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文臺科研人員利用形態研究疏散星團演化取得進展

疏散星團是研究恒星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實驗室,也是銀河系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研究表明,大部分疏散星團的二維形態呈橢圓形,也有少數研究表明它的三維形狀是橢球體或扁球體等形狀。但現時利用星團形態研究疏散星團演化的工作較欠缺,限制了對疏散星團演化研究深入認識與理解。

疏散星團是研究恒星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實驗室,也是銀河系重要組成部分。在疏散星團演化的研究中,其形態演化是一個重要的物理過程,既可以追溯疏散星團的形成,也可以預測疏散星團未來命運。如,年老星團具有嚴重的拉伸形態結構,未來可能會以星流的形式存在。大多數研究表明,大部分疏散星團的二維形態呈橢圓形,也有少數研究表明它的三維形狀是橢球體或扁球體等形狀。但現時利用星團形態研究疏散星團演化的工作較欠缺,限制了對疏散星團演化研究深入認識與理解。

新疆天文臺光學天文及技術應用研究室科研人員利用歐洲航天局發射的蓋亞衛星(Gaia)第二次釋放數據,對265個疏散星團進行形態分析,並對其演化進行深入研究,有利於進一步理解疏散星團分層結構。相關成果已發表在《天體物理雜志》(ApJ,2021912,5)。

科研人員通過對選取的疏散星團成員星進行雙變數核密度估計,再利用最小二乘橢圓擬合方法,統計得到了這批疏散星團的形態參數,經分析後得出,星團整體形態隨著年齡增大逐漸被拉伸,而星團核區形態則保持圓形或者略微趨於圓形(見圖一)。這一結論與當前星團理論演化規律基本吻合。此外,借助得到的形態參數,科研人員還對疏散星團的分層結構進行了分層程度參數的定義。該參數能够在統計學上合理地量化星團分層結構。分層程度被分為徑向分層程度和切向分層程度,科研人員發現年輕疏散星團的徑向分層程度範圍大於相對年老疏散星團的徑向分層程度範圍(見圖二),大部分整體橢率較大的疏散星團幾乎都錶現出較小的切向分層程度(見圖三)。

下一步,科研人員將擴大疏散星團樣本,進一步開展對疏散星團分層結構詳細研究及疏散星團形態扭曲方面工作。

文章連結: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bec3e

圖一疏散星團核區和整體形態橢率與其對數年齡的關係圖

圖二疏散星團在長軸方向上的徑向分層度與在短軸方向上的徑向分層度的分佈

圖三疏散星團切向方向上的分層度與星團距銀盤高度的關係以及切向分層度的長條圖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科學 科普 天文臺
本文標題: 新疆天文臺科研人員利用形態研究疏散星團演化取得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2330129146
相关資料
北理工在光電融合儲備池計算用於語言學習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北京理工大學物理學院院長姚裕貴團隊孫林鋒教授與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HeejunYang教授,香港大學WangZhongrui教授合作,提出了一種基於低維資料體系的新型多維度光電融合憶阻器件,實現了感測器內儲備池計算,並成功用在語言符
標籤: 語言學習
高研院上海光源團隊在表面烏爾曼反應調控機制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最近十年來,利用表面Ullmann耦合反應構築低維結構取得了重要進展,如石墨烯納米帶的可控製備與新奇的物理性質發現等。然而,表面Ullmann反應的內在反應機理,還沒有系統建立起來,如前驅體結構效應,表面限域效應,自組裝策略的調控效應,有機
標籤: 上海光源 科學 納米 科普 調控
南農理學院萬群課題組用中子繞射科技揭示了二氫葉酸還原酶的催化機理
二氫葉酸還原酶採用酸堿催化將二氫葉酸還原為四氫葉酸,再參與到核酸的合成代謝中。抑制二氫葉酸還原酶就可以抑制核酸合成,並造成細胞的凋亡。囙此,二氫葉酸還原酶可以作為抗微生物、抗癌、抗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靶蛋白。
標籤: 中子和質子
紫臺,|,悟空號獲得TeV以上能區最精確的宇宙線輕核能譜並發現能譜新結構
宇宙線被認為起源於超新星爆炸的遺跡或者黑洞吸積等極端天體,囙此它們也是極端條件下天體環境和物理規律的信使。宇宙線的數目隨著能量的關係稱為其能譜,蘊含有豐富的關於宇宙線的物理資訊。“悟空”探測器具有優异的電荷分辨本領,可以對高能宇宙線質子和氦
標籤: 宇宙起源 宇宙結構 天文 原子能 電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