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突破肺移植“卡脖子”關鍵難題

2月18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項圍繞肺移植重大關鍵難題的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斬獲2020年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從2017年底開展肺移植手術以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耿慶、林慧慶教授團隊圍繞肺移植“卡脖子”難題,聯合無錫市人民醫院陳靜瑜教授課題組開展“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及臨床關鍵技術創新”研究。

供體肺離體後保存時間從6小時躍升到12小時,為患者救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2月18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一項圍繞肺移植重大關鍵難題的研究成果,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斬獲2020年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技術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準。

作為現代醫學的重大進步之一,器官移植工作在中國發展迅速,現時每年僅大器官移植數就近15000例。其中,肺移植在科技和管理難度上,堪稱“器官移植之最”。據報導,全國現時具有肺移植資質的醫院有40多家,但真正具備獨立開展肺移植手術能力的醫院不超過15家,2020年全國開展的肺移植手術近500臺,遠低於肝腎等器官移植數量。

專案負責人耿慶教授介紹,肺移植作為終末期肺部疾病的唯一治療手段,可有效地改善終末期肺部疾病患者生活質量、延長其生存期。而肺缺血再灌注損傷是肺移植術後移植肺功能不全的主要原因,也是術後發生急、慢性排斥反應及阻塞性細支氣管炎的高危因素,嚴重影響近、遠期生存率,也成為現時國際上肺移植研究的重點。

從2017年底開展肺移植手術以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耿慶、林慧慶教授團隊圍繞肺移植“卡脖子”難題,聯合無錫市人民醫院陳靜瑜教授課題組開展“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損傷機制及臨床關鍵技術創新”研究。通過近三年的研究,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了自噬與泛素-蛋白酶體通路在肺缺血再灌注損傷中存在交互作用,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損傷提供新的治療策略;首次發現天然免疫在肺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重要調控作用,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損傷防治提供新的潜在治療靶點。

通過突破一系列關鍵難題,人民醫院肺移植團隊持續提升供體肺、特別是“邊緣性供肺”的利用率,讓眾多渴望新生的肺衰竭患者帶來生的希望。醫院胸外科近三年來實施肺移植手術21例,心外科、胸外科聯手成功實施湖北首例心肺聯合移植。最遠的肺源從以往以武漢為圓心的1000公里半徑內,擴大到海南、雲南等邊疆地區。

胸外科團隊將供體肺缺血再灌注領域的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後,顯著提升了供體肺的質量,患者肺移植術後早期肺移植物失功(PCD)的發生率極低,術後生活質量顯著提升。特別是肺移植團隊將快速康復理念(ERAS)應用於肺移植,術後康復時間顯著縮短,單肺移植病人最短13天即康復出院。

這一研究成果對提高肺移植成功率、擴大肺供體庫、提升邊緣性供肺移植的安全性及開展緊急救援性肺移植手術,具有重大的臨床意義和社會價值。研究成果在全國10多家大型三甲醫院得以推廣,授權專利8件,發佈指南、規範及專家共識9個,對我國肺移植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以及肺移植規範有序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除此以外,耿慶、林慧慶課題組還在肺移植實踐中創新技術拯救生命。針對肺移植術中出現進行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他們在VV-ECMO(靜脈-靜脈體外膜肺氧合)基礎上,實施緊急術中加行右心房和主動脈迴圈管路的V-A ECMO(靜-動脈體外膜氧合)。使用這種改良的雙ECMO系統,可有效維持心肺功能,提供持續心肺生命支持,提高肺移植手術的安全性。

在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勇於創新擴大肺移植適應證。林慧慶聯手陳靜瑜課題組,將肺移植用於新冠肺炎終末期重症肺纖維化的治療,並成功開展了湖北首例新冠肺炎終末期肺移植手術。

據瞭解,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共獲得7個獎項,其中科技進步獎5項,科技成果推廣獎1項,科技發明獎1項。

本文轉載於武漢大學新聞網(http://news.whu.edu.c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資料標籤: 肺移植 科普
本文標題: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突破肺移植“卡脖子”關鍵難題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6782131510
相关資料
武漢大學熊斌課題組突破迴圈腫瘤細胞檢測技術壁壘
2月18日,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熊斌教授的一項研究突破了迴圈腫瘤細胞檢測技術壁壘,可為惡性腫瘤的精准診療提供技術支援,被授予2020年度湖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標籤: 腫瘤 腫瘤細胞 癌症 ctc
福建師範大學陳騏課題組在錶觀遺傳修飾與DNA免疫識別通路藥物聯合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福建師範大學南方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陳騏課題組在錶觀遺傳修飾與DNA免疫識別通路藥物聯合用於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二者藥物聯用在多種小鼠腫瘤模型中均顯示出良好的治療效果。這些研究結果揭示了一種新型的免疫調節機制,為進一步的癌
標籤: 錶觀遺傳 dna 藥品 科普
北大柯楊教授團隊基於健康相關大數據建立“癌症現患與生存監測”新模式
作為全球第二大死因,癌症對人類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人群水准的癌症現患率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是癌症監測領域中的兩個重要維度。國際範圍內,癌症的現患與生存監測主要依託於人群腫瘤登記與報告系統開展。
標籤: 癌症 食管癌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江雲/李運良/莊巍課題組在基因編碼二維紅外探針研究酶活性中心柔性方面獲得重要進展
文中報導了一種新的二維紅外探針間疊氮酪氨酸,通過在鐵依賴性酶DddK的活性位點上的基因摻入,二維紅外監測及分子力學計算表明,由於活性中心水運動受限降低,活性中心鐵氧化生成Fe和加入變性試劑均使酶活性顯著降低。該工作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標籤: 酶活性 基因合成 科學 基因探針 二維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