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陳義華研究組成功構建NAD+從頭合成的新途徑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是所有細胞都必須的基本生命分子之一。NAD+由腺苷一磷酸和煙醯胺單核苷酸組成。在生物體內,NAD+的合成包括從頭合成途徑和利用煙醯胺類前體的補救合成途徑。現在已經發現了兩條NAD+的從頭合成途徑:天冬氨酸途徑和色氨酸-犬尿酸途徑。

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輔酶I,維他命B3的活性形式)是所有細胞都必須的基本生命分子之一。NAD+和其相應的還原形態NADH作為質子的受體或者供體參與各種氧化還原過程(如:糖酵解、檸檬酸迴圈、氧化磷酸化等)。另外,在細胞的生長、分化、調節等非氧化還原過程中,NAD作為反應底物參與核酸、蛋白質等大分子的修飾,(如:NAD+參與的DNA和RNA修飾、NAD+依賴的組蛋白去乙醯化、NAD+依賴的泛素化等)。NAD+由腺苷一磷酸(AMP)和煙醯胺單核苷酸(NMN)組成。在生物體內,NAD+的合成包括從頭合成途徑和利用煙醯胺類前體的補救合成途徑。現在已經發現了兩條NAD+的從頭合成途徑:天冬氨酸途徑(Pathway I)和色氨酸-犬尿酸途徑(Pathway II)。

圖1 NAD+的人工合成途徑(C3N途徑)與自然界中NAD+的從頭合成途徑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陳義華課題組在鏈黴菌次級代謝產物保羅黴素生物合成的啟發下,設計創建了從分支酸到NAD+的人工合成途徑—C3N途徑。在C3N途徑中,研究人員首先利用參與吩嗪類化合物(PhzE、PhzD)和保羅黴素(Pau20)生物合成的酶與芳香族化合物降解酶(NbaC)完成了從分支酸到喹啉酸的轉化;進一步利用NAD+合成途徑中的後三步反應,實現了NAD+分子的合成。為了驗證這一途徑,研究人員將C3N途徑構建到NAD+從頭合成缺陷的大腸桿菌中,證明了C3N途徑可以獨立地高效合成NAD+,保障大腸桿菌的正常生長。

人工設計的C3N途徑突破了細胞固有的代謝網路調控限制,還解除了NAD+與蛋白質合成間的耦聯。經過一系列優化後,在大腸桿菌中實現了極高水准的NAD(H)積累。隨後,研究人員以重要的藥物中間體2,5-二甲基吡嗪和手性胺的製備為例,證明了在高水准的NAD(H)底盤細胞中,NAD(H)依賴的氧化還原酶的反應效率得到了顯著提升,C3N途徑可以方便地應用於高值化合物的高效生產等領域。由於C3N途徑的前體分支酸廣泛分佈於細菌、古菌、真菌和植物中,這一途徑在理論上具有廣泛的應用潜力。

圖2基於C3N途徑構建的高效NAD(H)依賴型細胞工廠示意圖

人工設計的C3N途徑是利用合成生物學手段探索NAD+從頭合成問題的一個解答,不僅為研究NAD+這類重要分子合成的基礎科學問題提供了新思路,還將有力促進涉及NAD(H)的應用研究。該研究以“Construction of an alternative NAD+ de novobiosynthesis pathway”為題,2021年3月2日線上發表於Advanced Science。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陳義華組博士生丁勇和李心利為論文並列第一作者,陳義華研究員為論文通訊作者。加拿大勞裡埃大學Horsman教授;微生物研究所陶勇研究員、吳邊研究員為該工作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指導和幫助。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和面上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002/advs.202004632

資料標籤: 科學 科普
本文標題: 微生物所陳義華研究組成功構建NAD+從頭合成的新途徑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6752575139
相关資料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沈錫輝教授實驗室在《Nature,Communications》揭示細菌VI型分泌系統新型殺菌機制
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宋莉、青年教師潘君風和青年教師楊彥濤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沈錫輝教授和王瑤教授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細菌VI型分泌系統廣泛分佈於革蘭氏陰性細菌中,是一種近距離細菌-細菌間競爭武器。
標籤: 分泌蛋白 細菌
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段路明研究組實現量子中繼器覈心加速步驟
近日,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段路明研究組在量子資訊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在實驗中實現了量子中繼協定中的兩個中繼模塊間的高效糾纏連接,成功展示了量子中繼模塊連接效率的規模化提升,是實現實用化的量子中繼器的一個關鍵步驟。
標籤: 量子 中繼器 量子通訊 量子傳輸 量子糾纏 通信
清華大學,|,金融學院最新報告聚焦疫情對小微企業生存的影響
日前,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陽光互聯網金融創新研究中心發佈最新研究報告,關注新冠疫情在短期內降低企業的收入,導致企業生存困難,甚至直接退出市場的情况,研究對新冠疫情對小微企業生存的影響進行了量化分析,有助於製定有針對性的小微企業幫扶政策。為
標籤: 疫情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學院淩盛傑課題組開發出可規模化生產的熱致變色蠶絲紗線及功能織物
近日,物質學院淩盛傑課題組基於天然蠶絲開發出可規模化生產的熱致變色紗線,並進一步加工成智慧可穿戴動態顯示織物。與聚合物合成纖維相比,天然動物絲纖維具有優异的力學性能以及良好的光澤、透氣性和透濕性。圖4.TCSs感應人體溫度變化,或通過改變服
標籤: 科學 科普 蠶絲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