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婁永兵教授團隊在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u−Sb−S Ternary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Plasmonics”為題,線上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上。
具有局域表面电浆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效應的金屬金和銀納米材料一直是納米領域的研究熱點。英國化學家法拉第(Faraday)於160多年前發表了有關金屬納米材料(即膠體金)的合成和光學性質的第一篇科學報導。在2009年之前,幾乎所有的电浆工作都是基於貴金屬銅、銀和金進行的。直到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趙一新教授、東南大學婁永兵教授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lemens Burda教授等人通過開創性的理論預測和實驗,首次證實了電晶體納米材料也具有局域表面等離子激元性質,這一發現打破了之前人們對於电浆只能局限在金屬納米材料中的固有認識,將其擴展到了電晶體納米材料中。自此,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研究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相繼地,其他類型的電晶體納米晶如WOx,MoOx等也被證實具有局域表面电浆共振(LSPR)性質。
此次是婁永兵教授、趙一新和Clemens Burda教授的再次合作報導,提供了一種更加廣泛、更加精細的實現三元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的調諧方法,為開闢具有寬光譜特徵的等離子激元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此外,這項工作還闡明了實現連續电浆吸收的潜在的載流子濃度要求,揭示了合成和定量所產生的电浆光學特性。該方法為等離子激元電晶體的精確調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論文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劉國寧,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婁永兵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趙一新教授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lemens Burda教授。東南大學為第一通訊組織。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高等學校和凱斯西儲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等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0006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