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大學婁永兵教授團隊在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婁永兵教授團隊在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此次是婁永兵教授、趙一新和ClemensBurda教授的再次合作報導,提供了一種更加廣泛、更加精細的實現三元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的調諧方法,為開闢具有寬光譜特徵的等離子激元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婁永兵教授團隊在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u−Sb−S Ternary Semiconductor Nanoparticle Plasmonics”為題,線上發表於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上。

具有局域表面电浆共振(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效應的金屬金和銀納米材料一直是納米領域的研究熱點。英國化學家法拉第(Faraday)於160多年前發表了有關金屬納米材料(即膠體金)的合成和光學性質的第一篇科學報導。在2009年之前,幾乎所有的电浆工作都是基於貴金屬銅、銀和金進行的。直到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趙一新教授、東南大學婁永兵教授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lemens Burda教授等人通過開創性的理論預測和實驗,首次證實了電晶體納米材料也具有局域表面等離子激元性質,這一發現打破了之前人們對於电浆只能局限在金屬納米材料中的固有認識,將其擴展到了電晶體納米材料中。自此,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研究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相繼地,其他類型的電晶體納米晶如WOx,MoOx等也被證實具有局域表面电浆共振(LSPR)性質。

此次是婁永兵教授、趙一新和Clemens Burda教授的再次合作報導,提供了一種更加廣泛、更加精細的實現三元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的調諧方法,為開闢具有寬光譜特徵的等離子激元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此外,這項工作還闡明了實現連續电浆吸收的潜在的載流子濃度要求,揭示了合成和定量所產生的电浆光學特性。該方法為等離子激元電晶體的精確調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本論文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博士生劉國寧,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婁永兵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趙一新教授和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lemens Burda教授。東南大學為第一通訊組織。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高等學校和凱斯西儲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項目等基金的資助。

文章連結: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1c00006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本文標題: 東南大學婁永兵教授團隊在電晶體等離子激元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1634672021
相关資料
遺傳與發育研究所謝旗研究組在玉米耐旱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玉米是世界上種植廣泛和產量最高的糧食作物,對於全球的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在影響玉米產量的諸多因素中,乾旱是主要的非生物脅迫因素。深入解析玉米乾旱響應的分子機制將有助於玉米耐旱新品種的培育與推廣應用。該研究選取兩個極端耐旱的株系RIL70、RI
標籤: 玉米 科學 科普
南農大植物病毒免疫學團隊在植物抗病基因人工改良設計方面取得新進展
控制植物病害最有效途徑是種植抗病品種,但是病原菌往往能够進化克服抗病品種的抗性,導致培育的抗病品種失效,甚至產生沒有抗病資源可用的境地,抗病基因人工改良設計是挖掘新的抗病基因資源的重要策略。
標籤: 植物 sw
南開大學丨納米材料環境生物效應精准預測有了新支撐
在2005年發生的松花江污染事件、大氣霧霾成因等重大環境問題上,環境生物效應預測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日,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獻剛教授團隊在拓展機器學習算灋預測納米材料的生物效應,以及通過增强機器學習的可解釋性,從而探索納米材料
標籤: 機器學習
北京納米能源研究所首次利用具備壓電光電子效應的納米“天線”陣列實現心肌細胞實时動態力成像
圖1.矽納米線陣列量化細胞牽引力.從矽納米線到壓電光電子學InGaN/GaN多量子阱納米線,在資料本身獲得改進的基礎上,面向細胞牽引力的量測,其效能的提升至關重要。
標籤: 量子阱 牽引力 納米效應 納米線 納米 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