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截圖
劉金高教授
劉金高教授與學生在野外地質實習
4月28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線上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劉金高教授題為“Plume-driven recratonization of deep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地幔柱驅動岩石圈地幔的克拉通再生)”的創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劉金高教授與加拿大、挪威和英國科學家合作完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為成果第一署名組織,劉金高教授為成果第一兼通訊作者。
經歷各種複雜地質過程形成的克拉通大陸岩石圈地幔具有巨厚、虧損和難熔的性質,這些性質也是古老克拉通大陸長期穩定的關鍵。在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成因上,克拉通破壞已經被識別出來,但如何識別克拉通再生在學術界仍未形成共識。針對克拉通演化過程中是否存在克拉通再生這一重大科學問題,劉金高教授與合作者對加拿大北極地區地幔橄欖岩包體開開展了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和數值模擬等多學科聯合攻關,取得了突破性認識。
研究發現地幔柱能够利用高壓、高程度部分熔融的地幔殘餘體來重新癒合之前被破壞和减薄的克拉通山根,使之恢復到被破壞前的厚度,並認為“克拉通再生過程在地質歷史上可能非常普遍”,研究結果可以解釋克拉通地幔為什麼包含年齡與物質組成迥異的地幔橄欖岩。克拉通再生不僅延長了地球古老穩定大陸的存活時間、保留了地球演化早期的寶貴證據,而且再造了金剛石形成條件,為金剛石尋找和開採提供了革命性的理論依據。該成果發表後迅速引起了國際地學界的關注。
劉金高教授系改校2016年引進的海外高層次人才,201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專案資助,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室和金屬同位素與殼幔物質迴圈求真研究群體的骨幹成員。他長期致力於Pt-Re-Os同位素和鉑族元素體系和Hf-W同位素體系等關鍵分析科技的研發與應用研究,在地幔地球化學和地月早期演化等研究領域取得了系列原創性成果,已在EPSL、GCA、ESR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高品質成果近50篇,總被引1000餘次。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