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新冠康復者可在12個月內持續對抗新冠病毒感染

近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楊曉明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張欣欣教授合作,率先揭示了中國武漢地區感染新冠病毒後康復患者體內長達12個月的新冠抗體水准消漲變化,這是現時全球在該領域持續時間最長的研究,也是該團隊在新冠疫情防治領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新冠感染康復後人體內新冠抗體可以持續多久,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點。近日,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楊曉明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張欣欣教授合作,率先揭示了中國武漢地區感染新冠病毒後康復患者體內長達12個月的新冠抗體水准消漲變化,這是現時全球在該領域持續時間最長的研究,也是該團隊在新冠疫情防治領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該成果以“Twelve-month specific IgG response to SARS-CoV-2 receptor-bindingdomain among COVID-19 convalescent plasma donors in Wuhan”為題於2021年7月6日線上發表於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雜誌上。

在2020年武漢地區新冠疫情爆發之初,楊曉明團隊率先提出使用康復者恢復期血漿療法,被譽為新冠治療的“壓艙石”。其後,該團隊為了研究康復患者持續的免疫水准,對康復者體內新冠抗體水准進行了持續跟踪,該研究納入了武漢地區自然感染後康復的869名患者,共採集分析了1782份血漿樣本,研究時間跨度長達12個月,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科學性。

康復患者新冠抗體反應長達12個月的動力學研究

結果顯示,超過70%的自然感染新冠康復患者在感染後的12個月內,體內新冠抗體水准依然保持陽性;根據對1782份血漿樣本的分析結果,自然感染新冠康復患者體內抗體滴度水准在第9個月時趨於穩定(抗體滴度與感染之初相比下降了約64%),穩定後至少維持至12個月未表現出明顯下降。

這說明一旦激發人體對新冠病毒的體液免疫,體內的新冠抗體水准可維持較長時間。這也是現時對新冠康復患者體內抗體水准追跡時間最長的研究,有助於提升人們對新冠的認識,增强人們對抗新冠的信心。

此外研究發現,感染新冠後的第1~2個月,男性體內新冠抗體的滴度水准要高於女性;但更長時間的研究表明,第6~7個月與第11~12個月時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新冠抗體的滴度便無明顯區別了。

性別和年齡在不同時間階段對新冠康復患者新冠抗體反應的影響

由於我國採取了强有力的疫情控制措施,新冠疫情在我國很快被控制。雖然偶有局部個例,但未再形成大流行。武漢市自2020年3月連續新增為0例,並在4月8日解禁離漢通道以來,武漢市未再次暴發疫情。囙此本研究人群未暴露於新的病毒感染環境,相較於國外同類研究,具有人群樣本純淨的優勢。反映了單次感染新冠病毒後,抗體在12個月內的變化。該論文是在中國生物楊曉明董事長和上海交通大學國家轉化醫學中心張欣欣教授的指導下完成,武漢血制總經理李策生與天壇生物研發中心總經理兼成都蓉生總經理餘鼎為共同第一作者。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導,截至2021年7月6日,全球已有超過1億8千萬的新冠確診病例,並導致有超過398萬的患者不幸死亡,全球疫情形勢仍然嚴峻;但令人看到希望的是全球範圍內共接種超過29億8千萬劑的新冠疫苗,其中中國接種已超過13億劑。楊曉明團隊對新冠康復患者自然免疫抗體消漲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新冠病毒誘導的免疫記憶,對於健康人群接受新冠滅活疫苗免疫後抗體的變化研究,以及國內外疫苗免疫相關政策製定,有較强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早在2020年1月中國生物就佈局新冠診斷試劑開發、新冠疫苗研製、康復者恢復期病毒滅活血漿製備和特异性人免疫球蛋白的開發,為我國新冠“可診、可防、可治”發揮國家隊作用。

中國生物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新冠滅活疫苗於2020年12月30日在我國獲批附條件上市,是我國第一款上市的新冠疫苗,並在2021年5月7日被世衛組織(WHO)列入“緊急使用清單”。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非西方國家研製的傳染病疫苗獲得WHO緊急使用許可。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稱:“這款疫苗滿足世衛組織有關新冠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及其質量的標準”。中國的疫苗獲批有助填補疫苗供應缺口,讓眾多低收入國家有望獲得大規模安全有效的新冠疫苗。

中國生物研製的新冠滅活疫苗是以全病毒採用安全的滅活工藝生產,滅活工藝保持了病毒抗原種類的多樣性。接種滅活疫苗可以在體內類比新冠病毒感染過程,刺激機體產生廣譜抗體。此次對於新冠康復者抗體水准的追跡研究也加强了人們對於新冠滅活疫苗的信心。相比其它種類疫苗,新冠滅活疫苗具有抗原譜廣,對抗變異毒株等優勢。

現時,中國生物新冠疫苗已在中國、阿聯酋、巴林、玻利維亞、塞舌耳、泰國、土庫曼共和國等7個國家注册上市,在全球85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獲批緊急使用或市場准入;100多個國家明確提出採購需求,接種人群覆蓋196個國別,為全球抗擊新冠疫情貢獻力量。

近來新冠病毒變異株成為人們關注的新焦點,楊曉明團隊也在積極進行相關研究。後續結果將及時發佈。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4230-5

原文刊載於【中國生物技術網】公眾號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抗體 問題疫苗 楊曉明
本文標題: Nature子刊,新冠康復者可在12個月內持續對抗新冠病毒感染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57595966650
相关資料
簡單一混,一篇《Angew》!
高分子的分子量分佈和分佈形狀會顯著影響聚合物的整體效能、加工效能、自組裝和流變行為。雖然人們對低分子量分佈的高分子材料情有獨鍾,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中等分散性和高分散性的資料同樣有用武之地,而且它們之間存在互補性。囙此,分子量分佈和分佈形狀的
標籤: 科學 科普 eth
武大夏宇塵教授課題組發現乙肝病毒感染調控新機制
全球約有2.57億慢性乙肝感染者,其中大約三分之一在中國。這一發現不僅新增了對乙肝病毒cccDNA轉錄調控的認識,也為開發抗乙肝病毒藥物提供理論基礎。
標籤: 乙肝 干擾素 啟動子 科普
精密量測院應邀撰寫催化資料表徵的固體核磁共振相關譜科技的綜述性論文
固體NMR相關譜科技通過探測催化資料上原子核間的相互作用,建立原子核間關聯,量測核間距離,從而實現在原子-分子水准上對催化資料進行精確表徵,是催化資料和催化反應研究中的强有力工具。最後,論文對固體NMR相關譜科技面臨的挑戰和發展前景進行了評
標籤: 核磁共振 科學 科普
瀋陽生態所在全球玉米農田肥料氮利用效率和去向方面取得進展
農田施用氮肥會顯著提高糧食產量,然而過量施用氮肥也會造成作物利用率下降、損失增多並進而引發環境問題。量化施入農田氮肥的去向和利用效率是農田氮肥管理的基礎。相關分析表明,中國玉米農田氮利用效率較低可能與該地區較低的土壤有機質含量有關。
標籤: 玉米 三農 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