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深處的文學記憶——抗戰題材作品中的英雄群像

我是讀著抗戰文學的紅色經典長大的,也是在這些作品的感染和鼓舞下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發生在20世紀的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戰爭。應該說,在不同的戰區、不同的根據地,都會留下有著不同地域特點的抗戰文學作品。流傳至今的抗戰文學經典作品有很大一部分發源於河北,而又相對集中於冀中地區。

歷史深處的文學記憶

——抗戰題材作品中的英雄群像

■李西嶽

我是讀著抗戰文學的紅色經典長大的,也是在這些作品的感染和鼓舞下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的。我在閱讀和觀看過程中發現,《荷花澱》《新兒女英雄傳》《野火春風鬥古城》《敵後武工隊》《烈火金剛》《戰鬥的青春》《平原槍聲》《平原遊擊隊》《平原烈火》《腹地》等小說、《地道戰》《雁翎隊》《小兵張嘎》《回民支隊》《狼牙山五壯士》等電影作品,描寫的是河北人民血與火的抗日鬥爭生活,刻畫的是燕趙兒女抗戰英雄的形象,它們所具備的文學價值和精神品質,不僅成為中國敵後抗戰文學的典範,同時也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

發生在20世紀的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戰爭。抗日戰爭曠日持久,悲壯慘烈,中華大地上狼烟四起,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應該說,在不同的戰區、不同的根據地,都會留下有著不同地域特點的抗戰文學作品。流傳至今的抗戰文學經典作品有很大一部分發源於河北,而又相對集中於冀中地區。我查閱了大量河北抗戰史料,並在2005年沿著當年的晋察冀根據地版圖實地走了一遍,訪問了許多抗戰老兵和老作家。我初步的認識是,這與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抗戰背景有直接關係。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河北很快成為華北敵後抗戰的中心。1940年百團大戰之後,被稱為“中國通”的岡村寧次機接替多田駿赴任日軍駐華北方面軍司令官。他認為,華北的“治安”形勢糟糕,根本問題在冀中。當年,冀中有“八路軍的米糧倉”之稱,是冀中平原的老百姓送糧送棉支持了山裡的八路軍。於是,岡村寧次下决心,要用5萬大軍對冀中進行大掃蕩,用竭澤而漁的手段來瓦解八路軍與老百姓的魚水關係,用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徹底摧毀冀中的抗日武裝力量,這就是慘絕人寰的1942年“五一大掃蕩”。這次大掃蕩長達數個月,被抓、被殺害羣衆5萬餘人,成為日軍侵華史上在中國農村製造的最大慘案。

在實地走訪和查閱資料中,我感受到,這次慘絕人寰的大掃蕩雖然給冀中抗日根據地造成了巨大損失,但也極大地激發了冀中軍民的反抗勇氣和鬥爭精神,創造了許多英雄傳說。自古燕趙多悲壯之士,從文化源頭上來看,在燕趙的文化和精神裡面,有血性、有情懷、重傳統。三種文化元素相互滲透,構成了“勇武任俠”的顯著特徵,英雄的燕趙兒女在抗戰鬥爭中則把這一文化特徵彰顯得淋漓盡致。“寧做刀下鬼,不當亡國奴”成為每個人的口號;毀家紓難,視死如歸也成為每個人的真實行動。狼牙山五壯士、回民支隊馬家母子兩代英雄、子弟兵的母親戎冠秀、工人抗戰英雄節振國、兒童抗戰英雄王二小等,這些抗戰英雄都誕生在燕趙大地。

值得一提的是,在冀中“五一”反“掃蕩”中,我的家鄉冀中父老不僅彰顯了血性,更凸顯了智慧,創造了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等戰法;雁翎隊、平原遊擊隊、敵後武工隊等抗日武裝也相繼成立;同時,也留下了以這些戰爭樣式為範本的文藝作品,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受這些作品的影響,我花費十年時間創作了一部40萬字反映冀中軍民抗戰鬥爭生活的長篇小說《血地》。我的創作用意,就是想讓讀者看看,當年冀中這片美麗的熱土是如何被鐵蹄踐踏、鮮血浸染,冀中軍民是如何在刀尖上行走的。

與其跪著屈辱地死,不如站著為尊嚴求生。一些有良知的知識份子投筆從戎,奔赴抗日戰場。他們一手拿槍,一手拿筆,一邊打仗,一邊創作。他們根本不是什麼作家、詩人,他們是戰士,也是英雄。比如,《青春之歌》的作者楊沫,曾擔任過冀中區婦救會宣傳部部長;《平原槍聲》的作者李曉明,是縣大隊的政委;《小兵張嘎》的作者徐光耀,是鋤奸幹事;《野火春風鬥古城》的作者李英儒,是遊擊隊步兵團團長;《敵後武工隊》的作者馮志,曾任武工隊小隊長……他們都是從日寇的拉網掃蕩、鐵壁合圍中闖過來的人,他們的作品完全是生活的經歷、戰火的薰染。

如果仔細梳理一下這些抗戰文學作品,不難發現,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弘揚民族正氣,敘寫民族史詩,講述精彩故事,塑造英雄形象,用文學頌揚燕趙兒女愛國、救國、報國、殉國的家國情懷,從而迸發出感染、教育、啟迪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比如,田間的詩《假如我們不去打仗》:“假如我們不去打仗/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還要用手指著我們的骨頭說/看,這是奴隸”。試想,這首詩在當年具有多麼大的震撼力與號召力。

孫犁的《荷花澱》《蘆花蕩》等系列抗戰題材小說是敘事與抒情相互融合、寫實與寫意相得益彰的整體,作品散發著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情韻和氣息,小說所傳達的戰爭中的人性美、人情美、風俗美,成為一道特殊的抗戰文學風景,給苦難的中國人民帶來希望和精神滋養;而其作品進入中學課本,不僅使青少年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受到藝術感染和美的薰陶。

小說《小兵張嘎》《平原烈火》的作者徐光耀是年過九旬至今仍健在的抗戰老兵,後來改編成電影的《小兵張嘎》幽默詼諧,寓教於樂,久映不衰。徐光耀曾說過這樣的話:“久而久之,那些與自己最親密、最熟悉的死者,便會在心靈中復活……倘不把他們的精神風采化在紙上,就對不起良心。”在這種良知的感召下,老先生矢志不渝,筆耕不輟,在其晚年又創作出版了長篇散文《昨夜西風凋碧樹》,並斬獲第二届魯迅文學獎,這在他們那一代作家當中是不多見的。

這些抗戰文學把燕趙大地的抗戰圖景描繪得波瀾壯闊,把燕趙兒女的慷慨悲壯展現得淋漓盡致,也讓抗戰英雄形象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記憶。如《烈火金剛》中的史更新、肖飛,《敵後武工隊》中的賈正、魏强,《平原槍聲》中的馬英、王二虎,《野火春風鬥古城》中的楊曉冬、金環、銀環,《小兵張嘎》中的嘎子、羅金保……這些英雄都有著遠大的革命理想,這種理想遠遠超過了自身生命、個人情感以及家族利益。在這種理想的指引下,他們充分展示出非凡的勇氣、超人的意志、堅韌的毅力、高尚的情操以及出眾的智慧,從而使這些英雄形象光彩照人,令人肅然起敬。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我們,沒經歷過抗戰,我們就是從這些作品中認識英雄,感受英雄,進而崇拜英雄的。應該說,抗戰文學為讀者貢獻的英雄形象是功不可沒的,是有劃時代意義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是歷久彌新的。

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再次審視這些紅色經典文學作品就會發現,一些英雄形象因過於高大而缺少鮮活,因性格單一而失之豐滿。

當然,站在今天的角度,我們不能過於苛求那些創作紅色經典抗戰文學的作家們。就他們自身的經歷和閱歷而言,還難以走出某種局限與窠臼,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當年,他們在青少年時期便走出家門,走出校門,投身抗戰,既為中國抗戰事業貢獻了青春力量,又為讀者留下了那麼多感化人、教育人的優秀文學作品,這就足以令我們後人敬仰與尊崇了。

本文標題: 歷史深處的文學記憶——抗戰題材作品中的英雄群像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434146552783
相关資料
穿越時光隧道,聽海軍航空兵老英雄高翔講過去的故事
客廳不大,擺放著老式沙發、茶几等簡單的傢俱。牆壁上掛著幾個大大小小的鏡框,鑲嵌著一張張或黑白或彩色的照片:有主人公年輕時登上戰鷹的英姿,有他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接見的時刻……房子的主人是50多年前在海南島上空一舉擊落來犯的美軍飛機、榮
標籤: 高翔 海軍航空兵 時光隧道 空軍 戰鬥機 飛行員
志願軍老戰士胡長哲講述與黃繼光母親的“家書情”
近日,89歲的抗美援朝老兵胡長哲再一次來到遼寧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想再看看黃繼光母親寫給自己的親筆信。68年前,這封信穿越紛飛的戰火送到朝鮮戰場,影響了這位志願軍戰士的一生。當時,胡長哲不知道確切的收信地址,只能在信封上寫“英雄黃繼光的家鄉
標籤: 黃繼光
99歲老紅軍餘新元,講故事的老兵有故事
在遼寧省軍區鞍山第二離職幹部休養所裏,99歲老紅軍餘新元問道。餘新元會講故事出了名。餘新元講的故事,都是他的親身經歷、親眼見證。今天,讓我們調整聚光燈的角度,照在“講故事的人”身上,一起去品讀老紅軍餘新元自己的故事。餘新元為幹休所工作人員宣
標籤: 雷鋒 白求恩
六十九師採取“正面堵擊,攔腰側擊”戰術解放溧陽之戰
為切斷滬寧鐵路和寧杭公路,阻截南京的國民黨軍向杭州潰逃,23日中午,二十三軍奉命向金壇、溧陽方向追擊前進。經審問俘虜得知,國民黨五十一軍已向溧陽逃竄。六十九師於下午4時出發,向溧陽追擊。六十九師隨即改變策略,决定採用船隻渡河。六十九師採取“
標籤: 溧陽 國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