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陸奇團隊通過將電化學動力學實驗和表面增强原位光譜科技相結合深入探討了CO2/CO電催化還原的反應機理。這項研究中所得到的對CO2/CO電催化還原反應機理的深刻認識,彌補了現時領域內對該反應機理認知的不足,並便於優化現有的反應體系及設計更加高效的催化劑,以獲得高附加值還原產品。

近日,清華大學化工系陸奇團隊通過將電化學動力學實驗和表面增强原位光譜科技相結合深入探討了CO2/CO電催化還原的反應機理。該工作系統研究了電解液pH對主要還原產物CH4以及C2+產物(乙烯、乙醇、乙酸和正丙醇)生成速率的影響規律,通過嚴格動力學分析確定了C2+產物和CH4生成的决速步驟,並結合原位拉曼光譜科技,構建了不同pH電解液中Cu催化劑表面物種的存在形態與反應活性之間的關係。這項研究中所得到的對CO2/CO電催化還原反應機理的深刻認識,彌補了現時領域內對該反應機理認知的不足,並便於優化現有的反應體系及設計更加高效的催化劑,以獲得高附加值還原產品。

近年來,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取得了快速發展,利用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的電能實現高效二氧化碳電催化還原(CO2RR)被認為是減緩溫室效應並實現碳中和的有效手段。建立對CO2RR機理的深入認識,對於開發高效的催化轉化過程具有重要意義。CO(一氧化碳)被認為是CO2(二氧化碳)還原過程中重要的中間體,囙此,直接研究一氧化碳電催化電還原(CORR)過程也為研究CO2RR的反應機理提供了更多便利,主要歸因於CO不與電解液本身發生任何化學反應,可以在很寬的pH範圍內研究反應的動力學。然而,由於CO傳質受限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現有的CORR的動力學研究的可靠性。

不同pH下C2+產物的CO分壓依賴性實驗和光譜研究。(a)乙烯的反應速率隨電壓變化規律;(b)原位紅外光譜觀測Cu表面的CO覆蓋度隨電解液pH變化規律;(c)CO吸附峰的積分面積。

CH4在不同pH電解液中的Tafel曲線。(a)RHE標度下CH4分電流密度隨電壓的變化規律;(b)pH = 9.0條件下CH4的Tafel斜率隨電壓的變化規律;(c,d)CH4生成的决速步示意圖。

在這項工作中,團隊使用了最近開發的標準三電極體系的新式氣體擴散型電解池,該體系不僅可以消除CO傳質影響,又能够精確調控電壓。文章在較寬電解液pH範圍內(pH 7~14)系統地確定了生成C2+產物和甲烷的Tafel斜率和反應級數,實現了更加可信的動力學研究。

基於反應活性數據,團隊發現,所有的C2+產物都表現出相似的Tafel斜率(~118 mV dec-1),在SHE(相對標準氫電極)標度下,不同電解質pH下測定的速率基本重疊,意味著所有C2+產物的生成速率受第一次電子轉移過程的限制,且在决速步以及决速步之前的反應步驟中不涉及質子的轉移。原位表面增强的原位紅外(圖1)和拉曼光譜結果表明,磷酸鹽在反應電壓下有特定的吸附,導致CO的覆蓋率降低,進而降低了CORR速率,Cu表面暴露於鹼性電解質中也會引起表面物種和結構的不可逆變化。根據測得的Tafel斜率和CO反應級數(圖2),在弱鹼性(7<pH<11)電解質和强鹼性(pH>11)電解質中,CH4的生成分別受到了CO的質子耦合電子轉移步驟和CO的化學加氫步驟的限制。與C2+產物相比,在相對標準氫電極和可逆氫電極標度下,CH4的生成速率均會隨電解液pH的變化而改變。同時通過擬合動力學數據發現,C2+產物和CH4的CO吸附常數差別較大,證明了這兩種產物形成於不同的活性位點上。

該研究以“銅表面上一氧化碳電化學還原過程的電動力學和原位光譜研究”(Electrokinetic and in situ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s of CO electrochemical reduction on copper)為題,於6月1日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2017級博士生李晶為論文的第一作者,論文共同通訊作者為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陸奇副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徐冰君教授。該項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3582-2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本文標題: 清華化工系陸奇團隊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突破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1155830630
相关資料
Nature,|,中國科大首次演示多模式量子中繼並實現兩個固態記憶體的量子糾纏
中國科大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存儲和量子中繼領域取得重大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研究組利用固態量子記憶體和外置糾纏光源,首次實現兩個吸收型量子記憶體之間的可預報量子糾纏,演示了多模式量子中繼。該成果6月2日23點線上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標籤: 量子糾纏 記憶體 量子 量子通信 量子傳輸 nature
理化所在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上取得新進展
現時,全固態深紫外雷射器必須通過非線性光學晶體進行波長轉換才能產生深紫外雷射。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林哲帥研究員課題組進行了“類金剛石結構改造工程”和“範德瓦爾斯結構設計策略”,在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的探索上取得了進展。
標籤: 非線性光學 晶體 光學 倍頻
西北研究院,|,GEB,木本植物樹幹莖流產量及其對生物和非生物因數響應的綜合研究,獲進展
有關樹幹莖流產量及其影響因數的研究主要在野外特定樣點開展,在點尺度上提供了上大量豐富的資訊和數據,但是結果難以進行樣點間外推。跨樣點生物和非生物因數又如何對其產生作用?樹幹莖流產量對各生物和非生物因數存在普遍的非線性響應,具體響應關係如圖所
標籤: 四分比特 科學 科普
南開大學團隊在太赫茲聲子極化激元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實際上,聲子極化激元作為一種元激發,不僅僅依賴於晶格中的熱聲子存在。這為聲子極化激元的研究和利用、資料性質調控、太赫茲物理與科技、瞬態亞波長光學與光子學等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南開大學許京軍、吳强教授團隊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構建了太赫茲聲子極
標籤: 非線性光學資料 太赫茲科技 線性系統 黃昆 非線性 波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