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地理與海洋學院研究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阿拉伯海演變取得重要進展

亞洲南部高聳的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及其南邊深陷的阿拉伯海-孟加拉灣,組成了地球表層高程差最大的地形地貌。然而,關於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系隆升、印度河演變、阿拉伯海沉積以及季風氣候變化等重要科學問題,沒有獲得一致認識,亞洲南部地貌起源與演變還有諸多不解之謎。

亞洲南部高聳的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及其南邊深陷的阿拉伯海-孟加拉灣,組成了地球表層高程差最大的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形地貌影響著大氣環流型式和大江大河發育,孕育了獨有的亞洲季風氣候和河流水系格局。長期以來,關於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脈生長與阿拉伯海-孟加拉灣的形成,吸引著國內外諸多科學家,並取得不少研究進展。然而,關於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系隆升、印度河演變、阿拉伯海沉積以及季風氣候變化等重要科學問題,沒有獲得一致認識,亞洲南部地貌起源與演變還有諸多不解之謎。最近,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鹿化煜教授課題組結合在阿拉伯海大洋鑽探(ODP)獲得的寶貴樣品,研究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與阿拉伯海演變過程,揭示了亞洲南部山脈-流域的起源和演化,揭示了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和阿拉伯海體系演變過程,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肯定。

亞洲季風降水侵蝕著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地表物質,並經印度河傳輸,沉積到阿拉伯海(圖1)。水深超過3000米的阿拉伯海堆積著上千米的沉積物。這些沉積序列是揭示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生長和侵蝕演化的重要記錄。基於這一認識,鹿化煜教授、馮晗同學等對采自3000米水下的沉積物進行了仔細研究,測試了沉積物中鋯石的鈾-鉛年齡分佈、沉積物全樣鍶-釹元素同位素值,以及沉積物中磷灰石的裂變徑跡年齡並進行了重礦物組合分析(圖2,圖3),其中,抗風化强的鋯石鈾-鉛年齡譜和鍶-釹元素同位素值可較好訓示沉積物的源區,比如,沉積物是來自於喀喇昆侖山、還是喜馬拉雅山,並可與重礦物組合對比和互檢;磷灰石的年齡可以估計山脈的侵蝕速率、可檢驗海底沉積物的年代。他們結合前期大洋鑽探沉積物序列可靠的年代結果,發現亞洲南部印度河水系格局在漸新世中晚期(老於2700萬年)已經形成;從那時開始,喀喇昆侖-喜馬拉雅地表被侵蝕的物質通過河流傳輸,堆積在阿拉伯海甚至於北印度洋,並持續至今,表明亞洲南部的地形和季風氣候,那時可能已經初步形成。同時,結合已有的沉積記錄和認識,他們發現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漸新世晚期以來的侵蝕過程主要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控制,與物源變化的關係不大。他們從海洋沉積記錄研究山脈生長的思路、以及利用深海沉積物堆積穩定、年代準確等優勢開展,使得這項研究具有很强的創新性,論文得到了多位審稿人肯定。

在2015年,博士生馮晗同學赴日本採集到保存的阿拉伯海沉積物鑽探樣品,隨後,研究團隊在南京大學、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完成了實驗室測試。研究過程中,得到南京大學陳駿院士、王穎院士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大學Barbara Carrapa教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Peter D. Clift教授的指導和支持,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張瀚之博士幫助完成了鋯石年代的測試。由於研究技術路線先進,數據精確可靠,在重要學術刊物《Geology》發表了以博士生馮晗同學為第一作者、鹿化煜教授為通訊作者的論文“Erosion of the Himalaya-Karakoram recorded by Indus Fan deposits since the Oligocene”。

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委員會基礎研究中心項目、重大專案課題和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的聯合資助。

圖1.研究區地形地貌圖和沉積物序列。1A亞洲南部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阿拉伯海地形地貌;1B印度河流域地貌和地表岩石性質;1C國際大洋鑽探計畫(ODP)、國際大洋發現計畫(IODP)在阿拉伯海、北印度洋的鑽探點比特;1D國際大洋鑽探計畫ODP 722和ODP 731鑽探點獲得的沉積物序列,是本研究的重點樣品。

圖2.深海沉積物樣品的釹(2A)和鍶(2B)同位素分佈、重礦物組合(2C)以及釹、鍶同位素(2D)和重礦物組合(2E)隨時間變化序列。

圖3.深海沉積物樣品的磷灰石裂變徑跡年齡分佈。裂變徑跡年齡顯示,磷灰石冷卻到沉積在阿拉伯海,其滯後時間大約為3-6百萬年。訓示相對穩定的剝蝕速率。

論文資訊:Han Feng,Huayu Lu,Barbara Carrapa,Hanzhi Zhang,Jun Chen,Ying Wang,Peter D. Clift.2021. Erosion of the Himalaya-Karakoram recorded by Indus Fan deposits since the Oligocene.Geology,Volume 49,June,2021,116826.

論文連結:

https://pubs.geoscienceworld.org/gsa/geology/article-abstract/doi/10.1130/G48445.1/600703/Erosion-of-the-Himalaya-Karakoram-recorded-by?redirectedFrom=fulltext

論文號碼:DOI:10.1130/G48445.1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喜馬拉雅 科學 地理
本文標題: 南大地理與海洋學院研究喜馬拉雅-喀喇昆侖山-阿拉伯海演變取得重要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60545164741
相关資料
版納植物園首次報導鑒定出雲南省紫果西番蓮莖基腐病的致病菌
隨著我國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西番蓮莖基腐病發病日趨嚴重,對西番蓮種植產業造成了較大的經濟損失,嚴重影響了整個產業鏈的健康發展。該病害已成為影響西番蓮推廣種植的瓶頸問題,囙此分離和鑒定西番蓮莖基腐病的致病菌,是防治該病害亟待解决的首要問題。確
標籤: 西番蓮 致病菌
上海交大資料學院郭益平課題組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生物機械能採集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工作提出了一種基於玻璃纖維布作為摩擦電資料,具有高介電常數的無機鐵電薄膜來實施介電調控的新型單電極摩擦電納米發電機,創新性地將電子級玻璃纖維布應用於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並構建無機介電調控層顯著提高摩擦表面電荷密度,顯著提升了器件的輸
標籤: 納米 科普
北大地空學院馬堅偉論文在Reviews,of,Geophysics發文報導深度學習在地球物理中的應用
從經典的數據驅動字典學習方法出發,該文介紹了深度學習的基本理論及常用的深度神經網路框架,並分析了其適用性。文章還探討了深度學習在地球物理學科的未來發展趨勢,包括如何利用最新的深度學習框架,以及結合深度學習與傳統物理建模方法等問題。
標籤: 深度學習 北大地空 機器學習
武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何軍課題組受邀在《Advanced,Materials》《Advanced,Electronic,Materials》發表綜述論文
為突破傳統的馮·諾依曼計算架構、實現存算一體化,構築高速、低功耗、可高密度集成的新型多功能記憶體是其中尤為關鍵的研究課題。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為該研究工作的唯一通訊組織,何軍教授為通訊作者,博士後尹蕾為第一作者。
標籤: 記憶體 綜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