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ineering》高影響力論文公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中醫方證代謝組學”專論成為中醫藥領域唯一上榜論文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15-2019高影響力論文榜日前公佈。回顧2015—2019《Engineering》的刊文情况,綜合國際知名期刊引文資料庫的統計資料,編輯部評選出15篇高影響力論文。其中,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團隊原創的中醫藥現代研究前沿創新策略:中醫方證代謝組學的CriticalReview文章是中醫藥領域唯一入選論文。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15-2019高影響力論文榜日前公佈。回顧2015—2019《Engineering》的刊文情况,綜合國際知名期刊引文資料庫的統計資料,編輯部評選出15篇高影響力論文。其中,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團隊原創的中醫藥現代研究前沿創新策略:中醫方證代謝組學(Chinmedomics)的Critical Review文章是中醫藥領域唯一入選論文。

《Engineering》是中英文雙語月刊,創刊於2015年,承載著中國工程院發揮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的使命,旨在為全球提供一個高水准的工程科技重大成果發佈與交流平臺。創刊五年來,《Engineering》在國內的知名度不斷提高,在國際的影響力逐步擴大,2019年入選“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畫”領軍期刊,2020年影響因數6.495,躍居國內工程綜合類期刊首位。

中醫方證代謝組學(Chinmedomics)是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首創的將中藥血清藥物化學與代謝組學科技綜合從而評估中藥有效性,發現與功效相關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策略,現已成為國際中藥及天然藥物研究領域的熱門研究方向之一,是中醫藥現代化研究方法學意義上的創新之舉。方劑是中醫臨床用藥形式,是我國獨自擁有知識產權的領域,中醫方證代謝組學研究方法開創了中醫藥研究的新局面,有助於揭開中藥/方劑作用的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這個複雜的“黑箱體系”。《Nature》主刊曾對“Chinmedomics”進行報導,認為王喜軍教授開創了一種能够溝通現代生物學與傳統中醫學的“語言”,讓傳統中醫不再自洽於封閉的理論體系中,實現與現代科學的“對話”。

中醫方證代謝組學:綜合代謝組學與血清藥物化學來評估中醫藥有效性的策略

中醫方證代謝組學/Chinmedomics

中醫方證代謝組學是綜合中藥血清藥物化學與代謝組學研究方法,在方-證對應並顯效的前提下,發現與臨床療效相關、體現方劑配伍、來源於組成藥物的真實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策略。中藥血清藥物化學是王喜軍教授建立的從口服中藥後的含藥血清中發現中藥體內直接作用物質的研究方法,曾在200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世紀初開始將中藥血清藥物化學與代謝組學綜合用於發現中藥與功效相關藥效物質基礎的研究探索,2012年正式提出中醫方證代謝組學的概念,並英文定義為Chinmedomics,發表在Omics雜誌。經過十餘年的深入科學研究和創新轉化應用實踐,中醫方證代謝組學策略已經成為中醫藥現代研究的前沿策略,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與應用推廣。

具體理論內涵和研究策略如下:以證候為切入點,以方劑為研究對象,利用代謝組學科技從內源性小分子代謝層面表徵證候代謝輪廓並發現證候標記物,以代謝輪廓和標記物為參數精准評估方劑治療效應;在方劑表達療效狀態下,採用一體化研究,以中藥血清藥物化學方法分析鑒定有效狀態下方劑體內的顯效成分,並將其與內源性證候標記物相關聯,發現與證候標記物軌跡變化高度關聯的方劑體內成分作為藥效物質基礎,並闡明其作用機制,從而解决中藥創新藥物設計、質量標記物發現、方劑配伍規律研究及經典名方與中成藥二次開發等理論與實踐問題。

本文標題: 《Engineering》高影響力論文公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中醫方證代謝組學”專論成為中醫藥領域唯一上榜論文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7225200757
相关資料
重大突破!西湖大學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首個人源次要剪接體的電鏡結構
此次重大突破,使施一公研究組在繼2015年首次解析世界上第一個剪接體結構、2017年解析第一個人源剪接體結構之後,再次成為世界上首個解析了次要剪接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團隊。
標籤: 施一公 內含子 剪接體 基因位點 科技新聞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人員發現深海塑膠生物群落並被《自然》遴選為研究亮點
2021年1月28日,該研究被《自然》雜誌遴選為研究亮點予以報導。該研究共同第一作者為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宋希坤及2019級碩士生呂明昕,導師均為柯才煥教授,共同通訊作者為宋希坤博士及深海所彭曉彤研究員。宋希坤博士於2017
標籤: 廈門大學 深海動物 深海生物 科技新聞
河海大學河口海岸綜合治理與保護研究團隊在連續沙波地形上逆流行進波的產生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連續沙波廣泛存在於河口海岸地區,它與水流、波浪的相互作用機制十分複雜,雖然現場和實驗室都有觀測到水流經過連續沙波地形會產生逆流行進波的現象,但是其激發條件和成長機制一直沒有得到理論上的解釋。
標籤: 科學 科普
安醫大影像醫學團隊新冠肺炎影像研究取得新突破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40例無心臟臨床症狀的COVID-19感染康復患者3個月後心臟磁共振成像表現,並以研究結果提醒臨床醫生對COVID-19康復者可能出現的遲發效應保持警惕。
標籤: 肺炎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