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有哪四大疑點?真相是什麼?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是我國古代以弱勝強的著名經典戰役之一,但是關於這場戰役,其中有四大疑點,今天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各位朋友帶來詳細解答,感興趣的話就快來看看吧~

眾所周知赤壁之戰是我國古代以弱勝強的著名經典戰役之一,但是關於這場戰役,其中有四大疑點,今天老資料網小編就為各位朋友帶來詳細解答,感興趣的話就快來看看吧~

赤壁之戰結束以後,曹、劉、孫三家的發言人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各執一詞,其新聞報導及時事評論儘管有所不同甚至互相衝突,但在明眼人看來,通過這些內容的互相印證,還是不難弄清歷史的真相。陳壽在《三國志》的《魏志》、《吳志》、《蜀志》中,就分別錄人了三方之聲。《吳志•吳主傳》說,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各領萬人,與劉備共同迎擊曹操,結果是“遇於赤壁,大破曹公軍。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饑疫,死者大半”。至於赤壁破曹的戰畧、戰術及主要過程,《周瑜傳》的記載更加具體。與此大致相同的記載是,《蜀志•先主傳》說,孫權派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劉備並力,起先,聯軍“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接著,劉備“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時又疾疫,北軍多死,曹公引歸”。然而,曹操一方的說法則與孫、劉兩家出人很大。《魏志•武帝紀》說:“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這種說法不但隱瞞了曹軍慘敗的真相,而且對周瑜所代表的一方竟然隻字不提,似乎赤壁之戰只不過是曹、劉之間一場小小的遭遇戰,跟孫權毫無關係。如果孤立地閱讀這麼一段,讀者就難免發生這樣那樣的疑問。例如清代學者姚範在《援鶉堂筆記》中問道:“此不言吳人使周瑜,何也?”當然,這一類問題,今天已不難解决,因為我們只需瞭解《三國志》“互文見義”的筆法,進而參攷常璩《華陽國志》、袁宏《後漢紀》、範曄《後漢書》、許嵩《建康實錄》等有關內容,就不會被某些歷史人物的政治煙幕所迷惑。


不過,由於《三國志》等歷史文獻只能勾勒史事的梗概,而小說《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的描述又大量採用虛構的藝術手法,再加上自然地理的演變及歷代傳說的歧异,有關赤壁之戰的地點、時間、規模及戰爭的諸多細節,歷來眾說紛紜。最近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學術事業的發展,在三國歷史和三國文化的研究上出現了一系列著述,例如盧弼《三國志集解》(1957年),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1990年),李純蚊《三國志研究)(2002年),張大可《三國史研究X2003年),張靖龍《赤壁之戰研究X2004年),天行健《正品三國》(2006年),於濤《三國前傳》(2006年),盛巽昌《三國演義補證本》(2007年),沈伯俊《三國演義大辭典》(2007年)等。參攷上述論著,我們至少在討論以下四個問題時,能够從最新的起點出發。

第一,赤壁是一座山的名稱,還是某一地段的名稱?傳說赤壁的遺址現有五處,哪一處跟真迹更為接近?在歷史研究與旅遊事業與時俱進的今天,人們對此特別關心,是可以理解的。其實,赤壁遺址早在宋代已有五處,即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所謂“薄圻”(後來寫作“蒲圻”,今湖北赤壁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謂“嘉魚”、唐《漢陽圖經》所謂“漢川”、宋蘇軾所遊“黃州”及宋代傳說的“江夏”。現在看來,最接近三國時代的《荊州記》和《水經注》可信度較高,唐《漢陽圖經》以下的三種傳說均與事實不符。關於這一點,盧弼在《三國志集解》裏對前人的論述作了很好的總結。最值得參攷的是,近年出版的《赤壁之戰研究》論證了《荊州記》“蒲圻”之說的可信性,並說明“赤壁”絕不是一座山的名稱,因為它所指的範圍是沿江百里的南岸地區。

第二,火燒赤壁的具體時間,究竟是十月還是十二月?過去也有不同的說法。《中外曆史年錶》(翦伯贊主編)的著錄是:“十月,曹操以舟師攻孫權,權將周瑜大破之於烏林、赤壁,操敗退南郡,留兵守江陵而還。十二月,劉備攻佔武陵、長沙、桂陽、零陵諸郡。”這個著錄是誤解南朝宋範曄所撰《後漢書》的結果。《後漢書•孝獻帝紀》在建安十三年的末尾記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冬十月癸未朔,日有食之”。另一件是“曹操以舟師伐孫權,權將周瑜敗之於烏林、赤壁”。如果參攷比《後漢書》撰寫時間更早的《三國志》、《後漢紀》等書,就可以斷定,《後漢書》在根據舊史記錄第二件大事時省略了“十二月”等文字。在這方面,《後漢紀•孝獻皇帝紀》的記載最為詳細,今摘錄如下:“九月,劉琮降曹操……時孫權軍於柴桑,劉備使諸葛亮說權,權大悅,即遣周瑜將水軍三萬,隨亮詣備,並力拒操。冬十月癸未,日有食之。十二月壬午,征前將軍馬騰為衛尉。是月,曹操與周瑜戰於赤壁,操師大敗。”這段記載跟《魏志•武帝紀》相合,可見孫、劉聯軍早在九月份已經備戰,而赤壁交鋒及曹軍敗退的時間是兩個多月以後的十二月份。

第三,關於三方投人赤壁之戰的兵力,特別是曹操一方的人數,《三國志》或《三國演義》的讀者一向有多種猜測。對此,《三國史研究》在《赤壁之戰考辨》中有比較平實的分析,大意如下:曹操號稱“80萬”,是虛張聲勢,他南下率30萬眾,並荊州兵約10萬,總計40萬。但曹操駐防新得的荊州,分散了兵勢,用在赤壁之戰的第一線兵力只有一半,且又是“以疲病之卒禦狐疑之眾”,故周瑜說“眾數雖多,甚未足畏”。聯軍方面,劉備有2萬人駐夏口,孫權有十萬之眾屯柴桑。聯軍用於第一線的兵力,劉、關、張率2000人助陣,共3.2萬。孫、劉雙方都留有大軍為後援。總之,三方動員總兵力50餘萬,而在第一線陣地上,聯軍以3.2萬之眾,對抗了20餘萬曹軍。

第四,或者把小說虛構的故事當成歷史的真實,或者用正史《三國志》諫校正小說《三國演義》,這種現象的不時出現,說明我們有必要弄清史書和小說的區別:史書的價值在於“實”,史家所追求的是“實錄”;小說的精彩在於“虛”,作家的著力點是“虛構”。所以,當我們為《三國演義》“草船借箭”、“借東風”等情節鼓掌時,所讚賞的是小說家的虛構能力。

本文標題: 赤壁之戰中有哪四大疑點?真相是什麼?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7966311774770
相关資料
白溝河之戰中,朱棣為何能够反敗為勝呢?
我們都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成功擊敗了朱允炆的大軍,最後順利登基稱帝。然而靖難之役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反而是困難重重,燕軍幾次處於潰敗的邊緣,朱棣也好幾次差點丟了性命。白溝河之戰爆發在建文二年四月,這場戰役的勝負直接關係到朱棣靖難的成功與
標籤: 明成祖 歷史 明朝 朱允炆 明朝歷史
如何評估界橋之戰?界橋之戰對各方產生了哪些影響?
漢獻帝初平二年冬,公孫瓚屯兵磐河,袁紹在界橋應戰。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如龍凑之戰、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及董卓借漢獻帝之名遣使和解告終。此戰是以步兵、弩兵戰勝騎兵的經典戰例,也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範。該行為引起公
標籤: 公孫瓚 袁紹 歷史 三國 袁術 東漢
界橋之戰是如何爆發的?公孫瓚在元氣大傷下最終覆亡
界橋之戰發生於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時期,是袁紹與公孫瓚為爭奪冀州而開打的戰爭,為各地諸侯爭奪地盤明顯化的第一次會戰。漢獻帝初平二年冬,公孫瓚屯兵磐河,袁紹在界橋應戰。此戰之後雙方仍然爭戰不斷,如龍凑之戰、巨馬水之戰,歷時兩年,以雙方互相耗盡兵糧
標籤: 公孫瓚 袁紹 歷史 騎兵 劉虞 東漢
為什麼說平壤之戰是萬曆名將李如松的巔峰之戰?
)明朝在朝鮮平壤圍殲日軍的一場攻堅戰。萬曆二十年日本太政大臣關白豐臣秀吉假道伐明遭拒後,發兵14萬人進攻朝鮮短時間內朝軍被打得大肆潰敗,日軍順利侵佔平壤。小西行長領兵3萬據守平壤城。李如松採用三面圍攻,東面設伏的作戰部署攻城。平壤戰役,總計
標籤: 平壤 李如松 歷史 李如 日軍 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