史 漢朝 周勃 呂祿 呂雉 灌嬰
孫權不稱帝還向曹丕稱臣,孫權為什麼要這麼做
但孫權不但沒有稱帝,反而自降身份向曹丕稱臣,承認曹魏政權的合法性。夷陵慘敗後,劉備被迫與孫權重新聯盟,而曹丕為了自己的利益,也兵分三路進攻東吳。
標籤: 孫權 劉備 曹丕 三國 曹魏 袁術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