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所挑戰者深淵環流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深海所海洋環流觀測與數值模擬研究室聯合中科院沈自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於2018年9月在挑戰者深淵利用7000級“海翼”水下滑翔機開展了連續觀測(圖1)。通過解析觀測的高解析度水文資料,揭示了挑戰者深淵中深層水團和環流的三維結構並研究了當地上層海洋對過境颱風的熱力學響應。

挑戰者深淵是世界上最深的深淵。它作為海洋深層的關鍵通道,對大洋深層水自南大洋向西北太平洋的輸送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深淵自身通過垂向混合實現與上層深海的水體和物質交換。由於現場觀測的匱乏,現時對於挑戰者深淵深層環流結構和深層水通量的認識還存在很大的不足。中科院深海所海洋環流觀測與數值模擬研究室聯合中科院沈自所水下機器人研究室於2018年9月在挑戰者深淵利用7000級“海翼”水下滑翔機開展了連續觀測(圖1)。通過解析觀測的高解析度水文資料,揭示了挑戰者深淵中深層水團和環流的三維結構並研究了當地上層海洋對過境颱風的熱力學響應。

基於“海翼”滑翔機觀測的高解析度水文資料,研究人員分析了深淵中深層水團特性、環流結構以及流經深淵的深層水流量。發現挑戰者深淵中的深層水團和環流存在複雜的三維結構(圖2)。水團結構為近似三層分佈,從3000米至7000米,先從東北-西南分佈型變成南-北分佈型,而後逐漸變成東-西分佈型;這種結構可能由地形導致的水體抬升、平流以及混合擴散過程共同作用形成。深層環流主要為隨深度减弱的西向流,且存在較大的深層水通量流經深淵。該研究結果有助於更全面地認識挑戰者深淵的水文狀況。相關研究成果(研究論文“Ocean circulation in the Challenger Deep derived from super-deep underwater glider observation”)已在國際知名地學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線上發表。徐洪周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博士生江會常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在觀測期間,“海翼”滑翔機還捕捉了當地上層海洋對三個過境颱風(山竹,譚美,康妮)的熱力學響應過程(圖3a)。研究人員發現,在颱風期間,海洋上混合層的降溫為0.5-0.7?C,強風導致了混合層的層結破壞與再生成,太陽輻射及近慣性振盪等其他過程也造成了混合層的振盪(圖4)。研究人員還發現了颱風期間兩種分別由局地降水機制和平流機制導致的障礙層,強風强降水的同步還會造成的海洋障礙層的高頻變化。相關研究成果(研究論文Response of the upper ocean to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bserved by gliders during fall 2018”)發表在知名期刊《Acta Oceanologica Sinica》上。徐洪周研究員為論文的通訊作者,碩士生倪澤楷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該研究工作得到了科考船“探索一號”、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重點研究計畫、中科院前沿基礎研究專案等共同資助。

Jiang,H.,Xu,H.,Vetter,P. A.et al.(2021).Ocean circulation in the Challenger Deep derived from super-deep underwater glider observation.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48,e2021GL093169.https://doi.org/10.1029/2021GL093169

Ni,Z.,Yu,J.,Shang,X.et al.Response of the upper ocean to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bserved by gliders during fall 2018.Acta Oceanol.Sin.40,103–112(2021).https://doi.org/10.1007/s13131-020-1672-3

圖1.兩臺7000米級“海翼”滑翔機在挑戰者深淵的觀測軌跡

圖2.比特溫(θ)、鹽度(S)、比特勢密度(σ4)、環流(向量箭頭)3000、4000、5000、6000、7000米深度上的水准分佈

圖3.颱風路徑及區域衛星SST變化

圖4.三個颱風期間的海洋上層溫度、鹽度、密度、浮力頻率剖面變化圖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或立場。如有關於文章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請與我方聯系,我方將在核實情况後對相關內容做删除或保留處理!

資料標籤: 科學 颱風 科普
本文標題: 深海所挑戰者深淵環流研究取得進展
永久網址: https://www.laoziliao.net/doc/1656057325582388
相关資料
《Nature》報導青大國家雜化資料科技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雜化資料光量子產業技術創新成果
採用LIPAs、特性量子點和異構化碳納米管等具有高效光量子特性的組分開發的柔性雜化聚合物薄膜,應用於光量子能量利用與轉換,已形成初步產業化能力。本次《Nature》對青島大學國家雜化資料科技國際聯合研究中心雜化資料光量子產業技術創新成果的報
標籤: nature
生物醫學研究院(IBMS)在新冠病毒免疫逃逸機制及拮抗手段的探索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現時,新型冠狀病毒仍然在世界範圍內廣泛流行,尚無特效治療藥物。闡明SARS-CoV-2的免疫逃逸機制有助於開發治療SARS-CoV-2感染的特效藥物。該研究發現SARS-CoV-2NP可通過結合並抑制IFN-I通路中關鍵接頭蛋白MAVS的啟
標籤: 科普 np問題
南京古生物所華北中元古代微體化石研究新進展
我國華北燕山地區廣泛出露元古宙中期沉積地層,化石資源豐富,是進行真核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的理想地區。然而,針對下馬嶺組微體化石方面的研究程度相對較低。
標籤: 化石 古生物 地質學
上海光機所在光子篩單次無約束相移剪切全息成像方面取得新進展
高相干光源易產生相干雜訊,降低了影像對比度,通過减弱相干長度能够有效緩解這一問題,但短相干長度極大地新增了多光路干涉系統調整的難度和複雜性。不論是高/低相干光源,干涉記錄都對光學系統的穩定性要求極高,也就直接導致了尋常的多光路干涉科技難以在
標籤: 全息 全息科技