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性行為、首次生育時間,都已“寫”在你的DNA裏…

以首次性行為年齡和首次生育年齡衡量的人類生殖行為開始時間,對生殖健康、青少年發育和進化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如今,首次性行為發生的時間越來越早,而早發性生殖疾病與少女懷孕有關,同時也與不良的健康結果有關,如宮頸癌、抑鬱症、性傳播疾病和藥物使用障礙等。然而,與過早性行為形成對比的是,女性首次生育年齡逐漸延后。

北京时間7月2日,發表在《Nature Human Behaviour》上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和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將人類DNA中的371個被稱為遺傳變異的特定區域(其中11個是性別特异的)與首次性行為和首次生育時間聯系起來。這些新鑒定出的遺傳標記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塑造了人類生活最基本部分,它們也是長壽和未來疾病的預測因數。通過這些資訊,科學家有望更深入地瞭解其與不孕不育、晚年疾病和壽命的關係。

以首次性行為年齡(AFS)和首次生育年齡(AFB)衡量的人類生殖行為開始時間,對生殖健康、青少年發育和進化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如今,首次性行為發生的時間越來越早,而早發性生殖疾病與少女懷孕有關,同時也與不良的健康結果有關,如宮頸癌、抑鬱症、性傳播疾病和藥物使用障礙等。

然而,與過早性行為形成對比的是,女性首次生育年齡逐漸延后。現時在許多國家中,這一現象變得越發普遍,女性平均生育年齡已達到30歲以上;男性甚至更晚。晚期生殖行為與較低的生育能力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症和更年期提前等不孕特徵有關。在當代社會中,首次性行為較早與首次生育年齡較晚標誌著生殖與性行為之間的不匹配,對個體生殖健康與晚年健康都有影響。由於生殖行為是由生物學和環境因素决定的,囙此需要採用多學科的方法來瞭解共同的遺傳病因,及其與健康、生殖生物學、環境和外在行為的關係。在此前一項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中,研究人員分別確定了38個和10個新的獨立相關單核苷酸多態性。單核苷酸多態性(SNP)主要是指在基因組水准上由單個核苷酸的變異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態性。它是人類可遺傳的變異中最常見的一種,占所有已知多態性的90%以上。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擴大了樣本量,開展了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GWAS研究,以瞭解生殖行為與特定遺傳變異之間是否存在關係。他們結合了多個資料來源分析了387338名參與者首次性行為年齡和542901名參與者的首次生育年齡,發現371個常染色體SNP。與首次性行為年齡相比,首次生育年齡的性別特异性的遺傳相關性更高。在優先排序的基因中,有99個候選基因在大腦、腺體和/或男性生殖器官以蛋白質水准表達。研究人員發現,遺傳訊號受社會因素和環境以及生殖生物學的驅動,其結果與促卵泡激素、著床、不育和精子細胞分化有關。驅動生殖行為的遺傳因素還與晚年疾病,如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密切相關。這些生殖行為背後的遺傳學可能會幫助我們瞭解生命以後的健康狀況。

此前,已有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的社會經濟環境或教育水准是預測性行為和生殖時間的重要因素。這項新研究還讓研究人員發現了它與藥物濫用和人格特徵的關係,如開放性和自控力,它甚至還可以預測某些疾病和壽命。該研究結果表明,多囊卵巢綜合征可能是導致首次生育年齡較晚,並與不孕症有關。首次生育年齡較晚還與父母壽命和2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降低有關。較高的兒童社會經濟環境等因素通常决定首次性行為的時間較晚。這項研究證明了是遺傳學、社會和環境因素的結合推動了生殖期的提前或延后。研究人員表示,看到早期性行為和生育能力的遺傳學與行為學,如多動症、過早吸烟和成癮有關,這令人難以置信。這也意味著,那些在遺傳上容易延后性行為或首次生育年齡的人在以後的生活中具有更好的健康結果和壽命,這與童年時期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有關。研究第一作者、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人口科學主任Melinda Mills教授總結說:“過早開始性生活的根源在於童年時期的不平等因素,也與健康問題有關,如宮頸癌和抑鬱症。我們發現過早性行為、多動症和藥物濫用,包括吸烟年齡過早之間有著特別强的聯系。我們希望這些研究結果有助於更好地理解青少年心理和性健康、不孕不育症、晚年疾病以及針對它們的治療方法。“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1-01135-3

原文刊載於【中國生物技術網】公眾號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生育年齡
本文標題: 首次性行為、首次生育時間,都已“寫”在你的DNA裏…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58357761557
相关資料
武漢植物園成功對异源六倍體草坪草高羊茅進行基因編輯
但由於其自交不親和的异源六倍體的特性和較大的基因組,使其在遺傳修飾和改良方面具有巨大的挑戰。囙此,能够同時針對幾個同源基因進行編輯的高效的基因組編輯工具,是解决這一瓶頸問題的關鍵。該研究利用CRISPR/Cas9和CRISPR/Cas12a
標籤: 高羊茅 草坪 基因編輯 科普
Neuron,人源NMDA受體的門控機制和全新小分子結合位點
6月28日,《神經元》期刊線上發表了題為《人源GluN1-GluN2ANMDA受體的門控機制和一個全新小分子結合比特》的研究性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慧科技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竺淑佳研究
標籤: 科學 科普 nmda受體
南大現代工學院李濤、祝世寧研究組,波導陣列中拓撲光子態調控取得進展
近期,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李濤、祝世寧研究組在拓撲光子態調控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他們在理論和實驗上首次發現了由Floquet人工規範場相變誘導產生的拓撲模式,通過合理的Floquet規範場設計,可以實現非對稱的光局域傳輸功能。
標籤: 拓撲 波導 李濤
大連化物所研發出整體成型的碳納米催化劑用於選擇性氧化工業氣中硫化氫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電鏡科技研究組劉嶽峰副研究員等設計並製備了整體成型的碳納米複合催化資料,用於連續式工况條件下高效催化轉化工業氣中高含量硫化氫。該資料適用於高氧氣含量、高CO2含量、高水汽含量等複雜工况條件下的硫化氫選擇氧化
標籤: 大連化物所 h2s 納米 化學反應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