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葉堉課題組在二維電晶體單晶製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具有幾個原子層厚度,同時能够保持較高載流子遷移率,是抑制短溝道效應、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尺寸的重要備選資料。然而,現時製備大面積二維電晶體薄膜的方法大多採用不同成核點成核、晶疇生長拼接而成。

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具有幾個原子層厚度,同時能够保持較高載流子遷移率,是抑制短溝道效應、進一步縮小電晶體尺寸的重要備選資料。然而,現時製備大面積二維電晶體薄膜的方法大多採用不同成核點成核、晶疇生長拼接而成。這種方法會在晶疇之間形成晶界,而且不能保證電晶體薄膜100%的覆蓋率,從而限制了基於這類薄膜製備的器件的效能和均一性。基於大面積集成電路對於半導體器件效能以及均一性的要求,在器件基底上直接製備晶圓尺寸連續二維電晶體單晶資料是產業界、科研界亟待解决的科學和科技問題。

為此,葉堉研究員課題組提出了一種利用相變和重結晶過程製備晶圓尺寸單晶電晶體相碲化鉬(MoTe2)薄膜的新方法。過渡金屬硫屬化合物是二維資料中非常重要的一類。MoTe2由於其金屬相(1T')與電晶體相(2H)之間的自由能差异非常小,為在MoTe2中實現兩個相之間的可控相變提供了基礎。實驗中,他們首先通過碲化磁控濺射鉬膜的方法得到含有碲空位的晶圓尺寸多晶1T'相MoTe2薄膜。然後,通過定向轉移科技將機械剝離的單晶MoTe2納米片作為誘導相變的籽晶轉移到1T'-MoTe2晶圓的正中央,通過原子層沉積的緻密氧化鋁薄膜隔絕1T'相MoTe2薄膜與環境中的Te原子接觸抑制其他成核。之後在種子區域內打孔,使種子區域成為Te原子補給並維繫1T'到2H相變的唯一通道,通過面內二維外延實現了單一成核相變生長的單晶薄膜(圖1)。實驗中發現,籽晶首先通過1T'/2H的垂直介面誘導了種子底部1T'相MoTe2的相變,進而形成了面內的1T'/2H的異質結繼續誘導相變的發生。整個相變過程伴隨著以異質介面處2H相MoTe2為範本的重結晶過程,使得相變後的整個薄膜的晶格結構和晶格取向與籽晶完全一致,最終得到晶圓尺寸的單晶MoTe2薄膜。該製備方法通過原子的擴散和重排過程實現,無需以襯底為範本,囙此可以在非晶的SiO2襯底上進行,為後續的器件製備提供了基礎。

圖1 a晶圓尺寸單晶MoTe2薄膜的製備過程示意圖。b製備的MoTe2薄膜的光學照片。c種子區域的STEM表徵。

將得到的晶圓尺寸單晶MoTe2作為範本,通過再次蒸鍍鉬膜以及再次碲化的方法,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實現對該晶圓的快速外延(圖2),製備二維電晶體的塊材單晶晶圓。結合晶圓尺寸的二維層狀資料的剝離轉移科技,有望實現晶圓尺寸單晶單層MoTe2電晶體的批量製備。

圖2垂直方向快速外延製備單晶2H-MoTe2塊材單晶晶圓的方法示意圖。

以該薄膜為溝道資料,結合課題組之前發展的MoTe2相變工程方法製備的大面積1T'/2H/1T'相面內異質結場效應電晶體陣列,器件體現出100%的良率,並具有很好的電學效能,且其電學效能表現出很好的均一性(圖3)。

圖3以晶圓尺寸單晶2H-MoTe2薄膜為溝道資料,結合相變工程方法製備的1T'/2H/1T'面內異質結場效應電晶體陣列的電學表徵。

該工作以“Seeded 2D epitaxy of large-area single-crystal films of the van der Waals semiconductor 2H MoTe2”為題,於2021年4月9日線上發表於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凝聚態物理與資料物理研究所葉堉研究員為文章通訊作者,博士後徐曉龍為文章的第一作者。北京大學高鵬研究員、陳基研究員、徐萬勁高級工程師,山西大學韓拯教授為本項研究的主要合作者。這一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人工微結構和介觀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等支持。

論文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2/6538/195.full

本文轉載於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聯繫郵箱:yzhao@koushare.com

本文標題: 北京大學葉堉課題組在二維電晶體單晶製備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4812057727
相关資料
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青藏高原多年凍土區不同植被類型生態系統碳收支類比取得重要進展
陸地生態系統碳迴圈是全球碳迴圈的重要環節。多年凍土區是全球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土壤碳庫。研究組利用動態植被模型,結合長期觀測點的土壤水熱及碳通量數據,對多年凍土生態系統碳迴圈響應全球變化進行了系統研究。
標籤: 生態系統 生態環境 青藏高原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在巨噬細胞納米尺度生化表徵中取得新進展
巨噬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主要效應細胞,廣泛分佈於各組織器官,並參與多種生物過程,在機體發育及內環境平衡中發揮重要作用。通過誘導劑誘導巨噬細胞的功能轉換以獲得所需要的臨床效果是當前常用手段。
標籤: 巨噬細胞 科學 納米 科普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矽藻土複合絮凝脫水劑的產業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在“矽藻土複合絮凝脫水劑的產業化研究”方面獲進展。開發矽藻土複合型高效脫水劑不僅能為污泥减量化和污染治理提供優勢科技方案,還可為矽藻土高值化提供新思路。長春應化所科研人員成功製備了兩性離子型矽藻土複合絮凝脫
標籤: 矽藻土 應用化學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GRL,研究揭示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排放造成中亞降水减少
最近,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生江潔在導師指導下,基於國際“檢測歸因比較計畫”的分離強迫數值試驗,揭示了1950s以來中亞北部夏季降水减少的物理機制和主要影響因數,指出中亞北部夏季降水的長期變化與人為外強迫有關。溫室氣體排放引起位於中亞
標籤: 氣溶膠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