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渦旋光檢測手性結構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中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微納米工程實驗室在利用渦旋光檢測結構手性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光子軌道角動量可以高效地探測結構的光學手性訊號。手性結構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如DNA雙螺旋結構、植物卷鬚和貝殼等。該科技有望為後續手性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研究領域提供一種全新的探測管道。

最近,中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微納米工程實驗室在利用渦旋光檢測結構手性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發現光子軌道角動量可以高效地探測結構的光學手性訊號。該成果以“Gigantic vortical differential scattering as a monochromatic probe for multiscale chiral structures”為題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PNAS [118,e2020055118(2021)]上。

手性結構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如DNA雙螺旋結構、植物卷鬚和貝殼等。除了觀察物體的幾何形態,通過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也可以分辨其手性。例如通過光子自旋角動量與物質相互作用,研究結構對左右旋圓偏振光的光學響應不同可以實現圓二色性譜的探測。那麼同樣具有手性特徵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能否用來檢測手性結構,以及如何獲得的顯著的光學響應訊號?

針對以上科學問題,該團隊研究發現通過匹配光束和手性結構的尺寸,渦旋光包含的螺旋相位(光子軌道角動量)可以與手性微結構作用,從而產生顯著的渦旋差散射。研究發現,渦旋差散射峰值所處的結構尺寸與操作波長關係區域位於之前圓二色性響應未探索的區域,並且可以實現單色光探測。該工作還研究了渦旋差散射譜與螺旋結構幾何尺寸的關係,以及增强手性分子檢測訊號的手段。該科技有望為後續手性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研究領域提供一種全新的探測管道。

圖示:(A)渦旋光和(B)圓偏振光檢測手性結構示意圖。(C)對比圓二色性和渦旋差散射響應區域。(D)產生强手性訊號時,渦旋光與結構的尺寸匹配關係。(E)渦旋光與手性結構作用示意圖。

中國科大工程科學學院微納米工程實驗室已畢業博士生倪勁成為文章第一作者,吳東教授、胡衍雷副教授、物理學院黃坤研究員和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2/e2020055118

本文轉載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聞網(http://news.ustc.edu.cn/index.htm),版權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資料標籤: 手性 科學 科普 角動量
本文標題: 中國科大在渦旋光檢測手性結構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7025793296
相关資料
國家天文臺聯合對歷史上第一個X射線黑洞雙星系統作出更精確量測
其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苟利軍研究員及學生趙雪杉、鄭雪瑩為《科學》論文的合作者,並作為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在《天體物理學報》發表關於黑洞自轉精確量測的文章。
標籤: 雙星 x射線 天文 黑洞 黑洞效應 天鹅座
南京師範大學食品與製藥工程學院黃和教授團隊在Analytical,Chemistry期刊發表封面文章,腫瘤標誌物檢測新技術的開發
由於FEN1起到支持細胞增殖的作用,其表達水准可以反映細胞增殖速率。腫瘤細胞是一類過度增殖的細胞,腫瘤細胞中的FEN1通常處於高表達狀態。研究發現FEN1表達水准與乳腺癌、卵巢癌等腫瘤的惡性程度密切相關。囙此,FEN1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腫瘤標
標籤: 腫瘤標誌物 科普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慧眼天文衛星證認快速射電暴來自於磁星
2月19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Astronomy》線上發表了慧眼衛星最新觀測結果:慧眼衛星發現首個跟神秘的快速射電暴相關聯的X射線暴,確認其來自銀河系內的磁星SGRJ1935+2154,並在國際上首先證認該X射線暴包含的兩個X射線脈
標籤: 磁星 x射線 衛星 天文 高能物理 航空航太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天文學系王挺貴教授團隊首次發現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中光學鐵發射線的遲滯效應
圖1活動星系核中正在發生的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觀測上發現,光學FeII强度與愛丁頓比率存在很好的相關性,可以作為愛丁頓比率的指針。近些年蓬勃發展的時域巡天還發現了一批區別於AGN的黑洞暫現吸積事件,稱作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這項工作進一步
標籤: 天文 黑洞 潮汐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