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朱仁斌課題組在南極苔原鹵甲烷源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obertC.Rhew課題組合作,在南極苔原鹵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現時針對鹵甲烷自然源匯的量化及其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而對兩極地區鹵甲烷源匯研究較缺乏。全球變暖和海洋動物活動可能會影響苔原土壤鹵甲烷的源匯過程。

中國科大極地環境與全球變化安徽省重點實驗室朱仁斌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Robert C. Rhew課題組合作,在南極苔原鹵甲烷產生與消耗過程和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Methyl Chloride and Methyl Bromid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oastal Antarctic Tundra Soils Subject to Sea Animal Activities”為題線上發表在環境科學著名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氯甲烷(CH3Cl)和溴甲烷(CH3Br)是重要的痕量溫室氣體,也是大氣中氯和溴的主要攜帶者,它們在大氣中壽命約為10個月,可通過對流層進入平流層催化破壞臭氧。自1987年蒙特利爾條約簽署以來,人為源鹵甲烷的排放得到了有效地遏制,自然源鹵甲烷對臭氧的破壞作用顯得尤為突出。大氣CH3Cl和CH3Br源匯平衡動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臭氧層的耗减速度和恢復尺度。現時針對鹵甲烷自然源匯的量化及其機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而對兩極地區鹵甲烷源匯研究較缺乏。

南極是全球增溫最劇烈的地區之一。隨著氣候變暖,南極冰蓋退縮形成的無冰區苔原是海洋動物(企鹅和海豹等)的重要棲息地;大量企鹅糞在土壤中的沉積强烈地改變了苔原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全球變暖和海洋動物活動可能會影響苔原土壤鹵甲烷的源匯過程。可是,位於南極“臭氧洞”底部的苔原土壤鹵甲烷源匯通量及其影響因素還未見有文獻報導。由於南極嚴酷的環境條件,現場定量苔原鹵甲烷通量很困難;南極土壤是鹵甲烷的源還是匯仍然未知。

圖1.左圖:南極不同類型苔原區域土壤CH3Cl和CH3Br源匯通量特徵(UTS:普通苔原土壤;SCS:海豹聚集區苔原土壤;TMS:苔原沼澤土壤;PCS:企鹅聚集區土壤;PLS:鄰近企鹅聚集區土壤).右圖:顯示了南極土壤經厭氧培養和熱滅菌實驗測得的CH3Cl通量間的線性相關性.

該研究採集了南極普通苔原、企鹅與海豹聚集區及其附近的苔原,以及苔原沼澤等區域土壤,通過一系列類比培養實驗,發現苔原土壤是CH3Cl和CH3Br的匯,普通苔原土壤對二者消耗速率顯著高於企鹅、海豹聚集區及其附近的苔原土壤。海洋動物活動促進了CH3Cl和CH3Br的產生而降低了匯的强度,動物聚集區苔原環境是南極地區鹵甲烷產生的潜在熱點。所有CH3Cl和CH3Br平均通量呈顯著正相關,表明二者在土壤中具有相似的產生和消耗的機制,且二者通量比值顯著低於北極苔原土壤,暗示了南極苔原土壤更有利於CH3Br的降解。通過-4~12℃溫度梯度土壤培養實驗,揭示了溫度新增促進了普通苔原土壤CH3Cl和CH3Br的消耗,全球變暖將進一步新增二者的匯强。

進一步通過厭氧培養和熱滅菌實驗研究,發現苔原土壤均由CH3Cl匯轉變成淨排放源,且企鹅聚集區土壤CH3Cl排放量顯著高於其它區域土壤。厭氧培養和熱滅菌處理的土壤CH3Cl通量呈現强的正相關性,表明了這些土壤CH3Cl消耗和產生過程分別受微生物氧化和非生物過程調控,且非生物產生過程不依賴於氧氣。海洋動物傳輸為苔原土壤提供了豐富的有機質和鹵素基質,新增了鹵甲烷非生物產生量,抵消了微生物降解速率,從而减小了鹵甲烷的匯强。

圖2.南極不同區域苔原土壤在-4~12℃溫度梯度培養下CH3Cl和CH3Br通量變化特徵(UTS:普通苔原土壤;SCS:海豹聚集區苔原土壤;PCS:企鹅聚集區苔原土壤)。

綜合分析表明:南極苔原土壤CH3Cl消耗速率雖然低於北極幹苔原和亞北極森林土壤,但高於北極濕地苔原,而CH3Br消耗速率顯著高於北極苔原、亞北極濕地和森林土壤。囙此,苔原土壤是南極鹵甲烷重要的區域匯。南極地區對氣候變化高度敏感,氣候變暖將進一步新增苔原土壤鹵甲烷匯的强度。據統計南極約有6.9×107對企鹅,大量企鹅活動及其糞便對海洋源元素的生物傳輸,促進了鹵甲烷非生物產生而减弱了土壤匯的强度;氣候變化影響企鹅的遷移和種群的大小,進而干擾苔原土壤鹵甲烷源匯通量和當地的大氣環境。該研究對於預測南極鹵甲烷源匯過程對未來平流層臭氧破壞的貢獻具有重要意義

審稿人認為“authors conducted a series of sound,well-designed,and thoughtful experiments,and for the first time they confirmed that overall tundra soil acted as a net sink of CH3Cl and CH3Br.(作者們進行了一系列合理的、精心設計的、周到的實驗,首次證實了南極苔原土壤是CH3Cl和CH3Br的匯)”;“The authors provide compelling laboratory evidence for in-situ formation and degradation of halomethanes in the investigated soil samples.(該工作對南極苔原土壤鹵甲烷的產生與消耗的機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實驗室證據)”;“These results are very interesting,novel and original,and are helpful for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這些有趣的、新穎的、創新性的實驗結果有助於在全球變暖背景下評估當地生物地球化學環境與南極區域鹵甲烷淨收支的關係)”。

該論文第一作者是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博士生張婉穎;朱仁斌教授與Robert C. Rhew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776190;41976220)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XDB40010200)以及美國國家科學基金(EAR-1530375)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doi.org/10.1021/acs.est.0c04257

資料標籤: 南極 甲烷 科學
本文標題: 中國科大朱仁斌課題組在南極苔原鹵甲烷源匯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7579971843
相关資料
中國科大陸高鵬教授雷電研究團隊在赤道地區雷暴產生的高能輻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作為全球閃電密集發生的區域之一,東南亞赤道地區尚無有關TGFs的地基閃電訊號同步量測及相關分析研究。針對這一問題,中國科大雷電研究團隊同馬來西亞科技大學MohdRiduanAhmad博士合作,在麻六甲地區架設低頻磁場測站,利用射頻波段的雷電
標籤: 雷電 科學 科普
深大高院熊海研究員課題組在“Click”化學合成的三唑環化物類化學感測器領域的綜述論文發表在化工類Top期刊Dyes,and,Pigments
最近這一研究領域發表的論文數量顯著增加,報導了更可靠和更複雜的基於三唑環的化學感測器產生一系列發色團用於各種有趣的分析物。本文綜述了基於2012年至2020年報導的“點擊”化學生成的三唑類化學感測器的開發,以幫助研究人員迅速瞭解該研究領域的
標籤: 研究員 化學 科學 科普
鄭炎松教授課題組在手性AIE分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手性CPL活性資料能否在實際中應用,它們的CPL不對稱因數大小和螢光量子產率高低是關鍵因素。但手性有機螢光分子CPL不對稱因數一般只有10-5至10-3,遠小於理論絕對值2。為解决這一問題,一般是使用有機螢光分子自組裝生成超級螺旋纖維來提升
標籤: 手性 科學 科普
西南石大丘灘儲集體多尺度縫洞融合建模理論與技術創新及規模應用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石油集團測井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西南石油大學、中國石油瓦斯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中國石油瓦斯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儲氣庫管理處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