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醫學部孔煒和孫金鵬團隊發現體內血管緊張素II受體AT1的偏好性拮抗劑COMP,及其在抑制腹主動脈瘤中的關鍵作用

AT1受體,屬於GPCR,參與了多種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腹主動脈瘤是高度致死的心血管疾病,現時臨床尚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策略。該論文發現血管細胞外基質蛋白COMP是一種內源性AT1受體的偏好性變構調控分子,通過選擇性抑制b-arrestin-2訊號,進而發揮抑制腹主動脈瘤的保護作用。COMP也是我們所知的文獻中第一個報導的GPCR內源性偏好性拮抗劑。

2021年1月28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學與病理生理學系孔煒教授和孫金鵬教授合作,在《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 is an endogenousβ-arrestin-2-selective allosteric modulator of AT1 receptor counteracting vascular injury”的研究論文,首次發現內源性血管緊張素II受體AT1的偏好性抑制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偏好性的激動或抑制可選擇性地調控下游訊號和相關功能,是近10年來GPCR藥物開發的熱點。AT1受體,屬於GPCR,參與了多種重大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現時已發現內源性AT1受體的偏好激動分子或因素,包括Ang1-7和機械牽張力,這些因素往往促進心血管疾病的發展,囙此,體內可能也存在抑制AT1活力的內源性拮抗劑來維持血管穩態,但是否真正存在AT1受體的內源性拮抗劑尚不清楚。腹主動脈瘤是高度致死的心血管疾病,現時臨床尚缺乏有效的藥物治療策略。該論文發現血管細胞外基質蛋白COMP(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是一種內源性AT1受體的偏好性變構調控分子,通過選擇性抑制b-arrestin-2訊號,進而發揮抑制腹主動脈瘤的保護作用。COMP也是我們所知的文獻中第一個報導的GPCR內源性偏好性拮抗劑。人類編碼800多個GPCR,是否其他GPCR也存在類似的內源性拮抗劑,來維持組織穩態,非常值得將來繼續進行研究。

該研究首先通過病例對照試驗,發現腹主動脈瘤患者血漿COMP水准顯著下降,伴隨腹主動脈瘤患病風險的顯著增加。COMP缺陷顯著加重血管緊張素II誘導的小鼠腹主動脈瘤,提示COMP具有抑制腹主動脈瘤發生與發展的保護作用。機制上,COMP缺陷並不影響血管緊張素II的產生和AT1受體的表達,但PLA、SPR、哺乳動物細胞雙雜交和分子間BRET等實驗,提示COMP可與AT1的N端胞外區直接結合。有趣的是,COMP並不影響AT1下游G蛋白訊號,但選擇性抑制AT1-b-arrestin-2訊號及其相關的AT1受體構像變化。同位素競爭結合實驗表明,COMP只影響AT1/b-arrestin-2複合物的高親和力配體結合,但不影響AT1受體本身的配體結合。這些研究結果證實COMP是AT1-b-arrestin-2訊號的偏好性變構拮抗劑。COMP和AT1或COMP和b-arrestin-2的雙敲小鼠,血管緊張素II誘導後的腹主動脈瘤發生率顯著减少。COMP的EGF2結構域(53個胺基酸)介導了COMP與AT1受體胞外N端的結合,而在過表達EGF2類比肽可顯著抑制腹主動脈瘤的發生與發展,提示EGF2結構域具有潜在的臨床轉化應用意義。

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付毅副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黃婭茜副研究員和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楊照副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孔煒教授和孫金鵬教授為通訊作者。該工作還受到劉劍峰教授、王憲教授、徐清波教授、高培教授、王文恭教授和郭偉教授等的支持與合作。該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和國家重點研發計畫的資助。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0464-8

(基礎醫學院)

本文標題: 北京大學醫學部孔煒和孫金鵬團隊發現體內血管緊張素II受體AT1的偏好性拮抗劑COMP,及其在抑制腹主動脈瘤中的關鍵作用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7215948933
相关資料
信息學院葉朝鋒課題組提出新型電磁陣列成像缺陷檢測方法
電磁渦流陣列成像是控制產品品質和維護設備安全的重要科技手段,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太、高速鐵路、壓力容器、能源設施和精密製造等關鍵領域的結構健康檢測。近日,上海科技大學信息學院葉朝鋒課題組提出並驗證了新型陣列電磁渦流成像檢測方法及其探頭系統。
標籤: 科學 感測器 科普
中南大學電腦學院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電腦學院李洪東特聘副教授在阿爾茨海默症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Alzheimer's&Dementia。研究發現內含子表達水准與AD患者的神經纖維纏結病變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本項目基於多組
標籤: 中南大學 科普
《Engineering》高影響力論文公佈!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軍教授“中醫方證代謝組學”專論成為中醫藥領域唯一上榜論文
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15-2019高影響力論文榜日前公佈。回顧2015—2019《Engineering》的刊文情况,綜合國際知名期刊引文資料庫的統計資料,編輯部評選出15篇高影響力論文。其中,由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王喜
標籤: 中醫 代謝組學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中藥
重大突破!西湖大學施一公研究組在《科學》發文,報導首個人源次要剪接體的電鏡結構
此次重大突破,使施一公研究組在繼2015年首次解析世界上第一個剪接體結構、2017年解析第一個人源剪接體結構之後,再次成為世界上首個解析了次要剪接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的團隊。
標籤: 施一公 內含子 剪接體 基因位點 科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