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Catalysis封面,微生物所吳邊團隊通過電腦蛋白質設計實現溫和條件下微塑膠的生物降解

塑膠工業已逐漸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給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導致大量的廢舊塑膠垃圾不斷產生。由於其固有的硬度、强度、耐用性及穩定性需求,廢棄塑膠製品無法自動降解,長期暴露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然而,該酶穩定性極差,並不能滿足生物降解實際應用需求。

塑膠工業已逐漸發展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給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帶來方便的同時,也導致大量的廢舊塑膠垃圾不斷產生。由於其固有的硬度、强度、耐用性及穩定性需求,廢棄塑膠製品無法自動降解,長期暴露對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現時塑膠垃圾的處理管道通常是填埋和焚燒,這種“生產-廢棄-處理”的單向過程既不符合迴圈經濟的理念,也無法從源頭解决“白色污染”問題。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Richard C. Thompson等人在《Science》雜誌發表短文,提出了“微塑膠”的概念。大量不可降解的微小塑膠碎片(~20μm)在環境中逐步轉移到土壤和海洋,最終進入生態圈和食物鏈,被包括人類在內的生物攝入,威脅人類健康和動植物的生存,發展綠色生物降解策略已成為生態、環境等領域發展的迫切需求。2016年,日本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Kohei Oda團隊在《Science》雜誌報導了首個可以在30oC下可有效降解低結晶度PET塑膠的IsPETase降解酶。然而,該酶穩定性極差,並不能滿足生物降解實際應用需求。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吳邊團隊提出了一種提出新型蛋白質穩定性計算設計策略(greedy accumulated strategy for protein engineering,GRAPE)(圖1),基於電腦蛋白質設計對IsPETase進行了穩定性改造,獲得了魯棒性顯著增强的重設計酶,為拓寬生物降解塑膠的應用場景提供了新思路。

圖1.GRAPE策略示意圖

該團隊首先採用融合策略,綜合使用四種不同的單點預測算灋輔以結構缺陷分析,預測了85個潜在有益突變。隨後,他們對預測突變進行了實驗檢驗,獲得了21個有益單點突變(ΔTm≥1.5°C)。通過K-means聚類演算法,作者將21個有益單點突變分為3個Cluster,並依據貪婪算灋(圖2)對每個Cluster進行反覆運算疊加。

圖2.貪婪算灋示意圖

經過10輪反覆運算疊加,作者成功獲得熔融溫度提高31°C的IsPETase突變體(命名為DuraPETase)。在溫和條件下,DuraPETase對30%結晶度PET薄膜的降解效率相較於野生型提升了300倍(圖3B)。通過掃描電鏡可觀察到,經DuraPETase處理後的PET薄膜內部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腐蝕變化(圖3D)。

隨後,作者對DuraPETase蛋白晶體結構進行解析(圖4),驗證了突變體活性位點區域胺基酸之間協同相互作用,探究了DuraPETase效能改善的分子機制。值得注意的是,該項研究實現了2 g/L微塑膠在溫和條件下的完全降解,為廢水中微塑膠的預處理提供新的處理思路。

圖4.(a)W159H,(b)I168R-S188Q,及(c)S214H-L117F-Q119Y突變的結構分析,黃色、綠色、藍色分別代表野生型IsPETase,DuraPETase晶體結構及DuraPETase的分子動力學類比軌跡構象

GRAPE策略的優勢在於運用聚類演算法和貪婪算灋,對計算獲得的有益突變體進行系統聚類分析再結合貪婪算灋進行網絡反覆運算疊加,大幅規避了不同突變位點間的負協同相互作用,在較短時間內最大限度的探索序列空間疊加路徑。該項研究為電腦輔助蛋白質改造提供了新思路,也為進一步瞭解和推進自然環境中的聚酯水解提供了有價值的工具。近期這一成果發表在ACS Catalysis》雜誌上,並被評選為當期封面文章。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崔穎璐及博士研究生陳豔春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吳邊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微生物研究所向華研究員、唐雙焱研究員、杜文斌研究員;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劉衛東團隊;中科大劉海燕團隊;南京大學梁勇團隊以及加州大學Houk教授為該工作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與幫助。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歐盟合作項目《合成塑料降解轉化微生物菌群》、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畧生物資源服務網絡計劃生物資源衍生庫項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的支持,並獲得了諾維信公司的寶貴技術支援和幫助。

文章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atal.0c05126

本文標題: ACS,Catalysis封面,微生物所吳邊團隊通過電腦蛋白質設計實現溫和條件下微塑膠的生物降解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7277606579
相关資料
北理工研究團隊在《Accounts,of,Chemical,Research》上合作發表“含能殺菌資料”的封面文章
本文的通訊作者為北京理工大學資料學院的何春林教授,龐思平教授和美國愛達荷大學的Shreeve教授,北京理工大學資料學院博士研究生常晋傑和愛達荷大學的趙剛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該綜述總結了團隊近年來在高碘含能殺菌資料領域取得的主要進展。
標籤: 科普
暨南大學周慶華/李建雙合作課題組揭示線粒體核酸內切酶ENDOG促進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
線粒體核酸內切酶EndonucleaseG是由核基因編碼,主要定位於線粒體膜間隙,少量存在於細胞質和細胞核的蛋白質。前期的研究發現,ENDOG在細胞凋亡過程中,從線粒體釋放,進入細胞核進行染色質DNA的切割,促進細胞凋亡[1,2]。然而EN
標籤: 線粒體 細胞自噬 核酸內切酶 科學 科普 dna
微生物所在冰川低溫細菌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微生物所菌保中心辛玉華正高級工程師等人多年來致力於冰川低溫細菌資源的收集保藏、系統進化和生態適應機制研究,積累了我國11條冰川來源的低溫細菌菌種4000餘株,在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建立了我國特色的冰川低溫細菌菌種資源庫。
標籤: 微生物 科學 科普
北理工微納生物操作團隊在微納機器人與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北京理工大學是該論文唯一完成單位。同時,表明了團隊在微納機器人科技領域的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穩步提升。
標籤: 機器人 微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