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ESR,華南新元古代板塊構造過程與顯生宙地球動力學演化

華南是我國的關鍵金屬成礦“大糧倉”,華南的構造動力學演化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也一直是我實驗室研究的重要方向。該文指出,華南板塊位於東亞陸緣,由揚子和華夏兩個塊體以及挾持於兩者之間的江南造山帶所組成。

華南是我國的關鍵金屬成礦“大糧倉”,華南的構造動力學演化與成礦作用密切相關,也一直是我實驗室研究的重要方向。內生金屬礦床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舒良樹教授在地學頂級雜誌Earth-Science Reviews與姚金龍博士共同撰文,對華南新元古代和顯生宙的地球動力學演化過程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近日線上發表(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596)。

該文指出,華南板塊位於東亞陸緣,由揚子和華夏兩個塊體以及挾持於兩者之間的江南造山帶所組成。該板塊經歷過長期多階段的構造演化過程,包括新元古代早-中期的俯衝-碰撞(980–840 Ma)與裂解(810–760 Ma)(華南新元古代洋盆關閉和陸塊裂解時間存在不等時性,浙東和武夷區段早(850Ma洋盆關閉、陸內裂谷開始),皖南和九嶺以及桂北區段晚(810Ma造山結束、陸塊裂解)、早古生代陸內造山與花崗質岩漿活動(440–420 Ma)、早中生代陸內再造與花崗質岩漿活動(240–220 Ma)、晚中生代活動陸緣構造岩漿活動(180–100 Ma),這四期構造岩漿事件分別是對古華南洋、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四個大洋俯衝-消减-閉合過程的響應(圖1)。

1晚新元古代-中三疊世華南陸塊構造和古地理重建

石台-九江-吉首隱伏斷裂帶是揚子陸塊與江南造山帶分界線,政和-大埔斷裂帶是華夏陸塊與東南沿海火山岩帶分界線,NE-NEE-NNE走向的紹興-萍鄉-龍勝斷裂帶則是新元古代華夏陸塊與揚子陸塊的拼合帶。研究表明,新元古代中國東南部是一個多地體拼貼構造,江南造山帶由懷玉、障公、九嶺、湘北、桂北5個新元古代地體組成;華夏塊體由武夷、南嶺和雲開3個元古代地體組成。地體之間以斷裂為界,每個地體其成分和地質歷史均不同。這種多地體格局較好地解釋了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帶為何物質組分沿走向不連續以及造山過程缺少區域高壓變質岩的原因(圖2)。

2華南區域地質簡圖

在980–840 Ma期間,隨著古華南洋向揚子陸塊之下俯衝,形成了華南新元古代溝-弧-盆體系;隨後,在860–820 Ma期間,華夏與揚子陸塊碰撞拼合,形成了揚子東南緣具有區域規模的低綠片岩相變質岩、韌性剪切變形和岩漿活動,形成了江南造山帶。初始華南大陸的穩定化形成於825–795Ma,以區域角度不綜合為最顯著的構造標誌。稍後,沿原有縫合帶發育一期陸內伸展事件(峰期810–760 Ma),伴隨同期雙峰式火山岩和伸展盆地的發育。

在成冰紀至晚奧陶世期間(760–460 Ma),華夏陸塊一直處於穩定的淺海斜坡相沉積環境,發育筆石相泥砂質沉積序列;而在江南區則發育淺海臺地相含三葉蟲、直角石碳酸鹽岩沉積序列夾碳質岩、矽質岩的組合。460–400 Ma期間,受原特提洋閉合的遠程效應影響,在華夏和江南區發育强烈褶皺變形和大面積面狀分佈的S型花崗岩,形成了華南早古生代陸內造山帶。該造山事件展示獨特的地質特徵,與全球幾大典型陸內造山帶具有可對比性。之後,華南進入穩定的早泥盆世-中三疊世穩定碳酸鹽岩沉積期,全區處於濱海-淺海相沉積環境。到中晚三疊世(240–220 Ma),受古特提斯洋閉合的遠程效應影響,華南發育區域陸內變形與大規模S型花崗岩岩漿作用。

從成冰紀至中侏羅世期間的漫長時間裏,華南既無切穿岩石圈的深大斷裂,也沒有填圖規模的幔源岩漿活動。在早中侏羅世期間(180–150 Ma),華南經歷了從東-西向古特提斯構造域向北東-南西向古太平洋構造域的轉換,中國東南部進入了古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活動階段,白堊紀發生的伸展作用(峰期140–110 Ma)形成了華南獨特的盆嶺構造。

該文還對華南長期存疑的6個基礎地質問題進行了討論和解答。

From:Shu Liangshu,Yao Jinlong,Wang Bo,M. Faure,J. Charvet and Chen Yan.2021.Neoproterozoic plate tectonic process and Phanerozoic geodynam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Block.Earth-Science Reviews,103596,doi.org/10.1016/j.earscirev.2021.103596

本文轉載於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本文標題: 南京大學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ESR,華南新元古代板塊構造過程與顯生宙地球動力學演化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5022810439
相关資料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學院劉傑教授在植物-病原菌互作的營養轉運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活體營養專性寄生真菌利用吸器從寄主植物中吸收糖分等營養物質供其生長發育所需。然而,現時對於寄主細胞糖分跨EHM轉運過程及其作用機制尚不清楚。酵母突變體互補顯示AtSTP8具有廣譜的糖轉運活性。該研究首次發現定位於EHM的糖轉運蛋白,研究結果
標籤: 西北農大 劉傑 科學 科普
上海光機所在多光束參量不穩定抑制研究中取得新成果
近期,中科院上海光機所高功率雷射物理聯合實驗室在抑制慣性約束聚變中的雷射电浆參量不穩定研究中取得了新的成果,建立了多路多色光碟機動受激拉曼散射集體效應的物理模型,給出了多色光抑制多光束SRS的物理機制和閾值條件,為新一代驅動裝置的設計提供了
標籤: 科學 科普 电浆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准對稱群與“量子多體傷痕”現象
在現代量子統計基礎研究中,理解封閉量子體系中湧現的統計物理性質佔據著覈心的地位。在微觀層面對熱化過程的一種解釋稱為“本征熱化假說”。雖然缺少嚴格的理論證明,但在不同體系中的大量數值模擬均與其符合,囙此本征熱化假說是現時對熱化現象最成功的理論
標籤: 量子 科學 量子力學 科普
北京大學醫學部劉昭飛團隊建立早期預測腫瘤放療遠隔效應的核醫學顯像方法
報導了通過正電子發射電腦斷層顯像細胞間黏附分子-1可早期預測腫瘤放療的遠隔效應,為在臨床上指導腫瘤放療聯合方案的製定提供了新的科技方法。綜上所述,該研究揭示了ICAM-1在腫瘤放療遠隔效應中的關鍵作用,並以它為靶點建立了早期精確預測放療遠隔
標籤: 腫瘤 北大醫學部 ica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