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利用多視角觀測揭示日珥氣泡的三維磁場結構

暗條/日珥是懸浮於太陽高溫稀薄大氣中冷而密的电浆雲。當其位於日面上時,在Hα波段上表現為暗的吸收結構,被稱為暗條;而當其位於日面邊緣時,則表現為亮的發射結構,被稱作日珥。相關的研究表明,這些氣泡和羽流可為其上方的日珥系統持續地提供並累積磁通量和磁螺度,進而導致日珥的爆發,造成能够嚴重影響近地空間環境的日冕物質拋射。

暗條/日珥是懸浮於太陽高溫稀薄大氣中冷而密的电浆雲。當其位於日面上時,在Hα波段上表現為暗的吸收結構,被稱為暗條(Filament);而當其位於日面邊緣時,則表現為亮的發射結構,被稱作日珥(Prominence)。在最近的日面邊緣觀測中,人們發現在明亮日珥的下部常出現一些半圓形的空缺區域,並與上方日珥之間形成一個清晰的連續拱狀邊界,囙此這一現象被形象地稱為“氣泡(Bubble)”。而在氣泡邊界處,經常會產生向上進入日珥內部的小尺度“羽流(Plume)”。相關的研究表明,這些氣泡和羽流可為其上方的日珥系統持續地提供並累積磁通量和磁螺度,進而導致日珥的爆發,造成能够嚴重影響近地空間環境的日冕物質拋射。

儘管現時的研究普遍認為氣泡的形成和日珥下方的浮現磁場有關,然而由於基於日面邊緣觀測或數值模擬,這些研究缺乏關於日面光球磁場的直接觀測證據。囙此,如能找到當日珥氣泡位於日面上時的對應結構(On-disk Bubble),我們即可結合此時的光球向量磁場觀測與多視角成像觀測,更好地揭示氣泡的三維磁場比特型及其形成和演化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研究生郭懿琳,侯義軍副研究員,李婷研究員和安徽大學張軍教授基於我國自主建設的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品質觀測數據,首次在日面Hα觀測中找到一個位於暗條倒鉤附近的具有拱形明銳邊界的日珥氣泡(圖1)。隨後,結合SDO和STEREO-A兩顆衛星的雙視角成像觀測數據,他們重構出了該氣泡邊界的三維輻射結構,得其最大高度約為15.6 Mm。此外,基於日面日珥氣泡下方的光球向量磁場觀測,他們利用非線性無力場外推的方法,進一步構建出了氣泡的三維磁拓撲結構(圖2)。根據氣泡附近三維磁場計算所得的Q值分佈圖揭示了一個拱狀磁場分介面的存在,該磁分介面在形狀和高度上與氣泡邊界的三維輻射結構高度吻合,且其下方存在一組排列有序的紮根於氣泡附近光球磁場聚集區的磁環。這些結果表明,磁環結構與其上方的日珥(暗條)磁凹陷(倒鉤)相互作用形成氣泡,它們之間的磁分介面在空間上則對應於氣泡的邊界。

該工作指出,日面日珥氣泡在日面觀測中很有可能不是一個稀有現象:若在暗條倒鉤下方存在一個磁場聚集區,那麼紮根於該磁場聚集區的磁環將與倒鉤相互作用形成氣泡。此外,日面日珥氣泡的發現和後續的相關研究將有望直接回答“氣泡是否由日珥下方的新浮磁通量產生”這一日珥研究領域的關鍵問題,對於進一步揭示日珥磁場和動力學演化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該項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天文臺“星雲人才計畫”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支持。

論文連結: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2041-8213/abee92。

首次在日面上發現日珥氣泡的對應結構(On-disk Bubble)

日面日珥氣泡的三維磁拓撲結構及其卡通模型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科學 科普
本文標題: 國家天文臺科研人員利用多視角觀測揭示日珥氣泡的三維磁場結構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2825952347
相关資料
深圳先進院等發現新電池資料設計基因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資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員團隊聯合泰國同步輻射光源研究所的Kidkhunthod研究員等,發現了具有三棱柱配體場的正極資料結構基因。電池資料的結構基元不僅直接構成了晶體結構,而且决定了其電子結構
標籤: 電池 基因結構 科學 深圳 科普
中科院陳策實課題組發現PRMT5甲基化KLF5促進基底型乳腺癌發生發展
該研究使檢測PRMT5的表達水准的异常升高具有可以作為基底型乳腺癌患者預後標誌物的可能性。
標籤: 乳腺癌 甲基
中科院鮑嵐組發現α-微管蛋白上的SUMO化修飾及其對微管動態性的調控作用
進一步研究表明,該修飾主要發生於游離狀態的α-tubulin上;作為一種可逆的翻譯後修飾,該修飾的去除主要由蛋白酶SENP1完成;一系列體外實驗證實,α-tubulin的SUMO化修飾能够降低微管原纖維之間的側向作用力,促進微管坍塌發生,抑
標籤: 微管蛋白 組蛋白 科學 動態 科普 sumo
植物所科研人員在水龍骨科植物的系統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是蕨類植物第二大科,也是蕨類植物中最進化的類群。水龍骨科植物起源時間較晚並伴隨著快速輻射分化,不同分支具有明顯的進化速率異質性,由於少數分子片段的資訊不足,現時針對水龍骨科建立的深層譜系發生關係分辯率較低,
標籤: 植物 水龍 科學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