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鑒賞呢?

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臣以淺陋,誤承聖問,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語不及悉,遂辭而退。竊惟念聖問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無一言之獻,非近臣所以事君之義,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陳。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

王安石〔宋代〕

臣前蒙陛下問及本朝所以享國百年,天下無事之故。臣以淺陋,誤承聖問,迫於日晷,不敢久留,語不及悉,遂辭而退。竊惟念聖問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無一言之獻,非近臣所以事君之義,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陳。

伏惟太祖躬上智獨見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偽,指揮付託必盡其材,變置施設必當其務。故能駕馭將帥,訓齊士卒,外以捍夷狄,內以平中國。於是除苛賦,止虐刑,廢強橫之藩鎮,誅貪殘之官吏,躬以簡儉為天下先。其於出政發令之間,一以安利元元為事。太宗承之以聰武,真宗守之以謙仁,以至仁宗、英宗,無有逸德。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也。

仁宗在位,歷年最久。臣於時實備從官,施為本末,臣所親見。嘗試為陛下陳其一二,而陛下詳擇其可,亦足以申鑒於方今。伏惟仁宗之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出於自然,而忠恕誠愨,終始如一。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寧屈己弃財於夷狄,而終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賞重而信。納用諫官禦史,公聽並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因任眾人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蓋監司之吏以至州縣,無敢暴虐殘酷,擅有調發以傷百姓。自夏人順服,蠻夷遂無大變,邊人父子夫婦得免於兵死,之而中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斷獄務在生之,而特惡吏之殘擾,寧屈己弃財於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敢強橫犯法,其自重慎,或甚於閭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驍雄橫猾以為兵,幾至百萬,非有良將以禦之,而謀變者輒敗;聚天下財物,雖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鉤考,而斷盜者輒發;凶年饑歲,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輒得。此賞重而信之效也。大臣貴戚、左右近習,莫能大擅威福,廣私貨賂,一有奸慝,隨輒上聞;貪邪橫猾,雖間或見用,未嘗得久。此納用諫官、禦史,公聽並觀,而不蔽於偏至之讒之效也。自縣令京官以至監司臺閣,昇擢之任,雖不皆得人,然一時之所謂才士,亦罕蔽塞而不見收舉者,此因任眾人之耳目,拔舉疏遠,而隨之以相坐之法之效也。昇遐之日,天下號慟,如喪考妣,此寬仁恭儉,出於自然,忠恕誠愨,終始如一之效也。

然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而無親友群臣之議。人君朝夕與處,不過宦官女子;出而視事,又不過有司之細故。未嘗如古大有為之君,與學士大夫討論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勢,而精神之運有所不加,名實之間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見貴,然小人亦得廁其間;正論非不見容,然邪說亦有時而用。以詩賦記誦求天下之士,而無學校養成之法;以科名資歷敘朝廷之比特,而無官司課試之方。監司無檢察之人,守將非選擇之吏。轉徙之亟既難於考績,而遊談之眾因得以亂真。交私養望者多得顯官,獨立營職者或見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雖有能者在職,亦無以异於庸人。農民壞於繇役,而未嘗特見救恤,又不為之設官,以修其水土之利。兵士雜於疲老,而未嘗申敕訓練,又不為之擇將,而久其疆埸之權。宿衛則聚卒伍無賴之人,而未有以變五代姑息羈縻之俗;宗室則無教訓選舉之實,而未有以合先王親疏隆殺之宜。其於理財,大抵無法,故雖儉約而民不富,雖憂勤而國不强。賴非夷狄昌熾之時,又無堯、湯水旱之變,故天下無事,過於百年。雖曰人事,亦天助也。蓋累聖相繼,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忠恕誠愨,此其所以獲天助也。

伏惟陛下躬上聖之質,承無窮之緒,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終,則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臣不敢輒廢將明之義,而苟逃諱忌之誅。伏惟陛下幸赦而留神,則天下之福也。取進止。

譯文

我前些天承蒙陛下問到我朝之所以統治了上百年,天下太平無事的原因。我因為淺薄無知,錯蒙皇上詢問,由於時間緊迫,不敢長時間留在宮中,話還來不及說完,就告辭退朝。私下想到皇上問到這個問題,是天下的福氣,而我卻沒有一句中肯的話奉獻,不是身邊官員效忠君主的態度,所以敢於不揣冒昧粗略地說說我的看法。

我想太祖具有極高的智慧獨到的見解,詳盡地瞭解各種人物的真偽,指揮任命,一定做到人盡其才,設定變革措施,一定能够符合現實情况。所以能够駕馭將帥,練好兵卒,對外抵抗外族入侵,對內靠他們平定動亂。於是廢除苛捐雜稅,禁止酷刑,廢除強橫的藩鎮勢力,誅殺貪婪殘暴的官吏,自身儉樸,為天下做出了榜樣。太祖在制定政策發佈命令的時候,一切以百姓能平安、得利為準則。太宗繼承了太祖的聰慧勇武,真宗保持了太祖的謙恭仁愛,到了仁宗、英宗,沒有喪失道德的地方。這就是所以能够統治上百年,而天下太平的緣故。仁宗做皇上,時間最久。我當時擔任侍從官員,所作所為,從頭到尾,都是我所親眼看到的。

我試為陛下陳說其中的幾條,陛下詳加考慮,選擇可取之處,也足以用作今天的借鑒。我想仁宗作為一比特君主,對上敬畏天命,對下敬畏人民;寬厚仁愛,謙恭儉樸,出於天性;忠恕誠懇,始終如一。沒有隨意興辦一項工程,沒有隨意殺過一個人。審斷案件儘量使犯人能够活下來,特別憎恨官吏對百姓的殘暴騷擾。寧肯委屈自己輸送錢財給遼、夏,卻始終不忍心對他們開戰。刑罰輕緩而公正,賞賜很重而守信用。採納諫官、禦史的建議,多方面地聽取和觀察,而不會受到偏見的讒言的蒙蔽;依靠眾人的耳聞目睹,選拔舉薦關係疏遠的人才,且伴隨著連坐的法律。從監察官吏到州、縣的官員,沒有人敢暴虐殘酷,擅自新增賦稅徭役,來損害老百姓。自從西夏人順服以後,蠻橫的外族就沒有大的變化,邊境人民的父子夫婦,能够不在戰爭中死亡,而內地的人民,安定和平繁榮興旺,一直到今天,這是因為沒有隨意興辦一項工程,沒有錯殺一個人,審斷案件儘量使犯人能够活下來,而特別憎恨官吏對百姓的殘暴、騷擾,寧肯委屈自己輸送財物給遼、夏外族,而不忍心對他們開戰的結果。王公大臣,皇親國戚,身邊的近臣,沒有人敢強橫犯法,他們自重謹慎,有的甚至超過平民百姓,這是刑罰輕緩而公正的結果。招募天下驍雄強橫奸詐之徒作為阿兵哥,幾乎達到百萬,沒有良將來統帥他們,而陰謀叛亂的人很快就敗露;聚集天下的財物,雖然有帳冊,把這些交給府吏管理,沒有賢能的官吏來檢查考核,而貪污偷盜的人馬上就被揭發出來;水旱灾年,逃荒的人堵塞了道路,屍橫遍野,而搶奪財物的強盜立刻就被捕獲,這是重賞賜而守信用的結果。王公大臣、皇親國戚、身邊的侍從官吏,沒有能大肆作威作福,到處鑽營受賄,一有奸邪不法的事,隨即就報告到上面;貪婪奸邪強橫狡猾之徒,即使偶爾被任用,不能够長久的。這是採納諫官、禦史的建議,廣泛地聽取觀看,而不會受到偏見的讒言所蒙蔽的結果。從縣令、京官,到監司、臺閣,提拔任用,雖然不能全部稱職,然而,聞名一時的所謂有才能的人,也很少有埋沒不被任用的。這是依靠眾人的耳聞目睹,選拔推薦關係疏遠的人才而伴隨著連坐之法的結果。駕崩的那一天,天下的人民放聲痛哭,如同死去父母,這是寬厚仁愛謙恭儉樸,出於本性,忠恕誠懇,始終如一的結果。

但是,本朝幾代墨守衰風頹俗的弊病,卻沒有皇親國戚和諸位臣子議論它。和皇上朝夕相處的,不過是宦官宮女,出來處理政事,又不過是有關部門的瑣事,沒有像古代大有作為的君主那樣,和學士、大夫們討論先王治理國家的方法,把它實施到天下。一切聽任自然趨勢,而主觀努力卻有所不够,名義和實際效果之間的關係,沒有加以考察。君子並不是不被容納,但小人也能够混進來。正確的論斷並不是不被採納,然而不正確的怪論也有時候被採用。憑著寫詩作賦博聞強記選拔天下的士人,而沒有學校培養造就人才的方法;以科名貴賤資歷深淺排列在朝中的官位,而沒有官吏考核實績的制度。監司部門沒有設定檢查的人,守將不是選拔上來的賢臣,頻繁地調動遷官,既難於考核實績,而誇誇其談的人,因而能够亂真。結黨營私,獵取名望的人,大多數得到了顯要的職務,靠自己才能奉公守職的人中,有的人卻受到排擠壓抑。所以官場上下因循守舊、偷懶怠惰,只要討得別人的歡心罷了,即使有能幹的人在職位上,也同一般人沒有什麼差別。農民受到了徭役的牽累,沒有看到特別的救濟撫恤,又不為他們設定官員,興修農田水利;阿兵哥中混雜著老弱病員,沒有加以告誡整頓,又不替他們選拔將領,讓他們長久地掌握守邊任務。保衛都城收羅的是些兵痞無賴,沒有改變五代的縱容、籠絡的壞習慣;皇室中沒有教導訓練、選拔推薦之實,因而不能符合先王親近疏遠、升官、降職的原則。至於管理財政,基本上沒有法度,所以雖然皇上儉樸節約而人民卻不富足,雖然操心勤勉而國家卻不强大。幸賴不是夷狄昌盛的時候,又沒有堯、湯時代水澇旱灾的特殊情况,所以天下無事,超過百年。雖然是人努力的結果,也靠了天的幫助。原因是幾代聖君相傳,對上敬畏天命,對下敬畏人民,寬厚仁愛謙恭儉樸,忠恕誠懇,這是他們之所以獲得上天幫助的緣故。

我想陛下身具最為聖明的資質,繼承無窮無盡的帝業,知道不能長久地依靠上天的幫助,知道人事不能始終懈怠下去,那麼大有作為的時候,正在今天。我不敢隨便放弃臣子應盡的職責,而只顧躲避獨犯忌諱所遭到的懲罰。懇請陛下寬恕我並留神我的話,那就是天下人的福氣了。恰當與否,請陛下裁决。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創作於宋神宗熙寧元年(西元1068年),作者四十八歲,年初任翰林學士,四月,神宗詔王安石進京,越級與神宗直接對答。宋神宗趙項二十一歲繼承皇位,和仁宗、英宗相比,他是個想有所作為的皇帝,因而繼位不久,便從江寧將王安石詔回。據《宋史·王安石傳》:熙寧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對。帝問所治為先,對曰:“擇術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日:“陛下當法堯舜,何以太宗為哉!堯舜之道,至簡而不煩,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難,但末世學者不能通知,以為高不可及爾。”帝日:“卿可謂責難於君。朕自視眇躬,恐無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輔政,庶同濟此道。”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亦載宋神宗詢問王安石“祖宗守天下,能百年無大變,粗致太平,以何道也”的問題,面對神宗的頻頻垂詢,於是王安石寫了這篇文章。

賞析

這篇文章以揚為抑,褒中有貶,在探究北宋立國以來百餘年間太平無事的原因的同時,剖析了宋仁宗統治時的種種弊病;透過“百年無事”的表像揭示出危機四伏的實質,犀利地指出因循守舊、故步自封的危害;並就吏治、教育、科舉、農業、財政、軍事等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主張。文章條理清晰,措辭委婉,情感懇切坦誠,是歷代奏議中的佳作。

此文大致可分為五段。第一段是交代寫作緣起。宋神宗趙頊是一個有志圖強的年輕皇帝,西元1067年即位。即位時只有二十歲,出於謀求富國強兵、改變“本朝”積弊的迫切願望,他即位第二年便召見王安石進京議對。此時王安石已近“知天命”之年,其經歷、見識很不一般。他從少年時起即胸有“軒冕”之志,曾自言“材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憶昨詩》)。出仕前又跟隨宦遊四方的父親到過嶺南、江蘇的不少地方,對於下情已有所體恤。中經丁憂,二十一歲人京應禮部試,首試即中,以第四名的好成績登楊真榜進士。王安石由於個性拗强,人品高尚,學識淵博,素有“矯世變俗之志”,名播朝野。神宗早在東宮時已聞王安石大名,繼位後,對這位寫了《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萬言書》),提出“改易更革”主張的王安石十分倚重。這次把他由江寧召回京都,就是向他諮詢北宋百年來沒出大亂子的問題,要他當面回答這是什麼原因。面對皇上,口頭回答這麼重大的問題,難無惶恐,加之時間緊迫,未敢遷延,來不及詳對,即告辭返回。事後,他又覺得不符合近臣侍奉君主的道理,遂寫了這篇《劄子》,進一步申述改變積貧積弱局面、實行變法的實際需要和理論依據。神宗激賞此文,次年二月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副宰相),變革遂張。此文可視為王安石變法的先聲。

第二段是對“本朝”自開國皇帝趙匡胤至仁、英二宗的一一稱頌,從而作出“此所以享國百年而天下無事”的初步答案。既然是百年的事,自然以前幾任皇帝都得提到。宋太祖因是開國之君且較有作為,所以說得較多,其餘太宗、真宗、英宗都是一句帶過,唯獨對宋仁宗所論最詳。這倒不是仁宗特別英明,而是因為他在位時間長,而暴露出的問題最多,後遺症亦最‘大,所以必須加以詳盡分析。

第三段,作者以“從官”的身分極言仁宗的所謂政績美德,稱頌他“仰畏天,俯畏人.寬仁恭儉”,用今天的話說,就是王安石認為仁宗當皇帝時,對上尊崇天意,對下兼聽眾議,寬仁恭儉,做得自然而又始終如一。尤可貴者,“未嘗妄興一役,未嘗妄殺一人”,審理案件力求給犯人留一條活路,而對於官吏擾民深惡痛絕。對外不忍興師動眾,對內賞罰合理,不信讒言,處處依法辦事。皇帝給監察機關帶了個好頭,所以各級官吏不敢擅自發號施令。也不敢做傷害百姓的事。自西夏歸順宋朝後,再沒有發生較大的邊境民族叛變之事。這樣邊民可免遭戰亂之灾,內地群眾亦可安居樂業。皇親國戚不敢觸犯法令,他們立身行事有的比百姓還謹慎,這是刑法公道所收到的成效。上百萬軍隊是穩定的,一旦有貪污盜竊的人,很快便被揭露,至於在灾荒之年趁火打劫的人,會立即被破獲,而皇帝身邊的人也不敢擅作威福,索取賄賂。奸佞貪婪者偶被錄用,但不能長久。各級官吏的任命提升雖不盡如人意,但也並無遺珠之憾,這是任人唯賢和依靠法制的結果。由於深得人心,所以在仁宗皇帝去世時,人們就像死了親生父母一樣悲痛萬分。

第四段篇幅比上段略短,卻是全文的重點段落,也是作者的醉翁之意之所在。頭一句開門見山,指出“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可謂深中腠理。這些弊病分別表現在以下諸方面:一是皇帝朝夕共處的不過是宦官和婦女,臨朝理事,又不外是一些瑣碎之務,遠不如那些有作為的國君,能同士大夫一起研討先王的治國之法,從而在全國加以推行。二是對於事物不分名與實,一切聽憑自然而不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雖任用了賢人,但小人也佔據一定職位;正確的言論皇帝不是不聽。但錯誤的主張也時時被採納。三是沒能通過學校教育培養人才,以詩賦和背誦古書的辦法取士,論資排輩、按科名資歷任用官吏,而沒能採取必要的考核措施。四是監察機關(監司)沒有稱職的官員,邊將不是由軍隊中有指揮經驗的人擔任,而是任命一些並無軍事知識和指揮能力的人充當。五是官吏調動頻繁難以考核其政績,而“遊談之眾”便以假亂真,賢人反被埋沒;靠私交、“走後門”擴充自己聲望的人,大都成了高官;不靠後臺、對公事盡職盡責的人,有時反被打擊排擠,故而上下偷懶,一味取悅於人;賢人有職無權,才能得不到發揮,實等同於庸人。六是沉重的徭役造成農民破產,而政府沒有設立專門機构,負責興辦整修農田水利等等。七是邊防部隊沒有進行訓練整頓,其中多有疲憊衰老者;內地駐軍全是兵痞無賴,沒能改變五代以來在養兵問題上籠絡遷就的壞風氣。八是對於皇族成員不曾經過嚴格教育和選拔,竟然委以重任,這不符合先王獎優罰劣的用人原則。九是朝廷對於理財,大都沒有恰當的辦法,所以儘管皇帝本人很節儉而百姓並不富裕,皇帝對國事百般操勞而國家卻不强盛;幸而沒有外患,也沒遇到特大天灾,所以一百多年來沒有出亂子。十是雖說事在人為,但“本朝”的創建和存在卻是上天保佑的結果。

顯然,以上十條,沒有一條不是對北宋朝廷的嚴厲責備。遺憾的是後世讀者曾對王安石的這一苦心孤詣產生了誤解,認為“雖日人事……此其所以獲天助”之說,是對北宋的歌功頌德,把功勞歸於皇帝和上天,表現了他作為地主階級政治家的局限性。實則相反,這是王安石改革主張徹底性的實際表現。因為這十條的寓意在於北宋王朝已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僅僅靠上天幫助的偶然性得以維持,如不改革,絕無出路。《宋史》本傳載:神宗詔問“為治所先”,王安石對日“擇術為先”。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北宋以來因循守舊的現行治術,而主張必須擇取和制訂足以對付內憂外患、天災人禍的新的治國方案。

第五段指出“知天助之不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終,則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這也不能理解為作者對宋神宗的吹捧。鑒於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一個有作為的大臣的滿腹牢騷,也只能是委婉地、甚至是違心地加以表述。這一段話雖不多,但分量很重,它無異於警告趙頊說:天助是靠不住的,人事也不可有始無終,即使你對這些話很忌諱,囙此而怪罪我,我也要把心裡的話說出來,從而忠告你必須重新選擇(擇術為先)有助於變法圖強的“人事”。成敗在此一舉,你如聽取勸告,留心國事,實施變法,這便是天下人的一大福份!王安石的這些話中之話何等尖銳,哪裡有什麼美化和吹捧的意味!

特點一:本文組織嚴密,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論述明白充分,具有很强的說服力。

特點二:措辭委婉,情感直白坦誠。語言表達上謙恭委婉。如一、五段,極盡臣子之禮。表述思路上以頌揚為鋪墊,寓貶於褒、以揚為抑。如二、三、四段。由此,王安石剖析了四十多年中的種種弊病透過百年無事的表面現象揭示出當前面臨的種種危機,指出因循守舊的危害,並就吏治、教育、科舉、農業、財政、軍事等諸多方面提出自己的見解。

特點三:在語言方面,本文很好地運用了對偶、排比等手法,使字句音節鏗鏘,為文章生色不少。

本文標題: 《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鑒賞呢?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8917107024266
相关資料
《半山春晚即事》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惟有北山鳥,經過遺好音。元豐中營建園宅,稱半山園,因其地距白下門與鐘山均為七裏,正在一半路程中,並自號半山,此詩即作於此時。在此寧謐的氛圍裏,突然傳來陣陣清脆悅耳之聲,抬頭看去,原是北山一鳥,掠飛而過,留下一片“好音
標籤: 半山春晚即事 文化 讀書 詩歌 春風 北山
《生查子·元夕》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去年元宵節的時候,花市被燈光照的如同白晝。這首元夜戀舊的《生查子·元夕》其實是朱淑真所作,長期以來被認為歐陽修所作,其實是當時怕壞了女子的風氣,才將作者改為了歐陽修的。
標籤: 生查子 佳人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鑒賞呢?
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離歌且莫翻新闋,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餞行的酒席前就想先把歸期說定,一杯心切情切,欲說時佳人無言滴淚,如春風嫵媚的嬌容,先自淒哀低咽。這首詞道離情,寫
標籤: 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 玉樓春 文化 歐陽修 春風
《浪淘沙·把酒祝東風》的創作背景是什麼?該如何賞析呢?
把酒祝東風,且共從容。垂楊紫陌洛城東。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洛陽城東郊外的小道已是柳枝滿垂。寫自己獨遊洛陽城東郊,飲酒觀花時而產生的願聚恐散的感情。這首詞為作者與友人春日在洛陽東郊舊地重遊時有感而作,在時間睛跨了去年、今年、明年。此詞為
標籤: 娛樂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