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洋所深部結構成像揭示俯衝帶弧-弧碰撞與弧後地震成因機制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志,在日本東北-千島群島俯衝帶的弧-弧碰撞與地震孕育機制的相關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揭示2018年日本北海道6.6級弧後地震主要由日本東北島弧與千島群島島弧相互碰撞,以及俯衝板塊脫水的聯合作用引起。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和行星內部物理學》上。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志,在日本東北-千島群島俯衝帶的弧-弧碰撞與地震孕育機制的相關研究上取得新進展,揭示2018年日本北海道6.6級弧後地震主要由日本東北島弧與千島群島島弧相互碰撞,以及俯衝板塊脫水的聯合作用引起。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地球和行星內部物理學》上。

俯衝帶是地表構造形變、地表圈層與地球深部圈層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場所。位於西太平洋俯衝帶的東北日本-千島群島俯衝帶(NE Japan-Kuril)是俯衝板塊俯衝形態和方向發生轉折的交接區,該區域的板塊俯衝過程與地震成因之間存在何種關聯現時仍然不太清楚。

研究人員採用多參數聯合反演科技,通過對大量的海-陸聯測地震波走時數據聯合反演,獲得了日本北海道俯衝帶的殼-幔三維多參數結構。研究結果表明,由於日本東北島弧(NE Japan arc)與千島群島島弧(Kuril arc)的劇烈碰撞,在背弧區形成了低速-高速-低速的類似三明治構造的深部速度結構特徵,而2018年北海道6.6級主震發生在三明治構造的高-低速度變化的邊界,餘震都位於高速度區域,並且在主震的左側存在一個來自上地幔的顯著的低速度和高泊松比异常體。研究認為該深部構造特徵主要是由弧-弧碰撞及俯衝板塊的脫水聯合作用引起的。由於來自俯衝板塊脫水作用的流體不斷被擠入到震源區的高-低速度過渡帶,其流體應力不斷升高,導致其高速度的剛性塊體的岩石機械強度降低,從而引起岩石脆性形變而誘發地震。

弧-弧碰撞是俯衝帶的重要動力學過程之一,瞭解其碰撞機制及其關聯的構造形變,如地震和火山活動,對於進一步認識俯衝帶的深部動力學過程十分重要。本研究以位於西太平洋俯衝帶的日本東北俯衝板塊-千島群島俯衝板塊交接處的弧-弧碰撞為例,對其深部構造及地震成因開展了詳細研究,為認識和闡明俯衝帶的弧-弧碰撞過程及構造形變響應機制提供了參攷資訊。

本項研究成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9205821042074047)資助。

相關論文資訊: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920121001035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本文標題: 南海海洋所深部結構成像揭示俯衝帶弧-弧碰撞與弧後地震成因機制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57737754816
相关資料
上海交大王宇傑課題組關於沙子的統計物理研究成果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
倫敦瑪麗女王大學AdrianBaule在Physics雜誌中以“沙子的統計物理”對文章進行了長篇評述和推送。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的王宇傑和合作者開展了驗證Edwards統計物理框架的相關研究,他們利用3D打印機製備了三種具有不同摩擦係數的球形顆
標籤: 統計物理 科學 科普 框架
物理所基於預啁啾管理放大科技的高增益高平均功率光纖雷射器
針對該問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研究中心光物理實驗室L07組在長期開展超快雷射脈衝產生及放大的基礎上,利用常國慶研究員提出的雙通放大的預啁啾管理放大科技,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合作,最近在棒狀光子晶體光纖中實現了高增益高平均
標籤: 平均功率 光纖雷射器 功率 科學 科普
鄭州大學物理學院在自供能柔性顯示器件方面取得進展
鄭州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物理學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孫俊璐和2019級碩士研究生常瑜為論文第一作者,董林教授和單崇新教授為通訊作者。自供能的柔性圖案化顯示在醫療保健監測、資訊安全通信和物聯網人機界面等領域具有較大的應用潜力。該工作得到了國家
標籤: 鄭州大學 物理 大學 第一作者 柔性電子
中國極化電子離子對撞機英文白皮書發佈
中國極化電子離子對撞機英文白皮書於6月25日在FrontiersofPhysics雜誌上線上發表。EicC英文白皮書由近代物理所牽頭完成,來自國內外40多家組織的100餘名專家參與撰寫。英文白皮書闡述了EicC的重要物理目標、加速器和探測器
標籤: 對撞機 eicc 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