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實現設備無關量子隨機性擴展實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强、南方科技大學範靖雲等,與英國約克大學RogerColbeck和清華大學馬雄峰分別合作,採用不同的理論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設備無關的量子隨機性擴展,為設備無關量子亂數的實用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設備無關的量子亂數產生協定解决了這一問題。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强、南方科技大學範靖雲等,與英國約克大學Roger Colbeck和清華大學馬雄峰分別合作,採用不同的理論方法,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設備無關的量子隨機性擴展,為設備無關量子亂數的實用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相關的研究成果近日分別發表於《自然•物理學》[Nat.Physics17448(2021)]和《物理評論快報》[Phys.Rev.Lett.126,050503(2021)]上。

隨機性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無處不在,也是自然界的基本屬性之一,在資訊安全、數值模擬、抽樣檢測和公益彩票等多個領域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基於量子物理內禀特性產生的量子亂數被認為是區別於經典亂數的一種真正不可預測的隨機性資源。然而,量子亂數產生器若使用了惡意協力廠商生產的器件或設備,會有亂數洩露的隱患。設備無關的量子亂數產生協定解决了這一問題。與常規的量子亂數產生器不同,根據貝爾理論的指導,它的安全性僅僅與系統的輸入輸出相關而並不依賴於物理設備的質量和可信度。用戶在使用這種量子亂數產生器時,只需根據其輸入輸出數據的統計結果來判斷儀器是否發生故障或是否存在對設備構成安全威脅的惡意攻擊。一旦統計結果符合協定要求,其安全性就得以保證。

設備無關的量子亂數產生的本質在於,無漏洞貝爾不等式的違背證明了固有的量子相干性是隨機性的來源。即使在極端條件下,設備本身不可信或受到協力廠商控制,乃至竊聽者擁有强大的量子電腦,該方案產生的隨機比特仍然具有現時最高等級的安全性,任何基於量子或經典物理的策略都無法對結果進行預測。

潘建偉團隊和合作者於2018年首次實驗實現了設備無關的量子亂數產生,文章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Nature562,548(2018)]。但是在此實驗方案中,亂數產生過程中消耗的隨機性遠遠大於產出。亂數產生的不可持續性阻礙了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推廣。針對這一問題,潘建偉團隊及其合作者們設計並實現了設備無關的量子隨機性擴展。他們與約克大學Roger Colbeck教授合作,在基於熵累積理論的實驗中,約在19.2小時內實現了2.57×108比特的隨機性淨新增。英國Bristol大學的Paul Skrzypczyk博士在《自然·物理學》的News & Views欄目撰文評估該工作“毫無疑問提供了最高質量的亂數,是量子科技快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undoubtedly among the highest-quality randomness ever produced. Moreover,they constitute a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echnologies)。同時,與清華大學馬雄峰教授團隊合作,在基於量子概率估計方法的實驗中,約在13.1小時內實現了1.08×108比特的隨機性淨新增。該工作被《物理評論快報》審稿人給予高度認可,評論為“量子亂數產生/隨機擴展領域中的開創性工作”(I believe it will be considered a seminal work in the field of quantum random number generation/randomness expansion)。兩項研究成果分別使用不同的理論方案各自獨立完成,為未來設備無關量子亂數的商業化與實用化奠定基礎。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安徽省、上海市和廣東省的支持。

文章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7-020-01147-2

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6.050503

本文標題: 中國科大實現設備無關量子隨機性擴展實驗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4679450479
相关資料
南昌大學王信剛教授課題組在JCIS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南昌大學建築工程學院王信剛教授課題組製備了海泡石-沸石粉摻雜癸酸相變微膠囊調溫調濕複合材料,這種調溫調濕複合材料在調節室內溫濕度、綠色節能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王信剛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南昌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標籤:
蘭州大學鄧建明團隊在植物物質能量代謝與分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而且,生物量分配模式還是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不同生態系統生物碳儲量與碳迴圈的基礎。近年來,鄧建明團隊圍繞“不同環境條件下植物物質能量代謝與分配規律”開展了系列深入研究,並取得了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標籤: 植物 能量代謝 鄧建明
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朱增偉教授團隊在能斯特熱電裝置的新型設計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我校為論文唯一通訊組織,博士後李小康為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朱增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學院KamranBehnia教授參與相關研究工作。該研究中,朱增偉教授團隊基於V形狀的傾斜雙基元結構,設計出了一種可將拓撲磁體橫向自發磁
標籤: 熱電效應 熱電資料 科學 科普
南京大學生科院和化院譚仁祥、戈惠明和梁勇團隊在天然產物生物合成中取得進展
前期譚仁祥、戈惠明和梁勇團隊在鑒定其生物合成過程中,表徵出了自然界首個可同時催化[6+4]/[4+2]環加成反應的周環酶StmD[Nature568122–126]。近日,該團隊通過基因重組、體外酶反應及量子化學計算鑒定了StmD下游的三個
標籤: 生物技術 科學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