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生重建我國東北地區氣候變化取得進展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氣候差异大,受東亞季風環流主導的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最近,我校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生雷昉等應用內蒙古赤峰地區黃土堆積的硼同位素變化,重建過去~80萬年以來東亞季風氣候變化,取得了重要進展。

我國幅員遼闊,區域氣候差异大,受東亞季風環流主導的氣候變化,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揭示亞洲季風氣候變化規律和驅動機制,是重要的和前沿的科學問題,受到地學領域研究者的高度重視,也存在不少世界性難題。然而,由於器測記錄時間短,人們對百年前的氣候變化知之甚少。最近,我校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生雷昉等應用內蒙古赤峰地區黃土堆積的硼同位素變化,重建過去~80萬年以來東亞季風氣候變化,取得了重要進展。

我國東北地區的夏季降水主要受東亞季風環流控制。在夏季,隨著太陽輻射在北半球增强,亞洲海陸熱力差异增大,強勁的東亞夏季風環流形成,夏季風從海洋吹向陸地、並攜帶大量的水汽在我國華南、長江流域、華北和東北地區形成降水降落,影響區域生態和環境。季風强弱變化與區域降水量變化密切相關。源自於海洋的水汽含有硼元素,硼元素的同位素在海洋蒸發、水汽傳輸、降水等過程中,發生分餾,其同位比值可作為水汽源區和降水量變化的訓示。研究表明,海洋中的硼同位素(d11B)值可達~40‰,亞洲季風區陸地降水的硼同位素為~17‰,在水汽傳輸和降水過程中,由於“雨除效應”,硼同位素值降低。雷昉同學等前期研究還發現,黃土高原土壤中硼同位素變化與當地降水量顯著相關。囙此,硼同位素可以作為訓示過去東亞季風降水變化的替代名額。

基於上述原理,雷昉同學等對內蒙古赤峰地區一個典型的黃土-古土壤剖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圖1,圖2),他們對剖面進行了系統分析,測試了其中酸溶相物質的硼同位素並對來自降水的硼、礦物風化產生的硼以及黃土碳酸鹽中的硼進行了全面評估,最後根據同位素質量平衡反演重建了過去降水量變化。結果發現,在溫暖的間冰期,降水硼同位素偏正,訓示當地夏季風增强,降水量增大;反之,在寒冷的冰期,降水硼同位素偏負,夏季風减弱,當地降水量减小。她們,同時,他們發現在距今~43萬年前後,東北地區季風降水的型式發生了顯著變化,並把這一現象歸因於北半球平均冰量變化、全球溫度變化、熱帶輻合帶移動等驅動的結果。雷昉同學等應用黃土硼同位素作為季風降水量替代名額、以及發現的季風降水在~43萬年前後的轉型,都具有很强的創新性,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

圖1.研究區地理位置(a)、自然地理環境(a)、黃土-古土壤剖面(b)和黃土-古土壤序列的磁性變化(c)。

圖2.我國內蒙古赤峰地區黃土-古土壤序列硼同位素(d)與同剖面細微性(c)、磁化率(b)、以及洛川黃土磁化率(a)、中國南海沉積物K/Al比值(e)、石笋氧同位素(f)、全球大氣CO2(g)、海洋氧同位素綜合(h)、南極冰蓋氫同位素(i)、南極溫度變化(j)、中國南海海錶溫度變化(k)、北冰洋的海冰變化(l)的對比(具體內容請閱讀原文)。

近期,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刊物《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雷昉同學是論文第一作者,鹿化煜教授和南大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魏海珍教授級高工是論文的通訊作者。參加這項研究的還有該校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弋雙文教授級高工、魯東大學曾琳副教授。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項目“過去氣候變化定量重建方法和我國區域氣候重建”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案的聯合資助。

論文資訊:Fang Lei,Hai-ZhenWei,Shuang-WenYi,Lin Zeng,Hua-Yu Lu.2021. Variation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over the past 800 kyr constrained by the bor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paleo-rainwater inferred from loess-paleosol deposits in NE China.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Volume 561,1 May 2021,116826.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1000856

論文號碼: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1.116826

本文轉載於南京大學新聞網(https://news.nju.edu.cn/),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本文標題: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生重建我國東北地區氣候變化取得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6480959291
相关資料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劉青松藥學團隊開發出能够克服伊馬替尼耐藥的新一代BCR-ABL激酶抑制劑
近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健康所劉青松藥學團隊在慢性髓性白血病治療方面取得了新進展,開發出能够克服伊馬替尼多種耐藥突變的新一代BCR-ABL激酶抑制劑CHMFL-48。伊馬替尼作為首個獲批上市的BCR-ABL抑制劑,在CML的一線治療用藥取得了
標籤: 伊馬替尼 科學 藥學 科普
Immunity,上海藥物所合作揭示CD4+T細胞中新的DNA感知通路及其介導衰老相關自身免疫病的調控機制
隨著年齡增大,正常機體會表現為衰老的狀態,而免疫系統的衰老是其中突出和重要的問題,也是老年個體易發慢性炎症與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原因。然而,衰老誘導T細胞穩態增殖進而促進自身免疫性炎症發生發展的具體調控機制尚不清楚。該研究揭示KU複合物介導C
標籤: dna 科學 細胞質 科普 dna修復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內蒙古“植物龐貝城”發現種子植物的姊妹類群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軍研究員領導的國際團隊在內蒙古烏海“植物龐貝城”中發現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瓢葉目植物化石,確認了它具有蕨類植物的孢子繁殖管道,同時又具有種子植物的木材結構,是種子植物的姊妹類群——前裸子植物的一員,解决了困
標籤: 植物 化石 種子植物 古生物 地質學
中南大學林戈-譚躍球課題組發現TDRD7缺陷同時導致白內障和男性不育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從自噬角度,利用轉錄組學和RNA免疫共沉澱等分子生化手段,結合TDRD7突變患者及其敲除鼠模型,揭示了TDRD7基因的异常可同時導致男性不育與先天性白內障的分子機制。
標籤: 細胞自噬 男性不育 晶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