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張澤民課題組綜述單細胞科技解析腫瘤浸潤免疫細胞新發現

腫瘤微環境具有高度異質性,深入理解腫瘤微環境特別是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特徵,對探究腫瘤發生發展和免疫療法的關鍵調控分子至關重要。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科技成為解析腫瘤微環境的有力武器,在相關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進展,包括揭示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異質性、動態變化關係以及這些免疫細胞在不同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潜在功能。

腫瘤微環境具有高度異質性,深入理解腫瘤微環境特別是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特徵,對探究腫瘤發生發展和免疫療法的關鍵調控分子至關重要。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科技成為解析腫瘤微環境的有力武器,在相關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進展,包括揭示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異質性、動態變化關係以及這些免疫細胞在不同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潜在功能。

近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CLS)張澤民教授受邀在免疫學頂級綜述期刊Annual Reviews of Immunology上發表了題為“Insights Gained from Single-Cell Analysis of Immune Cell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的綜述文章,系統總結了單細胞轉錄組科技在解析腫瘤微環境,包括浸潤T細胞和髓系免疫細胞新特性的最近研究進展,以及其在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機制上的應用和潜力,並對這一領域當前尚未解决的問題進行了展望。

論文截圖

該工作對單細胞轉錄組科技進行了總結,探討了基於全長轉錄組SMART-seq2和基於微液滴5'或3'端RNA測序研究腫瘤微環境的優缺點,指出了單細胞轉錄組科技的快速發展對罕見免疫細胞類群的發現和複雜腫瘤微環境認知的推動作用。

結合課題組在肝癌、肺癌和結直腸癌浸潤T細胞的早期研究,該工作對近期國內外從單細胞轉錄組水准解析其他癌種包括黑色素瘤、乳腺癌、頭頸癌等,浸潤免疫細胞的最新研究進行了比較和總結。特別地,該工作總結了基於單細胞轉錄組數據,利用綜合TCR資訊(STARTRAC)、線粒體基因突變資訊、RNA轉錄本動態變化(velocity)等開發的分析方法,在T細胞譜系追跡和動態變化刻畫中的貢獻,重點探討了多項研究中保守存在的CD8耗竭T細胞(exhausted T cell)和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的特徵和不同來源途徑,強調了CD4輔助性T細胞(Th cell)在腫瘤免疫研究中的前景。

除T細胞外,髓系細胞(myeloid cell)也是腫瘤浸潤免疫細胞的重要組成成分。該工作對肝癌、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和腦膠質瘤等研究中的髓系細胞亞型,包括單核細胞(monocyte),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的异同進行了總結,特別是對課題組肝癌研究中發現的LAMP3+DC細胞在不同癌腫中的來源和與T細胞的互作關係進行了比較。針對TAM細胞,該工作中指出更新巨噬細胞經典的M1/M2分型的重要性,對近期結直腸癌研究中發現的促進血管生成的SPP1+TAM細胞亞群與其他癌種TAM細胞的异同進行了比較,突出了其在今後靶向TAM細胞治療研究中的轉化潜力。

該工作總結了近期針對黑色素瘤、肺癌和腎癌等患者進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nti-PD1)治療機制的研究,強調了CXCR5/TCF1+CD8 T細胞對該治療有效響應的重要性。隨著單細胞組學科技如空間轉錄組等的發展,以及相關分析方法的開發,其將大大提高我們對腫瘤微環境和免疫治療機制的認識,進而推進下一代治療策略的開發。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任仙文,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後張雷(現深圳灣實驗室腫瘤所特聘研究員)為並列第一作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畢業生張園園(現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博士後)、李子逸(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博士後)和百奧智匯高級副總裁Nathan Siemers共同完成了本工作,北京大學BIOPIC和生命科學學院張澤民教授為通訊作者。此項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等支持和資助。

張澤民,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與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研究員,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講席教授,長江學者,北大清華聯合中心高級研究員。他的實驗室現時正利用前沿的實驗科技和生物資訊學方法進行腫瘤及其微環境的異質性、耐藥性、以及免疫細胞和腫瘤細胞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2018年作為創始人建立百奧智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挖掘單細胞基因組學和生物資訊學在人類疾病診斷和治療上的應用。

任仙文,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副研究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得主。從事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生物資訊學分析和計算免疫學研究,針對大規模單細胞測序數據的聚類、注釋、時空重建等重要前沿生物資訊學問題提出了關鍵技術創新,在Cell、Nature、Nature Medicine、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國際知名雜誌上發表論文50多篇。

張雷,深圳灣實驗室腫瘤所特聘研究員,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得主。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2016年加入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張澤民課題組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結直腸癌腫瘤微環境單細胞功能與組學技術應用研究,包括系統性地解析浸潤T細胞和髓系細胞的特徵及動態關係,揭示不同靶向髓系免疫治療策略的潜在作用機理。成果以第一共同作者發表在Nature(2018)、Cell(“Bestof 2020”)等雜誌上。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腫瘤 腫瘤異質性
本文標題: 北大張澤民課題組綜述單細胞科技解析腫瘤浸潤免疫細胞新發現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3663921728
相关資料
鄭州大學河南先進技術研究院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近日,鄭州大學河南先進技術研究院綠色催化研究所李俊博士研究小組在人工光合作用領域取得新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為河南先進技術研究院李俊博士,武漢大學潘文鳳為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鄭州大學化學學院劉巧雲博士和南方科技大學陳洪研究員,鄭州大學河南先
標籤: 光合作用 科普 光催化 科技新聞
山大基礎醫學院於曉、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在G蛋白偶聯受體磷酸化編碼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賀慶濤、林婧宇;研究員肖鵬,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研究生黃深明、教工賈英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朱中良老師為本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於曉教授、孫金鵬教授、金長文教授和王江雲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山東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單比
標籤: 磷酸化 科普 g蛋白 g蛋白偶聯受體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ACP,氣溶膠與大氣邊界層相互作用中的輻射強迫污染迴響閾值與自淨能力閾值
近年來,隨著我國空氣污染治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大氣顆粒物污染與邊界層氣象條件之間的相互作用受到廣泛關注,研究揭示氣溶膠與大氣邊界層相互作用機理,定量氣溶膠輻射強迫對邊界層結構的迴響機制對空氣污染防控策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標籤: 氣溶膠 大氣邊界層 閾值 空氣污染 環境污染 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