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徐紅星團隊在納腔增强光譜取得系列進展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徐紅星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等離激元納腔增强光譜研究,從早期的增强拉曼散射、增强螢光光譜,到今天發展成為內容豐富的納腔光物理。這些論文的第一署名組織是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張順平副教授與徐紅星教授為通訊作者。

金屬納米顆粒的亞波長光場束縛特性使其成為一個光學納腔,可大大提升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强度。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徐紅星課題組長期致力於等離激元納腔增强光譜研究,從早期的增强拉曼散射、增强螢光光譜,到今天發展成為內容豐富的納腔光物理。近幾年來,課題組圍繞光學納腔體系,實現室溫下光與物質的强耦合、極限場強/衰减速率的定量量測、電激發腔等離激元、超靈敏傳感、甚至是腔光力效應等。為更通俗地介紹光學納腔與傳統微腔的區別與聯系(圖一),課題組成員張順平等應邀在科普雜誌《物理》上撰寫題為《微腔或納腔中的光—物質相互作用》的文章,重點闡述光學納腔的主要特點以及前沿進展。

圖一光學微腔與納腔的在增强光-物質相互作用方面的比較

在一般的納腔體系中,激發光斑直接照射會帶來較强的干擾性背景和破壞性加熱效應,這影響了納腔在增强光譜方面的許多應用。近期,課題組利用銀納米立方置於金膜上(nanocube over mirror,NCOM)與銀納米線置於金膜上(nanowire over mirror,NWOM)構建了一個激發-收集分離且阻抗匹配的納米天線對(圖二a)。它們所形成的等離激元納腔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均為磁偶極共振模式、均能提供很大的電磁場增强以及垂直向上的輻射方向性。課題組以NWOM作為接收天線耦合自由空間中的光並充當表面等離激元的發射器,產生的表面等離激元沿金膜表面傳播,其電場方向垂直於金膜表面,可以高效地激發發射端的納米天線(NCOM)。這種激發和輻射功能分離的構型抑制了直接激發帶來的光熱以及背景雜訊,確保了高信噪比。此外,通過一個概念驗證實驗表明,當接收端和發射端共振波長匹配時,可以實現近場“熱點”的轉移,從而實現遠程表面增强拉曼光譜對極低濃度的分析物的檢測。這種新型表面等離激元器件可為生化檢測、非線性光學轉換和無線光通信等方面提供新的設計思路。這一成果以題為“Duplicating Plasmonic Hotspots by Matched Nanoantenna Pairs for Remote Nanogap Enhanced Spectroscopy”的論文發表在《Nano Letters》上。

圖二(a)阻抗匹配的納米天線對實現激發-收集分離的遠程拉曼光譜;

(b)等離激元納腔實現對單層TMD的穀圓偏振度的調控。

等離激元納腔除了具有巨大場增强之外,其近場也具有很大且可調的光學手性(optical chirality),可以對手性光-物質相互作用進行調節。例如,單層過渡金屬硫族化合物(TMDs)由於其巨大的激子效應、能穀自由度而備受關注。其躍遷選擇定則决定了+K和-K穀的躍遷分別和左右旋的光耦合,這一重要特性意味著基於對穀自由度的操控可以發展出資訊存儲和讀取的穀電子學器件。然而,由於室溫下穀間散射的存在,輻射的圓偏振度比較低,這限制了進一步的應用。課題組利用NCOM納腔與單層的TMDs形成了複合體系,通過新增穀極化激子的輻射速率,使之可以與穀間散射相比較,從而在室溫下得到了高達50%的圓偏振度,並利用等離激元隨外界環境敏感的特性,實現了對於納腔中TMD穀圓偏振度的逐步調控(圖二b)。該成果以題為“Selectively Depopulating Valley-Polarized Excitons in Monolayer MoS2 by Local Chirality in Single Plasmonic Nanocavity”的論文發表在《Nano Letters》上。

這些論文的第一署名組織是武漢大學,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張順平副教授與徐紅星教授為通訊作者。該些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和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等項目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www.wuli.ac.cn/CN/abstract/abstract75496.shtml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043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0c01019

資料標籤: 科學 光譜 光學 科普 納米
本文標題: 武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徐紅星團隊在納腔增强光譜取得系列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7558139087
相关資料
北大量子中心劉雄軍等預言具有內蘊拓撲機制的非常規Nambu-Goldstone玻色子的存在
北京大學量子材料科學中心劉雄軍教授和該組訪問博士後、上海交大維爾切克量子中心博士後潘建松,聯合匹茲堡大學劉文勝教授合作理論預言具有拓撲內蘊機制的非常規第二類Nambu-Goldstone玻色子的存在,並提出基於光晶格實現和觀測的方案。
標籤: 色子 量子 玻色子 拓撲
徐紅星團隊在非線性混頻過程取得重要進展
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徐紅星課題組利用相向傳播的布洛赫表面波使得單層二硫化鎢的二階非線性轉換效率提高了三個數量級,並實現混頻訊號輻射和偏振性質的可控操縱。論文第一署名組織是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我院博士生郭全兵為第一作者,張順平
標籤: 非線性光學資料 非線性 科學 科普 效率
深大高院李昇隆老師課題組於表面超分子共結晶取得一系列研究進展
過去幾年,STM分析工具加速了表面超分子化學組裝結構的研究進展,超分子組裝結構一般由非共價鍵的凡得瓦力、氫鍵甚至鹵素鍵等生成。
標籤: 科學 科普
《Nature,Communications》刊發華中科技大學夏寶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則闡述了該團隊在高效鎳鐵基析氧催化劑的最新研究進展:採用微生物腐蝕方法構築鐵硫物種修飾的鎳鐵氫氧化物納米層,從而大幅提升其析氧催化活性。化學與化工學院楊歡博士為第一作者,華中科技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化學與化工學院夏寶玉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標籤: 金屬腐蝕 能源 電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