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物理學院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現真實單光子非互易傳輸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單光子非互易傳輸的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史保森教授、丁冬生教授與南京大學夏可宇教授和日本理化所的FrancoNori教授合作,利用室溫下的原子系統實現了超越磁光效應的百兆赫茲頻寬單光子非互易傳輸。儘管近些年來,研究人員陸續提出了各種無磁非互易的方案,然而實現真實單光子非互易器件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郭光燦院士團隊在單光子非互易傳輸的實驗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史保森教授、丁冬生教授與南京大學夏可宇教授和日本理化所的Franco Nori教授合作,利用室溫下的原子系統實現了超越磁光效應的百兆赫茲頻寬單光子非互易傳輸。該研究成果於2021年3月19日線上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Science Advances。

實現單光子非互易傳輸的器件是量子計算和量子網絡的基本元件之一,涉及到時間反演對稱破缺和非厄米動力學等原理。簡單講非互易傳輸就是控制訊號的單向傳輸,許多實際的物理過程中都涉及了訊號的單向傳輸,比如電子在二極體中的單向傳輸。同樣,單光子訊號的非互易傳輸在量子資訊處理過程中也具有重要應用,現時是量子資訊領域中的重要課題之一。光學非互易傳輸傳統上可以通過資料的磁光效應實現,然而受强磁場的影響,這種非互易器件很難集成化、小型化,囙此無需外加磁場能够超越磁光效應的光非互易器件對於光子集成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儘管近些年來,研究人員陸續提出了各種無磁非互易的方案,然而實現真實單光子非互易器件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戰。

史保森教授、丁冬生教授等人一直致力於光與原子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利用克爾非線性效應在實驗上實現了無腔的光學隔離器和環形器[Phys. Rev. Research 2,033517(2020)],證明了利用熱原子氣室可以實現弱光下的四通道光學環形器。在此基礎上,他們開展了單光子條件下的非互易研究:利用冷原子系統產生了標記單光子,並將單光子作為資訊載體入射到熱原子隔離器,基於電磁感應透明和拉曼躍遷兩種機制實現了真實單光子的雙向非互易傳輸,隔離度為22.5+/-0.1dB,頻寬達數百兆赫茲。除此之外,他們還實現了多頻段複用的光學非互易,從而拓展了可實現非互易的訊號頻段範圍。該實驗研究利用常見的多普勒效應,具有普適性,並且由於熱原子汽室本身不涉及磁場,器件簡易,易於實現小型化、集成化,囙此該結果在實際可集成化的經典和量子資訊處理過程中具有潜在應用價值。

圖1.原子熱運動誘導的光學非互易原理示意圖和實驗裝置圖

圖2.單光子非互易實驗結果

中科院量子資訊重點實驗室博士後董明新為論文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我校史保森教授、丁冬生教授和南京大學夏可宇教授。這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科技部重點研發計畫和安徽省引導專項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12/eabe8924.full

本文轉載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資料標籤: 互易 科學 科普 光學 量子
本文標題: 中國科大物理學院郭光燦院士團隊實現真實單光子非互易傳輸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5836112217
相关資料
廣大地理科學與遙感學院楊現坤副教授在《Nature,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內陸水體是全球碳迴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輸移和轉化大量源於自然和人類活動的碳,並向大氣中排放以CO2為主的溫室氣體,對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產生直接影響。囙此,準確估算內陸水體的CO2排放量在全球碳迴圈的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中國其他地區
標籤: 地理科學 科學 nature 遙感 地理
通過SirNeoblasts單細胞轉錄組,西湖大學雷凱課題組揭示渦蟲成體幹細胞新發現
渦蟲是一種可用於研究組織再生的模式生物,其體內遍佈具有多能性的成體幹細胞,但現時渦蟲體內的多能成體幹細胞群還需要進一步鑒定。不過,X1和SirNeoblasts是否是同一類細胞還未在單細胞水准上進行驗證。該研究在單細胞層面證實了SirNeo
標籤: 幹細胞 轉錄組 科學 生物技術 科普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製出高面載量低彎曲度指狀孔鈉離子電池電極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儲能科技研究部李先鋒研究員、鄭瓊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鈉離子電池超高面載量電極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上述進展將為推進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進程發揮重要作用。
標籤: 電池 科學 科普
東北林大科研團隊揭示調控造血幹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
造血是一個複雜的生物學過程,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重要部分,造血幹細胞是如何工作的?日前,我校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學科教授金麗華的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細胞自噬調節薄層細胞分化的理論,為細胞自噬與細胞免疫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對揭示血液系統疾病的發病
標籤: 造血幹細胞 科學 科普 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