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力研所丨力學所柔性應變感測器研究助力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順利完成了“繞、落、巡”三大任務中“落”的任務。中科院力學所蘇業旺團隊的柔性應變感測器研究為此次火星探測器的成功降落做出了積極貢獻。其中第二階段所使用的降落傘主要由柔軟的織物製成,若應變過大將發生破壞。

2021年5月15日7時1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的著陸巡視器成功著陸於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著陸區,順利完成了“繞、落、巡”三大任務中“落”的任務。中科院力學所蘇業旺團隊的柔性應變感測器研究為此次火星探測器的成功降落做出了積極貢獻。

在著陸過程中(“落”),火星探測器需要在約9分鐘內將約5km/s的超高速降低到零,囙此何時開始减速進入火星大氣、進入的姿態、進入的角度都需要精准的控制。“天問一號”任務採用的减速管道分為四個階段進行(圖1)。第一階段:探測器利用自身氣動外形减速,將速度從約5 km/s迅速降低到500m/s以內;第二階段:探測器打開降落傘,進一步將速度降到100 m/s以內;第三階段:探測器的反推發動機開始工作,進一步將速度降到3.6 m/s以下;第四階段:當探測器距離火星表面約100 m高時,開始懸停避障,選擇合適區域完成降落。其中第二階段所使用的降落傘主要由柔軟的織物製成,若應變過大將發生破壞。在地面驗證實驗中,工程人員需要量測降落傘繩的應變,得到應變不均勻程度和危險位置,從而優化降落傘設計。然而,傳統應變感測器的剛度較大,無法滿足與傘繩保持動態共形貼合的要求。

中科院力學所柔性結構與器件力學研究團隊研製出一種基於力學結構設計的線性度高、重複性好且溫度敏感性低的柔性應變感測器,並協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於2019年完成降落傘的部分地面驗證實驗(圖2),在風洞內巨大溫度變化、高速氣流衝擊和傘體劇烈晃動的情况下,對縮比降落傘的傘繩應變進行了即時監測,為降落傘優化設計提供了指導意見。此類基於力學結構設計的柔性應變感測器未來將在我國航太領域的智能化技術革新方面發揮更多重要作用。

圖1“天問一號”探測器著陸過程

圖2柔性應變感測器用於“天問一號”降落傘地面驗證試驗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本文標題: 中科院力研所丨力學所柔性應變感測器研究助力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著陸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2472326865
相关資料
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在大洋板內火山作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大洋板塊內部火山作用的成因機制一直是國際前沿的重要科學問題,同時也是兩大地球動力學理論各自支持者爭論的焦點問題。
標籤: 大洋 科學 科普
北理工在無線充電微型超級電容器方面取得進展
然而,在現有的無線充電模式中,由於缺乏合適的相容性的加工資料,無線充電的微型超級電容器難以作為整體器件應用到實際生產過程中,並且器件的完整性、柔性、能量傳輸效率均容易在應用中受影響,這些都很難在大容量無線充電微設備的發展中被突破。
標籤: 超級電容器 石墨
北大分子所李川昀課題組發佈恒河猴參攷基因結構,揭示人類轉錄本演化新機制
然而,現時恒河猴基因結構主要源於預測,嚴重制約了該特色模型在分子水准的研究與應用。近日,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李川昀教授課題組運用全長轉錄本測序科技,開發了生物資訊學新方法,重新準確定義了恒河猴全長基因結構,並以此為基礎探究了多聚腺苷酸化調
標籤: 恒河猴 基因結構 科學 科普
電子科大軟體學院大學生在深度學習領域頂級會議ICLR發表論文
劉思逸為該論文第一作者,電子科技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在眾多基於深度學習的推薦模型中,基於特徵的推薦系統尤其受到學術界與工業界的關注。這使得ICLR論文評審的透明性和廣泛性在深度學習頂級會議中獨樹一幟,同時也大大新增了論文被接收的難度。
標籤: 機器學習 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